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的角度可以多樣化,如從文化、心理、社會、政治等,都可以評價一部作品、一位作家和一時期的文學思潮,尋找出文學與它們之間的關系。但是,所有這些批評角度都不能離開審美的角度,也就是說,審美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內涵,審美視野是文學批評的基本視野。
這與文學的特性有關。文學是人類精神活動中以美為基本要素、以語言為承載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具有知識性、教育性、娛樂性等多重功用,但是,最基本的,卻是審美。審美賦予文學以獨立個性和存在基礎。美,不同于歷史,也不同于政治,它的標準和價值觀念都有自己的要求。以美為特征的文學也個性鮮明。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認為,“虛構性”、“創(chuàng)新性”和“想象性”是文學最基本的特征。這三大特征,基本點都是圍繞著審美的本質。
以文學思想為例。文學需要有思想的內涵,但是,文學的思想與一般的思想表現(xiàn)不一樣,它必須與美密切關聯(lián),或者說,它需要通過美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是文學思想獨立價值的重要前提。比如,歷史著作《三國志》和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敘述的都是基本相同的事情,但二者的價值觀和表現(xiàn)方式卻有很大的差別。從歷史角度看,《三國志》無疑更符合歷史真相,符合歷史的要求;但是,《三國演義》自有它獨立的存在價值,并具有《三國志》所不具備的藝術感染力。其原因正是它顯示了獨立的文學審美視野,這一視野賦予了《三國演義》獨特的個性和藝術魅力。
1、審美的批評標準。
文學批評的審美特性首先體現(xiàn)在批評的標準判定上。盡管文學批評標準不是唯一而是多元的,但是美學標準應該是最基本的,美學應該是文學批評的重要視角。這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我們在進行文學批評的時候,應該特別重視對文學審美特征的關注,將它作為文學批評的重點。具體說,就是應該強調文學的內部批評。所謂文學內部批評,主要指對文學形式問題的關注,如敘述方式、文學語言等。文學生存于具體時代,與社會、文化等相密切聯(lián)系,但它首先是一種帶強烈自律性的藝術形式,有著自身發(fā)展的獨特規(guī)律,有其發(fā)展歷史和演變過程。因此,文學批評除了要注意文學的外部因素,考察文學的社會、文化關系,還應該特別對文學內部進行批評。比如詩歌體例的演變,需要考察文學史過程,從文體內部來研究;同樣,小說敘述方式的演變也有豐富的內涵,值得研究者挖掘。
由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一直比較注重文學的社會性,對文學的內部批評重視不夠,這也影響到20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我們的文學批評一直存在重思想和社會、輕形式和審美的趨向。在我們的文學批評中,形式批評一直比較匱乏,深度也有所不夠。這應該引起批評工作者充分的注意。
對文學作審美批評,對文學形式作充分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文本的感悟能力,也就是對文學作品的直感判斷。這種直感說起來有些神秘,但實質上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形成的。或者說,必須建立在大量的文本閱讀前提上。因為只有大量而廣泛的閱讀,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優(yōu)秀什么是低劣。如果不親自閱讀,這樣的感受是讀一萬本理論書籍都難以得到的。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又所謂“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嘗一嘗”,都是這樣的意思。要想成為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者,文學閱讀是最基本的前提。
二是我們在進行文學評價時,不能夠離開審美的標準,不能以其他標準來取代美學標準。因為文學的獨特性,它往往會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構成沖突,尤其是涉及到比較敏感的道德、政治、宗教等問題時,文學審美要求與之構成的沖突往往會非常尖銳。在這方面,當然不能簡單以審美標準代替其他標準,但也不應該離開審美的標準來評價文學。
以對周作人散文的評價為例。由于周作人的政治人品有污點,文學史一直對他的文學成就嚴重忽略,對他的政治評價掩蓋和代替了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學評價。這其實不是正常的文學批評。不過,近年來,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一批評方法的缺陷,立足于文學審美本身的批評有了大的發(fā)展,對其散文的認識也有了深入。
當然,文學不是純粹美學領域內的事情,它與社會、文化、政治都有復雜的關聯(lián)。文學批評也是一樣,它也要有兩面,“一面朝向文學的結構,另一面朝向組成文學的社會環(huán)境的其他文化現(xiàn)象。它們在總體上是平衡的,一旦我們只研究其中的一面而排斥另一面,批評的方向就需要調整的。”所以,審美批評的基本要求并不是排斥其他批評方式,審美的視角也不是排斥其他視角。文學批評也可以包含道德批評、政治批評等多種方式,側重于對其社會文化心理,政治現(xiàn)實態(tài)度等方面的論述。多種視角的切入是對審美視角的補充和豐富,也能促進對文學批評的全面和深入。應該在堅持審美標準基礎的前提上,尋求最適合于具體文學對象的方式來進行文學批評,同時要力求保持審美與其他方面的平衡與和諧。
