德國一位教育家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不是掌握在統(tǒng)治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親們手里。在當今社會,孩子們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年輕母親們之間的競爭,而年輕母親要進入這個競爭就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如今,郝奇志的頭銜很多,她是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學碩士、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心理咨詢師、《中國少年報》家庭教育專家顧問成員、巨人學校家庭教育心理指導師、國際撒提亞學院認證家庭治療師……
但是,她首先是一位年輕母親。剛有孩子時,她也想把自己生命中的所有都奉獻給孩子,為孩子創(chuàng)造出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少受傷害,少走彎路。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她卻覺得越來越累,覺得當母親是那么不容易。孩子身上的毛病好像也越來越多,擺在眼前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難道母親就應該這樣當嗎?事實上,郝奇志也是因為有了孩子,才對家庭感興趣,才體會到教育孩子也是一門學問的。她因此提出一個觀點:一個女人生完孩子便由妻子自然“升級”為母親,但這只是生理型的母親——管孩子吃喝、確保孩子不生病的母親。要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真正母親,就必須把母親提到一種職業(yè)的高度去認識,母親也必須與孩子一起“成長”。
郝奇志說:“只要你努力去做,每位母親都可以成為自己孩子獨一無二的好老師,每位母親都能成為成功的母親?!?/p>
直線人生與曲線人生
郝奇志是個懂得反思的母親,是個學習型家長,她用她的親身經(jīng)歷證明了一個“真理”——絕大多數(shù)母親曾走過許多彎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彎路不走曲線,兩點一線,直接到達目的地。實際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許多經(jīng)驗的獲取必須要經(jīng)過困難挫折,孩子的成長一定要經(jīng)過這條曲線,這是成長的必然。如果今天他沒走曲線,明天就會走;這件事上沒走,那件事上會走。母親的愿望不能代替事實。
當懷了孕,當上“準媽媽”時,郝奇志像所有母親一樣,希望孩子生下來就是健康、聰明、可愛的。為此,她認真做胎教,但是很遺憾,孩子是個早產(chǎn)兒,腦缺氧。開始,女兒先天不足的現(xiàn)實讓她十分沮喪,想再生一個。幸好丈夫及時疏導了她心里的苦惱:“你得先把這個帶好,不然再生個,你也帶不好?!庇谑撬址e極面對現(xiàn)實,開始以做媽媽的心態(tài)投入進去,努力使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每天給她做幼兒操,做各式各樣的訓練,講故事,聽音樂。
兩年后,女兒恢復了正常,但她卻又替女兒做起了“天才夢”。她的理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但孩子的生活總是充滿意外,3歲時女兒因意外事故摔成顱骨骨折。這種外傷型骨折,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會引起抽風。一年后復查,結(jié)果是外傷引起了腦萎縮。看上去一切正常,但協(xié)調(diào)能力差,動作也比別的孩子慢。但是,電視里一場殘疾人運動會徹底改變了她對事情的看法:“當我看到殘疾人運動員比賽時,我不得不佩服他們,他們做到了一般健全人做不到的事。我下決心教會孩子戰(zhàn)勝自我?!边@次經(jīng)歷,反而激起了郝奇志的生活斗志,也傳遞給孩子更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讓孩子品嘗原汁原味的生活
“小孩子該讀書時就讀書,家務不用學,長大自然而然就會干了?!毕窈缕嬷疽粯酉氲哪赣H,至今大有人在。因為在家從來不刷碗,不干家務,盡管后來長大了也會干了,但不是一種習慣行為,而只是生活的一種點綴。潛移默化會使人產(chǎn)生惰性,使其沒有機會品嘗原汁原味的生活。原汁原味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呢?被父母“過濾”掉了。
對這件事反思的結(jié)果是,她決定要讓孩子接受“最本質(zhì)的生活”,要放手讓孩子品嘗原汁原味的生活。
有一件事讓郝奇志印象深刻。因為工作關(guān)系,她認識了一個美國友人珍妮,珍妮的女兒叫美玲。她們帶著各自的女兒到公園玩時,對方拿出香蕉餡餅給她吃。她嘗著很好吃,就對美玲說:“你看,你媽媽手多巧,這餅做得這么好吃?!泵懒釁s說:“這是我做的?!辈⒄f她還會做餅干、烤蛋糕,會自己準備早餐,會很多東西。
她一下意識到,4歲的美玲從生活中獲取的經(jīng)驗,比她近6歲的女兒要豐富?!拔覟槭裁床蛔尯⒆幼?,因為我怕孩子做飯燙著?!笨墒敲懒岬膵寢屨f:“燙也不會燙得太厲害,她這次燙了,下次就燙不著了?!?/p>
郝奇志頓悟了:我們往往這樣,小時不讓孩子學,等到了七八歲,我們又說孩子怎么這么笨呀,這么大了什么也不會干?家長有沒有考慮過: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讓他會過!
