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規(guī)范的機票銷售背后,是數(shù)不清的小中介、“黑代理”,將機票銷售市場編織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利益網(wǎng)絡。
不存在的座位
“你已經(jīng)賣了票給我了,怎么又說不能走?”2010年8月17日,在首都國際機場的出發(fā)大廳里,陳莉又一次和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爭執(zhí)起來。
那個年輕的工作人員態(tài)度很好,但為什么有乘客還沒登機航班就“客滿”了,他的解釋卻語焉不詳。最后,在陳莉的力爭和工作人員的“申請”之下,她并沒有改簽航班,而是得到了免費升艙的待遇。
這已是陳莉第三次因航班經(jīng)濟艙客滿而免費升艙了。能夠免費由經(jīng)濟艙升到商務艙,她其實并沒有太多怨言。但她弄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這樣的故事將來還要重復多少次?
無獨有偶,遭遇這種離奇的經(jīng)歷,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陳莉這樣的好運氣。2010年9月4日,當朱先生準備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北京的時候,他同樣遭遇了“客滿”。然而,航空公司給他的選項中并沒有免費升艙——他只能改簽或者退票。
陳莉和朱先生都沒能猜到事件背后的真實原因,他們的遭遇源于航空公司的一項銷售策略——超售。
為了減少因為旅客臨時退票所造成的航班座位虛耗,許多航空公司都選擇在銷售一些熱門航線機票時超售一部分。這樣做能夠充分保證航班的上座率,維護航空公司自身利益,但倘若銷售出去的機票都沒有出現(xiàn)退票,作出犧牲的自然就是旅客。
因為航班很多,即使出現(xiàn)部分旅客無法登機的情況,航空公司也能很快安排旅客改簽另一班有空座的航班,再加上適當補償,通常能讓旅客的不滿在可控范圍之內。對旅客來說,改簽半小時后的航班和航班晚點半小時,似乎并無太大差別,何況航班晚點通常都沒有經(jīng)濟補償。
然而,這種背地里搞超售的做法,往往會導致消費者買了機票卻坐不上飛機的尷尬。這既增加了旅客出行的不確定性,同時也給整個民航業(yè)的公信力帶來了不小的質疑。
事實上,機票超售并非中國的航空公司獨創(chuàng)。國外航空公司通常將超售比例控制在3%左右,而國內航空公司的超售比例通常不超過5%。不過國外民航業(yè)的做法是,如果是超售的機票,旅客會得到明確的提示,自主選擇是否承擔可能無法登機的風險。但在國內,所有超售都是“靜悄悄”地進行的,這種不透明的做法不僅搞得旅客措手不及,甚至存在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嫌疑。
真假行程單
如果說超售是航空公司在機票銷售中幾乎半公開的潛規(guī)則,多少還能獲得人們的理解。那么,在機票代理環(huán)節(jié),潛伏于水面之下的“歪門邪道”則更是五花八門。而行程單,又是其中最為亂象紛呈的一環(huán)。
“實在抱歉,你上個月來我肯定就給你開了,但是現(xiàn)在實在是查得厲害,你另外找?guī)准覇枂柊??!?月26日,當記者致電成都某機票代理點咨詢能不能把機票行程單的價格開高一點的時候,對方滿懷歉意地給予了以上答復。
這段對話的背景是,2010年5月,四川省破獲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起偽造電子機票行程單案,查實的僅用于制造假行程單的專用紙張就近百噸。這引發(fā)了對于成都機票代理虛假行程單問題的大整頓,多家代理機構遭受重罰。
其實,所謂把行程單上的票價“開高”,無非是開具假的機票行程單。這種行程單上乘客姓名、航班號等乘機信息都準確無誤,但卻并沒有聯(lián)機到民航系統(tǒng)打印,屬于“仿打”,業(yè)內則稱為“平推套打”。這種脫機打印的手法在機票銷售中頗為泛濫,而由于行程單相當于機票的發(fā)票,這樣的行程單就成了假發(fā)票。
