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品德與社會》第一冊教材,我不禁眼前一亮,這冊教材以“愛”為主線貫穿始終:愛自我—愛家庭一愛學校一愛家鄉(xiāng),把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愛”的活動安排在一起。形成有意義的內在集聚,材料組織上給學生很大的活動與思考空間,教師更應該以此為契點,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一、觸摸心靈——在反觀自我中豐富人格底蘊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教材第一單元“夸夸我自己”著力于引導學生學會觸摸自己的心靈,是對傳統(tǒng)外在德育行為規(guī)范的超越。
故事鏈接——
我想“釣”一整個春天
學生在體驗“夸夸我自己”里的《心中有陽光——亮出我自己》時,剛好有400多位老師來我校聽課,為了更好地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每個學生都到臺下去向聽課教師大膽“亮出自己”,這是一次難得的、展示自我的機會。但還有個別學生覺得自己沒什么閃光點,在自己的座位上躊躇不前,我鼓動其他同學對他們進行“優(yōu)點轟炸”,這些怯生生的學生臉上陸續(xù)露出春天般的笑容,他們覺得教師和同學們溫暖的話語彌漫著幸福的味道。個個腰板挺得直直的。我再給他們一次“亮出自我”的機會——代表本小組成員到臺上貼“小太陽”。
為了讓每個學生心中充滿陽光,教師煞費苦心,采取種種滲透行為,如同武林高手“踏水無痕”一樣,在引導和呵護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釣”到整個心靈的春天,學生在反觀“自我”時,學會用信心與熱情擦亮心情,為自己的生命點一盞明燈,實現(xiàn)對自己的超越與完善,豐富了精神底色、人格底蘊。
二、自主選擇——在開放性實踐中塑造人格角色
簡單的說教是蒼白無力的,在體驗“溫暖的家”這一單元時,我開放教學時空,讓學生帶著實踐性作業(yè),接觸真實生活,認真觀察身邊的親人,充分體驗和感受。
自主選擇活動——
課前觀察媽媽的手,調查媽媽每天要用這雙手干多少活,并進行書面記錄。
利用一個星期天,讓爸爸媽媽休息,我來當一天家,并把當家過程記錄下來。
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
溫馨回應(例)——
媽媽,我想對你說
媽媽,這個家因為有你而變得整潔、溫馨、舒適,充滿生機。你每天任勞任怨,早晨很早就起床,給我穿衣,給我扎小辮兒,送我上學;中午陪我彈琴,晚上給我洗衣服,陪我彈琴,給我講故事;一年365天,你總是這樣默默地奉獻著自己。媽媽,我在一天天地長大,你卻在一天天地衰老,我看見你的眼角已經(jīng)有魚尾紋。媽媽我想對你說:“女兒長大了,我想幫你做一些事情?!?/p>
這是愛與愛的回應,也是情與情的撞擊,可謂字字動情。如果說自主選擇體驗性活動是學生感悟的前提,那么在開放性實踐中,豐富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則能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此時,學生的人格角色塑造不是簡單的“跟跑”,而是努力與教師、與家長“同跑”。在“愛的明燈”的感召下,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人格角色。
在塑造人格角色的過程中,我們不再套用空洞的說教,也不再套用“苦口婆心”的外在規(guī)范行為,而是致力于培養(yǎng)一個個能積極自我調控、自我塑造的“新生代”,著眼于拓展生命個體的精神視野。促進其人格健康發(fā)展。
三、綜合建構——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整合人格精神
在體驗“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主題時,我重組教材,以“最佳魅力城市”泉州為切人口,把觸角伸向學生更深層次的人格品質——創(chuàng)造性活動,著眼于人格精神的整合。 創(chuàng)造性活動計劃——
主題:“魅力泉州”知多少
學生自由討論,采用哪些方法了解泉州,以及了解哪些內容;由學生自愿組合,分組收集并整理資料;以多種方式匯報收集的資料。
多姿多彩的回應——
資源共享
各小組同學分別以不同的主題,把收集的材料帶來與全班同學共享。內容包括:泉州18景的歷史由來;如何對名城進行保護;你想吃哪些泉州美食?多元文化的泉州;你知道“魅力泉州”是怎么評上的嗎?等等。
對家鄉(xiāng)的科學人文、環(huán)保意識、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其本身就是一種求索,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綜合建構。學生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列舉家鄉(xiāng)的引人人勝之處,出神入化地參與、創(chuàng)造其中,并以一顆最溫暖的心感受家鄉(xiāng)山山水水,以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信息,以最輕松的方式,得到多種多樣的收獲,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chuàng)造的快樂。人格結構的各個側面和各個層次得到整合、協(xié)調,師生雙方的人格精神均在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得到升華。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