郝奇志認識一位給英國貴族打工的家庭教師,教育兩個小孩子,年收入就達50萬元。一次,這位教師得意地要給她看一樣“寶貝”——一只被人扔掉的菜壇子。當郝奇志還在目瞪口呆時,她又打開一個紙箱子,里面是一個一個的口袋,口袋上貼著標簽,打開一看,是雞毛、廢紙筒、包裝紙等,甚至還有瓜子皮、西瓜子皮和葵花子皮。
這個有錢的家庭教師有此癖好,讓郝奇志驚詫不已:“你撿它們干嗎?你什么東西不能買來?”她說:“你錯了,所有的東西都能買來,但童趣你是買不來的,孩子的喜悅是買不來的?!?/p>
這件事讓郝奇志感觸很深:我們給教育的定位常常是“純粹”的,讓孩子不犯錯誤是教育,教給孩子知識是教育,可我們從來不把生活當成教育。我們給孩子提供教育時把許多本質(zhì)的東西都“過濾”掉了,而實際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更本質(zhì)的教育。
教育就是一個個巧妙的“陷阱”
家長應該永遠走在成長著的孩子的前面:孩子出生后,你應該為他上幼兒園做準備;上幼兒園后,你應該為孩子青春期的變化做準備。教育就是一個個巧妙的“陷阱”,要提前挖好,也要善于去挖。
郝奇志曾與一位家長聊天,對方說孩子剛上幼兒園那陣兒,自己很揪心,孩子離開媽媽一下子就是八九個小時,孩子會怎么樣?這的確是很多年輕媽媽的困擾,但郝奇志卻沒有這種焦慮。因為她早就為孩子上幼兒園做了準備:定時定點吃飯。為訓練這一點,她斷掉孩子的零食,吃飯時讓她抓緊時間,否則規(guī)定時間吃不完,飯就端走。因為上幼兒園前,就給孩子做了“預備動作”,入園后,女兒很快就適應了那里的生活。
女兒入小學前,她就訓練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她自己收拾房間,收拾書包,告訴她丟了書本要自己負責,學習是她自己的事,不是為了媽媽。這些“準備”不是誰與生俱來就會的,也是郝奇志與其他家長交流后得到的。
2001年暑假,一幫“問題孩子”被送到河北石家莊一個名為“走進孩子的心靈”的夏令營。郝奇志是這個夏令營的老師,她成功用“陷阱”教育了一個“問題孩子”。那個孩子叫辛辛,剛7歲。
入營后第一天吃晚飯時,他就對老師說,他不吃飯。還說:“我在家就這樣,我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誰也管不了我,爸媽都聽我的?!?/p>
“以后你天天都不吃飯嗎?”郝奇志問。
“我吃這個就行了。”他吃著手里的小食品說。
“夏令營不許帶零食,明天老師就收這些小食品了,你怎么辦?”郝老師開始挖“陷阱”了。
“那我今天就都吃完它們?!彼阎杏嬃?,看來他帶的零食并不多。
第二天中午,辛辛依然不去吃飯。郝奇志讓別人都去吃飯,自己留下來陪他。而辛辛根本不理會,卻開始畫起畫來。郝奇志發(fā)現(xiàn)他餓著肚子畫畫居然能特別專心,而且畫得很不錯。
郝奇志決定讓辛辛餓一頓,還暗地動員了幾個也有零食的孩子,都不給辛辛吃。晚飯的時候,辛辛第一個跑進食堂吃飯,沒有再挑三揀四,而且說食堂里的飯是最好吃的飯,豆角炒肉和粥特別香,最后居然把盤子都舔得一干二凈!后來,有別的小朋友不吃飯時,他還一本正經(jīng)地說:“不吃飯可難受了?!?/p>
辛辛的問題是典型的獨生子女綜合征,幾乎每個家庭都為孩子任性、不愛吃飯頭疼,但有幾位父母舍得讓孩子餓一頓呢?
第二天上午,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時,辛辛非得按他的規(guī)則來玩。小組共有5個孩子,有4個同意原來的游戲規(guī)則,結(jié)果沒有選擇辛辛的規(guī)則,他就拒絕參加游戲并且大哭不止。
郝奇志故意告訴辛辛,必須躺在地上,打著滾哭才管用。辛辛好像明白了她的用意,說:“我只哭,就是不打滾!”郝奇志接著說:“你就有哭的本事,這兩天你天天都哭。如果你能夠到晚飯的時候不哭,而且能好好吃飯,我就在咱們宿舍的樓道里爬一圈?!毙列谅犃伺d奮不已,立刻答應。
果然,這一天下來,不管是吃飯還是做作業(yè),辛辛都特別主動,也沒有再耍賴發(fā)脾氣。吃過晚飯,郝奇志找到辛辛說:“你今天表現(xiàn)很好,老師也說話算數(shù),現(xiàn)在我就到外面去爬一圈?!?/p>
郝奇志就在孩子們的哄笑聲中從辛辛宿舍門口向樓道爬去,爬到樓道盡頭站起來,不服氣地說:“我已說到做到,不知道你今天說的話能堅持幾天,別看你今天贏了,但我就不信你能一直堅持到夏令營的最后一天。如果你能說到做到,我到時候就從這里爬到二樓去。你敢不敢跟我拉鉤?”辛辛也不示弱,立刻伸出小指和郝奇志拉鉤。一個難管的孩子就這樣被成功“改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