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藝術(shù)與傳媒學(xué)院副院長。著名電視策劃人,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tǒng)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jīng)典中的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nèi)外文化界教育界產(chǎn)生廣泛影響。
“游”是個很道家的概念,翻開莊子第一篇就是《逍遙游》,莊子也說人生就是“乘物以游心”。
首先,我的概念就是“旅”和“游”是兩件事?!奥谩笨梢允且环N外在的行程,比如說各種浪漫之旅,體驗之旅、夕陽紅之旅。“游”是個人心靈的事情。我們現(xiàn)在不缺乏旅,但是有時候缺乏游。
游是個很道家的概念,翻開莊子第一篇就是《逍遙游》,莊子也說人生就是。乘物以游心”。把現(xiàn)實空間物質(zhì)空間,如同乘車一樣穿越了,最后達(dá)到心游萬仞,所以我們不能總在有旅無游的狀態(tài)。我們要真正能夠完成心靈在行游中受到的某種激蕩,然后想著怎么樣能夠把這種激蕩轉(zhuǎn)化到你自己的一種生命成長中去。
中國太大,文明太多元了。所以我可能前一個星期還在大興安嶺體會赫哲人在漠河的生活方式,下一個星期就在麗江體驗納西人的生活,再下一個星期也許在拉薩跟藏民喝青稞酒聽他們唱藏族歌鹽。這是一種生活的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中你總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你怦然心動,甚至有一種感動的力量讓你淚流滿面。在一個地方體會生活方式時是從容而深情的,因為那是一種可以被接納的熱愛,那種驀然心動會讓你有一種深刻的感悟。我們可以通過外在的眼界,外在的胸襟和不同景觀的成全來獲得生命的澎湃。
我認(rèn)為人在旅游中,最高層次的邂逅就是你突然遇見了你從來沒有遇見過的自己。旅游是養(yǎng)心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旅游其實就是你生命中一種邂逅,一種相逢,你總會在旅游中邂逅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東西。旅游的境界也隨著生命的成長而不斷變化,我把旅游分為三層境界。最淺的一層你邂逅了你從沒看過的風(fēng)景。千山萬水奇異風(fēng)俗,你能驀然相逢,這是緣分。我年輕的時候會為陌生風(fēng)景感動,迷戀于那些遼闊的大海,巍巍的森林,還有一望無際的大漠,我喜歡所有宏大,雄偉的東西,也喜歡所有美好的小細(xì)節(jié),那些雋永的,精致的,一瞬間的感動。比這更高一層的是你邂逅了一種你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生活方式。你到一個地方與其穿行而過,不如呆上兩三天,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很短的時間里能體會到一種生活方式。比如,你突然看到了某個地方保持了一種原始質(zhì)樸的生活,或者一種精致典雅的生活,或者這個地方保持了一種狂歡,那個地方保持了一種天真。而第三種,也就是最高的一個層次是我認(rèn)為人在旅游中,最高層次的邂逅那就是你突然遇見了你從來沒有遇見過的自己。什么是旅游7旅游就是穿越山水與固有的生活方式,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可以像孩子一樣特別天真快樂,在旅游中,我可以變得如此哀傷,我也可以激情澎湃,還可以如此溫婉,所有這一切,就是完成了對自我的邂逅。所以我認(rèn)為,工作壓力大,但更得去看千山萬水,不然怎么達(dá)到一種平衡?