以最典型的兩種非審美批評方法:道德批評與政治批評為例。
道德批評中“道德”的含義并不完全等同于傳統(tǒng)的倫理學概念,它主要是強調文學的社會責任,它的關鍵在于文學是否受普通的道德原則約束。最早表現(xiàn)出道德批評思想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它以否定的立場看待文學,認為文學對社會起了不良的道德作用。此后歷史中,道德批評始終有其一定的市場,像英國作家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都受到非常嚴厲的道德批評,甚至被出版機關查禁。20世紀中葉,蘇聯(lián)文學界特別強化的道德批評的意義,將作家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是顯著的表現(xiàn)。上世紀中葉后的中國文學批評,也受到蘇聯(lián)道德批評的嚴重影響。
政治批評是與道德批評密切關聯(lián)的另一種社會批評。政治批評的特點是更為注意文學的政治內涵,強調文學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關注其政治作用和政治傾向的關系。政治批評極端表現(xiàn)是將文學當作政治的當局,要求文學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政治批評在上世紀中葉的中國文學界非常流行。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要求文學為工農(nóng)兵服務、為政治服務,也成了對文學批評的重要要求。如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就特別強調文學批評的政治任務:“我們是反對一切毒草的,但是我們必須謹慎地辨別什么是真的毒草,什么是真的香花。我們要同群眾一起來學會謹慎地辨別香花和毒草,并且一起來用正確的方法同毒草作斗爭?!被蛘哒f是完全將文學批評當作了政治批評。在對文學功能有著特殊要求的政治環(huán)境下,文學批評的政治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周揚等批評家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發(fā)展,也有更廣泛的應用。
不能否定道德批評和政治批評的意義。一方面,文學與社會文化和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密切,它不可能完全離開道德評價和政治評價。局限于文學內部、單純的形式批評難以全面地挖掘出文學的內涵,體現(xiàn)出文學的意義。所以,應該重視道德批評和政治批評存在的合理性和積極性,將它們作為文學審美批評的輔助和補充。另一方面,美與道德、與政治之間的界線,有時候確實比較模糊,難以清晰地界定。尤其是在與批評對象時間很切近的文學批評工作中,更存在難以判斷的情況。而確實,文學作為社會文化,有責任承擔一定的社會道德和政治功能,那些在道德或政治上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作品有可能危害社會,文學批評有責任予以批判和譴責。所以,批評家在這方面需要慎重,既要敢于堅持文學的原則,又要考慮文學的社會功能。近年來,圍繞賈平凹《廢都》、朱文《我愛美元》、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等作品,文學批評界都存在著審美批評與道德批評的沖突。對這方面的理論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但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始終需要堅持的,那就是文學不等同于政治和道德,政治和道德批評不能代替文學審美批評。詩人雪萊明確區(qū)分了文學與一般道德的差異,突出了文學思想的獨特性:“舉凡是指摘詩之不道德的議論,都是由于誤解了詩所用來改進人類道德的方法?!姷淖饔脜s是經(jīng)由另外一種更為神圣的途徑?!边@對于我們認識文學的獨特性,認識文學批評的審美優(yōu)先原則,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特別需要指出,當?shù)赖潞驼我罅桉{于文學之上,以道德和政治要求對文學簡單粗暴干預時,會對文學發(fā)展構成巨大的傷害,影響對文學作品的正確判斷。比如,《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雖然有較大膽的性愛描寫,但事實上,作品的性愛描寫并無色情渲染之處,它都是圍繞著人性的自由與解放這一主題而展開的,所體現(xiàn)的是人性解放的現(xiàn)代觀念。當時的粗暴批評是對文學自由發(fā)展的阻礙。政治批評對文學的干預可能更為強烈。上世紀60年代中國文學中,不正常的政治批評完全取代了正常的審美批評,政治成為評價文學的唯一標準,也成為壓制和打擊許多作家的重要武器。嚴重戕害了文學的正常發(fā)展。所以,特別強調文學批評的審美視野,是對文學自身特征和利益的重要維護。
2、美學的宏闊視野。
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都擁有高遠的視野和雍容的氣度,它們能夠高屋建瓴,舉重若輕,體現(xiàn)出批評實踐在美學視野上的廣闊性和持久性。美,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產(chǎn)物,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比政治、生活、文化、種族等概念的范圍更寬闊,也更少現(xiàn)實羈絆。因此,文學批評的審美視野,決定了文學批評的立場是開闊而不是狹窄,其姿態(tài)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
