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以其財富與創(chuàng)造力閃耀于中國的名字, 如今統(tǒng)統(tǒng)都倒下了, 有的后來勉力站了起來, 大多數(shù)卻從此再也無法站立。
千呼萬喚,《2010胡潤財富報告》終于面世。
87.5萬名新富,平均年齡不過39歲,其數(shù)量也直追美國……儼然,中國成了世界上擁有富豪第二多的國家。
這些富豪既是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也代表了30多年來的迷惘與失落。權(quán)錢交易、黑金盛行、原罪仇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說:“西方人說誰有錢誰掌權(quán),而在中國誰掌權(quán)誰就是可能擁有最多財富的人。”
歷年都有落馬富豪、問題老板,成為年末新聞回顧的主角;老板中,倒斃于經(jīng)營管理之路者,其數(shù)目遠不及倒斃于行賄犯罪之路者。以前的生意人,不獨追慕范蠡與子貢般的財富,也追求他們能夠與權(quán)力分庭抗禮的境界,慕求“陶朱事業(yè),端木生涯”。而今天,中國的很多工商巨子,在掌握了西方現(xiàn)代商業(yè)技巧的同時,漸漸忘卻了植根于中國文化中的商業(yè)倫理。當越來越多的商人數(shù)典忘祖,不再慎終追遠之后,社會對他們巨額財富積累合理性的質(zhì)疑,就顯得不那么突兀了。
“五間正殿前,懸一塊鬧龍?zhí)钋嘭?,寫道?‘慎終追遠?!边@是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三回的描述?!吧鹘K追遠”這四個字,曾經(jīng)牢固地盤踞在中國家庭最重要的位置。如今,因由那新文化運動,憑借著“破四舊”的功業(yè),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純粹商業(yè)的橫行,“慎終追遠”不獨從我們的廳堂中消失了,也慢慢地從我們的心中消失了。
“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币馑际钦f,父母過世要喪盡其哀,懷念列祖要祭盡其敬,內(nèi)心有了虔敬,民風就會變得淳樸厚重了。
子夏曾經(jīng)說過:“事父母能竭其力?!薄靶ⅰ辈⒉辉谟谒土烁改付嗌俸脰|西、讓他們住上了多大的房子,或是天天讓他們山珍海味。孝是一種態(tài)度,只要是盡心盡力地對待父母,就叫孝;若是心力不到,做多少外表光鮮的工作,也算不上孝。
“孝道”是中國文化的基礎(chǔ)之道,正如“禮道”是中國政治的基礎(chǔ)之道一樣。在家,講究孝道;在國,講究禮道。所以中國古代,常常會有人高呼著“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口號,或是向皇帝諫言,或是勸自己死忠。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過,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里的祖宗牌位上面,總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在他看來,“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jié)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
其實,“慎終追遠”代表的是用一種“孝道”的心態(tài)對待事物。“慎終”是要我們能夠給予父母最后的敬重,了解自己最終要到哪里去;“追遠”是要我們能夠記得自己的出處,牢記自己從哪里來。凡人怕果,圣人怕因,延展開來,曾子最初說這句話的意思就可以解釋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做事前三思其動機、初衷,并且能遙想至其后果,那么民風就能厚淳,人們就能少做錯事。
如果一個人能明了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那么他就不再是《一句頂一萬句》中出鹽津的楊百順,一輩子始終搞不明白牧師老詹所布下的道;明白了這些,黃光裕們就會知道自己的錢自何處來,當往何處去;三思后,也就不會在囹圄中、在墳墓里,做困獸斗了。
人的一生,最親近的人無非父母、妻子、兒女,父母證明了出處,妻子代表了現(xiàn)處,兒女代表了去處。若是只問去處而漠視出處,人就會在生命的漩渦中迷失自我,自我不在,無論多么努力的找尋,都是徒勞無功。
一日我坐公交,見一八旬老者,趕緊讓座。老者快下車時,想把座位回讓給我,我則建議他讓給旁邊一位七旬老嫗。公交車一到站,老者剛一起身,有個壯年男子一屁股坐了下去,任你怎么勸解,他兀自不理。這樣的人,既然做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更談不上“慎終追遠”了。面對如此場面,如此人物,我只能感慨:“民德久不厚矣?!?/p>
倘僅將此作為案例,似乎只是一種丑陋。可是它代表了一種社會心態(tài),亦即在整體資源匱乏的現(xiàn)狀下,人們很容易放棄包括道德、律法及商業(yè)在內(nèi)的一切倫理,而謀求私利;在謀求私利的旅程中,人們也很容易為自己找到肥己以損人的藉口;當越來越多的人找到借口之后,“民德久不厚”不獨成為一種值得哀婉的現(xiàn)象,更會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彼可取而代之的一種游戲規(guī)則。黃光裕曾倒在這種游戲規(guī)則下,仰融曾經(jīng)倒在這種游戲規(guī)則下,楊斌、吳志劍、宋如華、馮明昌、錢永偉、袁寶璟、周正毅、唐萬新……糖葫蘆一般,一串又一串的名字,曾經(jīng)以其財富與創(chuàng)造力閃耀于中國的,如今統(tǒng)統(tǒng)都倒下了,有的后來勉力站了起來,大多數(shù)卻從此再也無法站立。
搜索“慎終追遠”,網(wǎng)頁僅77萬余,由此可見,在有今生無來世的當下,人們只習慣活在塵世當中,卻不習慣活在飽滿的內(nèi)心世界里。“數(shù)典忘祖”變成了常態(tài),“慎終追遠”變成了變態(tài)。當人們集體性數(shù)典忘祖的時候,當人們敬別人家的鬼神的時候,我們終究會迷失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命題里。
2005年5月5日,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拜祭黃帝陵時說:“我們只有八個字來形容這三個重要的行程,那就是‘慎終追遠,不忘根本’?!辈⒈硎?“只要我們(兩岸炎黃子孫)不忘‘本’,了解‘根’,自然‘根本’的問題就可以解決?!?/p>
歷史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告訴我們,祖宗之法可變,但祖宗不可變,也無法變;商業(yè)形態(tài)可變,但商業(yè)的倫理和邏輯不可變,也無法變。在一個追慕創(chuàng)富的時代里,人們生于“黃光裕夢”,從草根掙扎著崛起,以向上的姿態(tài)和力量改變命運,代表著先進文化和生產(chǎn)力;但當“黃光裕病”肆虐的時候,病毒雖然改變了局部,卻從來不曾最終改變整個世界,死于“黃光裕病”變成了商業(yè)傳說中最真實的真相。
在一篇叫《為什么要“慎終追遠”》寫著這樣的文字:
想一想我們的生命從何處來?不是從我們的祖先那里一代代地傳過來的嗎?……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追溯到天地之間的第一對父母那里去,我們難道不該對我們所有的祖先懷有敬畏和感激之情嗎?想一想我們今天的思想、習俗從何而來?還不是一代代的人傳承、變化而來的嗎?我們的思想習俗受我們父母的影響,我們父母的思想習俗又受他們父母的影響,所以,我們今天的思想,我們今天的習俗,少不了我們祖先的影響,我們難道不該對我們所有的祖先懷有敬畏和感激之情嗎?知道了這些以后,我們便會知道,我們沒有資格去埋怨祖先,更沒有資格虐待我們祖先給我們的生命和思想習俗。
說得真好。
生命如此,生活如此,文化如此,商業(yè)也如此。
曾子最初說這句話的意思就可以解釋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做事前三思其動機、初衷,并且能遙想至其后果,那么民風就能厚淳,人們就能少做錯事。
(作者系專欄作家,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