游歷對于人生來說,特別重要。行走,會讓生命更蓬勃、遼闊?,F(xiàn)代社會有個誤區(qū),就是過分夸大了人的社會價值,忽略了人的自然價值。生命不僅僅是為了使用,人固然要奉獻(xiàn),要承擔(dān)、要完成一定的社會角色,但這不是全部。我們的生命還必須健康而蓬勃的,因此行走必不可少。在家里看各種旅游節(jié)目、旅游雜志,和真正親山臨水去感受完全不同,前段時間,我去了云南的騰沖,看到地下熱泉泉眼中的水噴涌而出,山上的冷瀑布飛流直下,與沖天而起的地?zé)崛蝗谠谝黄?,背后是一座蒼翠碧山,山上大蓬大蓬的三角梅絢爛開放著,望上去像紫色云霧。站在其中,一瞬間你就會明白,這個地方為什么會產(chǎn)玉。人站在這里,身心化玉。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麗江。穿過吱呀作響的大水車,走進麗江古鎮(zhèn),走上那座有著1600年歷史的大石橋。站在彎彎的橋上,看善水流從腳下奔涌而過。那一瞬間,你會覺得千古以來它從未停留過。你會深深感受到,納西族的生活方式從未停頓過,從宋元之間一直到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從未間斷。時光從流水上,嘩嘩淌過,一眼你就能看透生命的時光。當(dāng)我們進入一種文明的生態(tài)時,那些烙在你肌膚上的感受,絕不是你在家里用眼睛可以閱讀的。就如同我們來到云南時,一定要有蓬勃的陽光;到了杭州,就應(yīng)該期待一場朦朧的西湖春雨。地域不同,水土各異。用你的雙腳去閱讀遼闊的水土,就是在閱讀你生命里許多潛在的基因,去閱讀生命里許多驀然相逢的期盼,行走,會讓生命更蓬勃,遼闊。古人云。破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是一件關(guān)乎成長的事情。古人云,破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不同的風(fēng)景中走近自己;才能越發(fā)從容,勇敢,光明,風(fēng)物跌宕中,人心才會成熟。記得19歲那年我正讀大三,中文系組織游學(xué),半夜登山以觀日出,我們打著手電一路攀登,兩邊的山石上鐫刻著古代圣賢的教誨。一干少年仿佛是將道理壓在肩上登頂?shù)?。到了凌晨四五點,終于來到了南天門。這一刻,我明白了儒家所說的“任重而道遠(yuǎn)”。第二天,我又獨自從后山登了一次頂。那里幾乎沒有路,只有兩三個挑夫,所以得手腳并用往上爬。我當(dāng)時穿著短袖短褲,身上到處都是血口子。但看到周圍山花爛漫、老樹伸展的自由景致,感到了道家所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最后殊途同歸到了南天門,看到了那副楹聯(lián)“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边@是一種多么榮耀的接納,不是你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接納你成為了山川的一部分。
相遇的不確定性在廬山最為明顯。那里永遠(yuǎn)云山霧海,氣象萬千,連當(dāng)?shù)厝硕疾恢烂魈鞎鯓?。我那回抵達(dá)廬山已是臨近黃昏,山腳下灰蒙蒙,濕漉漉,整個人仿佛籠罩在一片陰霾中。陪同的人卻堅持要我立刻登山。于是,車盤旋而上,經(jīng)過了諸多廬山有名的景點,卻還是被陰沉沉的天包裹著。突然,眼前陽光萬丈,俯瞰云海時你會發(fā)現(xiàn),往日困擾你的陰霾居然變成了腳下的一道風(fēng)景。這時才恍然大悟,陽光其實一直都在,只是你當(dāng)時站得太低。自然就是這樣開發(fā)了你生命中的某種可能,并讓你堅定地走下去。
人在很年輕時會覺得全世界都在成全你的成長,不斷給你知識和文明,鼓勵你進步,但是人到中年時一樣能夠體會生命的成長,真正的成長是什么,是你在不同的地方穿越時你還能夠完成一種內(nèi)在的發(fā)現(xiàn)。人在世界上游歷是分成兩種的,向外發(fā)現(xiàn)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nèi)發(fā)現(xiàn)無比深刻的自己。如果一個人游歷了世界而沒有觸動自我,那他只完成了一半旅程,如果能夠完成內(nèi)心的喚醒,那風(fēng)景就被他深刻地記憶,并成全了全新的自己。
所以說,一個人生命的成長有的時候是在行走中完成的,人用你的血肉之軀去丈量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觸摸的土地,這個過程是一種儀式感,它是一種極其浪漫的而讓你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歷險。我非常欣賞林語堂先生對于歷險的界定,在這個世界上我不知道我是從何處來,也不知道我要到何處去,但我是在世界上一直在完成一種美麗的冒險。
一個人在紅塵中的穿越就是要走過千山萬水,人在游走之間能夠完成生命蓬勃的成長,這是我們在流光中不懼衰老的最好形式。只要我們還在走著,還在感受著,還在相遇風(fēng)景,生活方式乃至自己,在這種發(fā)現(xiàn)帶來的欣喜和課情中逐漸喚醒洶涌澎湃的感恩,讓人從少年的歡呼雀躍中逐漸寧靜下來,當(dāng)我們?yōu)檫@種力量而淚流滿面時,就會知道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誤解和麻煩也是有力量超越的,因為那些山水在我們心里。
人這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生命的長度不在我們的控制中,但生命的寬度在我們自己手里。怎么樣來擁有這種寬度我的理解就是給自己轉(zhuǎn)換坐標(biāo),一個人生命寬度的尋找,就是迅速地融合進一種文化。旅行應(yīng)該是對生命的不折不扣的滋養(yǎng)和享受。人是在行走中被成全的,因為行走是一種最自然的發(fā)現(xiàn)方式,它是不需要刻意安排的種相逢和邂逅,一個人登山臨水,在不同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不同的坐標(biāo),價值觀,遇到各種不同的人,這一切都有可能造就個另外的自己。在不同的時期到同一個地方你都能感受到流光和歷練讓你對同一個地方的感受全然不同,只要用心,每段旅途上你都能發(fā)現(xiàn)一個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