任何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都存在于具體的時空當中,因此,對其進行深遠的美學審視,需要具體細致的研究為基礎。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價值和創(chuàng)新意義只能在跨時空的比較中才能得以體現(xiàn)。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將作品的基本點揭示出來,將它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揭示出來。它在同時期創(chuàng)作中有什么突破,在題材上有何創(chuàng)新,在敘事方法、語言運用上有何新穎之處,都需要充分的考慮。而對于那些更優(yōu)秀的作品,那些超越于同時期一般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應該放置在更遠的文學史背景上,如中國新文學的背景,整個中國文學的背景,甚至是世界文學的背景。在何種背景上能夠顯示其新意,往往意味著該作品所達到的高度。如果能夠在世界文學背景下具有創(chuàng)新性,那顯然是具有世界文學影響意義的作品。美學視野的坐標體系應該包括縱向與橫向兩個方向??v向是歷史的、時間的,橫向是現(xiàn)時的、空間的。二者結合起來,就是完整的批評視野。
縱向視野,就是從文學史發(fā)展的角度,將該作品放置在深遠的文學史背景中,從文體、形式、思想等角度來進行考察,探悉其于歷史關聯(lián)中的突破創(chuàng)新點和價值意義所在。這一方法的前提是文學發(fā)展有自己的規(guī)律,有獨特的歷史延承和發(fā)展軌跡。這既體現(xiàn)在文學思想上,更體現(xiàn)在文學形式上。因此,文學語言、文學體例等內部因素是這一批評的主要內容。如人們在評論建安詩人曹植的創(chuàng)作時,都特別強調他對五言詩體的貢獻。因為在他之前的文人,包括他的父親曹操,基本上都是創(chuàng)作四言詩,只有民間樂府詩才采用五言體。而曹植很熟練巧妙地運用五言詩體,大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這一體例。將曹植的詩置放在詩歌體例的發(fā)展歷史中來考察,其形式的創(chuàng)新價值就一目了然,其文學史意義也就清晰了。寬闊的縱向文學史視野,對于正確評價一個作家的歷史地位,是必不可少的。
橫向視野,主要是考察作品、作家在同時期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和價值。因為與該作品、作家同時期肯定還有其他創(chuàng)作,那么,它(他)的價值地位如何,需要與同時期創(chuàng)作進行比較審視,才能更為具體清晰。這也可以從文體等形式方面著手,即考察其與同時代作家的差異,突出其獨特創(chuàng)新處。但是,相對而言,這一方法更多側重于時代文化角度,即關注其受時代文化的影響和對時代文化的突破,以及在時代文化中的意義等。因此,這一批評視野不像縱向批評那么單一,它所涉及的內容更加豐富廣闊。
視野的寬闊是對文學批評的重要要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批評的視野是固定不變,是僵化的,它應該是隨著批評對象的情況做出適當?shù)恼{整??v向的范圍可以靈活,長的時段可以達到數(shù)百年甚至更長,短的也可以到十年或幾十年;橫向也一樣,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范圍。如一篇作品的創(chuàng)新價值非常高,具有世界文學的高度,那么,就應該從世界文學的視野上來進行批評,因為只有在這一視野背景下。才能充分認識其價值和意義。但是,如果一篇作品創(chuàng)新度有限,就不適合采用這么廣闊的視野,因為這樣去衡量,它可能就見不出任何價值了。這時候,就需要適當降低標準,縮小批評視野,在一定范圍內考察其價值和創(chuàng)新之點。
總的來說,批評的視野應該比所批評的對象更加寬闊,力圖將批評對象放在更寬闊的視野里來審察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真實而準確地認清作品的地位和創(chuàng)新度。既能看清作品的局限,也不至于湮沒了作品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由于審美視野的要求,在文學批評中要特別強調對文學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文學的價值只有在縱向與橫向的寬廣視野里才能顯現(xiàn)出來,文學的意義也需要經(jīng)歷宏遠視野的檢驗。同樣,從文學批評角度來說也是一樣。能否體現(xiàn)出深遠的審美視野,能否根據(jù)批評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范圍和角度進行審美比照,是評價一個優(yōu)秀批評家的重要條件。
3、自身的美學追求。
很多人認為文學批評是與美絕緣的,甚至由于歷史的影響,很多人將文學批評等同于戴帽子、打棍子,看作權力和暴力的化身。這其實是對文學批評的絕大誤解?!拔母铩逼陂g文學批評的粗暴化,不過是政治對于文學批評的粗暴干預,是對于文學批評的傷害。真正的文學批評,應該是一種藝術,是美的體現(xiàn)。
