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的青年話劇導演要比往年更忙碌一些。大概是經歷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成長期,很多雖然還是“青年”的導演們,也慢慢向“成熟期”靠攏,舞臺劇作品的產量和質量都隨著年齡水漲船高了。本文將主要以邵澤輝、黃盈、趙淼三位青年導演為例,簡要分析一下當前北京戲劇環(huán)境下青年導演的生存和創(chuàng)作現(xiàn)狀。
邵澤輝、黃盈、趙淼是目前北京戲劇舞臺上最活躍的青年導演,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都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獲碩士學位;都是七十年代生人;都是從“大學生戲劇節(jié)”上成長起來的;現(xiàn)在都在大學任教;三位導演近幾年都給北京的戲劇舞臺帶來令人驚喜的作品。他們三個最大的共同點是在戲劇環(huán)境迅速市場化的過程中,找到了商業(yè)和藝術之間的一種平衡。
說起在北京做戲劇,對創(chuàng)作者尤其是導演的評價標準比較復雜或者說比較分裂。如果你只是一個商業(yè)成功、票房很好的導演,但在藝術上沒什么才華,就算你不斷得到投資人的青睞,你也會被業(yè)內的同行,甚至是資深觀眾嗤之以鼻。為此,北京很多商業(yè)上比較成功的導演和劇團,一直對此痛苦郁悶。但同樣,如果一個導演只考慮自我藝術表達,不考慮觀眾感受,也不會對投資人或劇團經營承擔負責,做戲總是賠錢,也會逐漸被市場或者舞臺淘汰掉。前幾年一些很有藝術才華的導演,后來漸漸退出北京戲劇舞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北京的青年戲劇導演,必然要學會在商業(yè)和藝術的雙重要求下考慮創(chuàng)作,他們一般會選擇“兩條腿走路”:做一個比較有藝術追求和美學理念的作品之后,再做一個比較商業(yè)化的作品,讓自己努力在商業(yè)和藝術的兩極中穿梭。如果在一個戲劇作品中,既能有一定的藝術水準,又獲得令人滿意的商業(yè)回報,這就是青年創(chuàng)作者希望能夠做到、也是觀眾希望看到的好作品。
2010年上半年,邵澤輝、黃盈、趙淼三位導演的作品非常豐富。邵澤輝受韓國戲劇導演家協(xié)會邀請,到首爾排演執(zhí)導布萊希特名作《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回國后為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創(chuàng)作導演了一部兒童劇《海寶》;黃盈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首都劇場”上演了他第一部大劇場作品《搜神記》,而2009年他導演的轟動一時的《鹵煮》也在北京電影學院再次上演;趙淼則在緊鑼密鼓地創(chuàng)作兒童劇《尋找夢幻島》。
北京的青年戲劇導演,目前大都已經學會了在商業(yè)環(huán)境下生存,但依舊沒有忘記自己最初選擇戲劇藝術的理想,雖然有的時候很糾結很苦悶,但是為了自己摯愛的戲劇舞臺,他們大都能更成熟地生存下去。雖說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臉上寫著世故和圓滑,但我們還是能從他們的眼睛、作品中看到那清澈與純粹,以及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邵澤輝,2004年中戲導演系研究生畢業(yè)。2005年導演《情流感》,在商業(yè)戲劇上如魚得水之時卻在2008年轉型,開始了小劇場戲劇的實驗和探索,創(chuàng)作了原創(chuàng)作品《在變老之前遠去》和海子的詩劇《太陽#8226;弒》。
黃盈,2005年中戲導演系研究生畢業(yè),是一個比較北京本地化的導演。創(chuàng)作了“新京味三部曲”——《棗樹》、《鹵煮》、《馬前馬前》,和“開心麻花”合作的《兩個人的法式晚餐》,得到商業(yè)戲劇投資人青睞的《未完待續(xù)》、《西游記》、《搜神記》。
趙淼,96年創(chuàng)立三拓旗劇社,在中戲導演系讀了七年后,以肢體戲劇《6:3》系列一鳴驚人。始終堅持獨特戲劇風格,創(chuàng)作了《達人未愛狂想曲》、《東游記》、《一光年》等形體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