山東的李先生就遭遇了這樣的假發(fā)票。2010年3月,他在海航官方網(wǎng)站購買了濟南至深圳的航班客票,含稅總計610元。一個月后,他收到了航空公司寄來的電子客票行程單,然而,當他拿去報銷的時候,財務卻告訴他這是無效的行程單——海航官方最終被迫承認,給張先生的這張行程單也是“仿打”的。
連航空公司官方都有仿打的行程單,從無數(shù)機票代理手中流入市場的仿打行程單則更是不計其數(shù)。一些能夠公務報銷的旅客甚至主動尋找這樣的機票銷售點,以便在報銷機票時能夠從中獲利。
在北京,不少機票代理公司都有“低價高開”的“業(yè)務”,通常是一次打兩張行程單,一張真實價格,一張價格做假。一家公司更是明碼實價:“打折機票開全價,手續(xù)費100元;經(jīng)濟艙開成頭等艙,手續(xù)費200元?!?/p>
虛假行程單對旅客最大的威脅在于,一些黑心的機票代理機構通過行程單作假,騙取旅客額外的票款。例如,用正規(guī)的行程單平推套打,修改真實機票的價格,卻向旅客報出高價。更惡劣的是,一些“票販子”性質的黑代理不僅出具假的行程單,在騙取錢財后,還將機票退掉或者干脆不預訂機票,導致旅客無法乘機。
黑白亂象
虛假行程單為何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在它背后,是數(shù)不清的小中介、“黑代理”,將機票銷售市場編織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利益網(wǎng)絡。
根據(jù)《中國民用航空運輸銷售代理資格認可辦法》,從事一類航空運輸銷售代理業(yè)務的,其實繳注冊資本應不少于150萬元;從事二類航空運輸銷售代理業(yè)務的,實繳注冊資本應不少于50萬元。目前,中國航協(xié)認證的機票銷售代理機構共有9000多家,此外還有中航信認證的部分銷售代理機構以及航空公司的網(wǎng)上銷售平臺。
然而,現(xiàn)實中人們所能看到的機票代理公司遠不止這么多。據(jù)調查,僅廣州一地,各類機票代理機構就超過10000家,其中正式取得一、二類機票代理資質的公司,卻不到200家。
沒有資質的“黑代理”和擁有正式身份的機票代理公司往往存在合作關系,利益共享。重慶某機票代理公司老板就表示,在公司鼎盛時期,曾有超過1000家“黑代理”掛靠在自己公司旗下,每家“黑代理”通常只需要支付5000元/年的掛靠費,有的甚至連掛靠費都不用出,雙方互不干涉?!昂诖怼鲍@得出票的權利,而正規(guī)公司則賺取掛靠費、借機拓展自身渠道,以擴大銷售額、提高自身與航空公司對話的話語權,爭取高額的銷售返點。
“黑代理”之所以蓬勃發(fā)展,其根源在于機票代理行業(yè)“低投入、高回報”的特性。開一家沒有資質的“黑代理”,所需不過一間小屋、一臺電腦、幾部電話。某代理公司老板回憶說,自己從“黑代理”起步,初始投資不過2000元,不到一星期就收回了成本,最紅火的時候,3個小時就賺了2萬元。只要在民航業(yè)內有點資源或者“關系”,掛靠正規(guī)代理公司做“黑代理”,往往被視為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一條捷徑。
然而,這種松散的合作模式背后卻蘊藏著巨大的風險,自由度極高的“黑代理”幾乎處于無人監(jiān)管的狀態(tài)。2010年9月,上海一家“黑代理”就突然卷款潛逃,卷走票款估計超過1000萬元,受害旅客近千人!盡管這家公司在“出事”前已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但由于層層掛靠,一直無人過問。
面對“黑代理”泛濫的市場現(xiàn)狀,監(jiān)管機構目前似乎也并沒有更好的辦法。中航協(xié)副秘書長柴海波認為,過高的準入門檻讓那些資金實力有限的機票代理人難以獲得正規(guī)資質,因此只能游走在監(jiān)管之外?!拔覀儥z查范圍只是認證企業(yè),那些數(shù)目龐大的‘黑代理’我們無法查處。”
其實,無論是“黑”是“白”,數(shù)量龐大的機票代理機構確實繁榮了市場,為旅客購票提供了許多便利。倘若能夠將目前大量存在的“黑代理”納入到正規(guī)的監(jiān)管體系中,他們很可能成為厘清當前機票銷售市場亂象的積極力量。
編 輯 白 靈
E-mail:bl@cais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