這首先體現(xiàn)在其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形式的美感上。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應聲蟲,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有自己的獨立追求和個性。真正好的文學批評是創(chuàng)造性思想和藝術表達的結合,其內在精神是智性的美。一篇好的批評文章絕對是智慧的化身,蘊涵著睿智的品格和嚴謹犀利的精神。閱讀這樣的批評文章,既能使人深化對文學作品的認識,更能增進對社會人生的體悟,是一種智力的享受。
同時,文學批評也可具有形式美的效果。其基本表現(xiàn)之一是文字之美。文學批評當然不能具有如文學作品一樣的抒情詩意,但它也絕不應該是一副正襟危坐、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好的文學批評中滲透著批評者的心靈感動,體現(xiàn)著批評者的真誠和對美的追求,其語言文字同樣能傳達出詩的情懷和藝術的美感。
其次,它體現(xiàn)在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和氣質上。文學批評不是偏激粗暴的化身,它的本質應該是理解和寬容。“寬容是文藝發(fā)達的必要的條件。”“各人在文藝上不妨有他的一種主張,但是同時不可不有寬闊的心胸與理解的精神去賞鑒一切的作品,庶幾能夠貫通,了解文藝的真意?!边@種寬容體現(xiàn)出批評的胸襟和氣度,是一種雍容的美。
文學批評的寬容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因為一方面,文學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閱讀者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它,很難說哪一種就是絕對正確或全面的。同樣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頭腦最簡單的人可以看到情節(jié),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沖突,文學知識較豐富的人可以看到詞語的表達方法,對音樂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節(jié)奏,那些具有更高的理解力和敏感性的聽眾則可以發(fā)現(xiàn)某種逐漸揭示出來的含義?!绷硪环矫?,文學評判標準和趣味本來就存在一定的時代差異,很難以哪種看法簡單地否定或代替另一種。韋勒克對文學批評的權力描述是非??陀^和冷靜的:“所以這樣,并不是因為我們的觀點必定就比它們的更深刻,而是因為我們站在一個有利地位,使我們能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審視過去?!?br/> 所以,文學批評的判斷,既要有嚴謹?shù)臉藴?,又要注意寬容的姿態(tài),不能狹隘,尤其不能借助于政治、權力等打擊、壓制其他的批評。在堅持自己與容忍別人之間要找到平衡。在這方面,批評家李健吾的告誡非常有意義:“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茖W的,我是說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靈魂的深處。”他所推崇的文學批評原則也很有針對性:“就缺點來批判任何事物,總是不聰明的:首先是應當努力發(fā)現(xiàn)事物的優(yōu)點?!笨梢钥醋魇墙o予批評工作者的一劑良藥。
第三,它體現(xiàn)在對話式的文學批評方法和姿態(tài)上。很多人認為文學批評是以俯視的姿態(tài)看待批評對象,這其實是對文學批評的誤解。批評者和批評對象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正確的批評姿勢應該是平等的對話,其內在精神是批評家與作家、批評家與讀者多方面的共同交流。所以,批評對作品、作家和讀者保持尊敬的、平等的態(tài)度,既不自卑,也不傲慢。與之相應,批評的方法應該以理服人,平和地,不是以姿態(tài)而是以道理來表達思想、說服別人。應該立足于最基本的文本分析、立足于美學基礎上來進行批評。批評家不能忘記批評的基本任務:“有時候,藝術家可能根本沒有想到,他自己在描寫什么:咀是批評家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說明隱藏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內部的意義?!睂υ捠降呐u姿態(tài)內在地蘊硒著一種現(xiàn)代人文精神,是人文的美,和諧之美。
當然,也不能簡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對話批評”。對話式的批評并不是排斥批評的立場和態(tài)度,更不是要求局限于認同作家的范圍內,文學批評的對話精神立足點,也就是它為之負責的對象,不是在作品或作家,而是在更高遠的文學本身,它可以超越、甚至說應該超越批評對象。托多洛夫對對話批評的闡述能夠幫助我們正確理解這一批評方式:“對話批評不是談論作品而是面對作品談,或者說,與作品一起談,它拒絕排除兩個對立聲音中的任何一個。被批評的作品不是應起‘元語言’作用中的物,而是批評家所遇到的話語,被批評的作家是‘你’而不是‘他’,是我們與之探討人類價值問題的對話者?!瓰榱诉M行對話,應該把真理當成一種背景、一個調節(jié)原則?!?br/> 所以,文學批評強調對話性與強調寬容一樣。不是要求批評家中庸騎墻、不作價值判斷,它主要針對的是批評的方式方法,它否定的是頤使氣指、劍拔弩張的批評方式。在批評立場上,批評家應該有始終堅持自己的勇氣,有堅定的立場和態(tài)度,敢于表達觀點、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優(yōu)秀的批評家需要分清楚姿態(tài)和立場的關系,應該以恰當?shù)姆绞綄⒍哂袡C地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