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互幫導學法”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建構(gòu)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教學觀,這也正順應歷史新課程改革時代潮流。作為歷史教學工作者,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應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變枯燥為有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生厭學為好學、樂學乃至學而不倦,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那么,如何在歷史課中推行“自學互幫導學法”呢?現(xiàn)我就其運用試陳管見,以教于同道。
一、激情入境——課始趣生
“自學互幫導學法”的改革利刃,首先指向于“學生的學習動機”。俗話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架設在師生間的第一座橋梁。歷史課傳統(tǒng)的導語,多半是以“舊”帶“新”,即聯(lián)系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所以。教師應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采用靈活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探求新知上來,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同時使學生擬訂出學習目標,帶著好奇心進人自學互幫階段。
1. 渲染氣氛、激情入境
教師用飽含激情的言語渲染一種情緒、一種氣氛,扣人心弦,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在講授《抗日救亡運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滿懷悲愴的語調(diào)說:“有這樣一首歌老一輩人都會唱,有這樣一首歌聽了讓人永遠難忘,這首歌深深銘刻在人們的心里,這首歌是苦難中國的歷史見證?!敝蟛シ鸥枨端苫ń稀?。這種富有濃郁激情的導人,字字情、聲聲意,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生動的極富感情色彩的語言而激動,在催人淚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洗禮。
2. 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學習
“學貴有疑”。教學中教師巧設問題,認真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他課堂活動形式,使學生體驗學習經(jīng)歷,獲得學習經(jīng)驗;也使學生體驗了師生、生生互動過程的樂趣,保證學生能在教師精心設置的教學情景中輕松獲得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改變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二、授人以漁——舉一反三
“自學互幫導學法”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因此,作為歷史教學工作者,當前的首要任務在于變過去的重知識傳授為重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怎么學”、“學什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歷史,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學會學歷史的目的。
1. 在課堂教學自學階段,教會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從七年級到九年級,歷史書有厚厚的六大本。如果學生在自學中不能抓住重點、找準關(guān)鍵,那必然就會在浩瀚的史海中迷失方向,無的放矢,也就達不到自學的目的。因此,在自學環(huán)節(jié)開始時,教師就應要求學生從歷史事件的背景、起因、轉(zhuǎn)折點、結(jié)果、影響和事件的領導者、性質(zhì)等方面來掌握;而對于歷史人物要求學生從生活年代、貢獻以及他的思想、代表作等來掌握。
2. 教會學生在學習中要充分利用課前引言。歷史課文前引言,雖只有寥寥幾句,但它卻是對整課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和濃縮。因此,要求必須利用好課前引言,從而輕松理清課文的脈絡,明確自學的重點。例如,八年級歷史上冊《新文化運動》課文中的引言,只有八九行字,但它卻把本課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羅列其中——背景、指導思想、代表人物、開始標志、影響,從而讓學生明確“學什么”。
3. 教會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分析、歸納、比較、概括、綜合、推理等基本歷史學習方法。例如,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就要教會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性質(zhì)、時間、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明白“怎么學”。
三、合學歷史——兵教兵
“眾人劃槳開大船”。“互幫”的核心要義是“變—個教師為多個教師”,充分利用優(yōu)生資源,實現(xiàn)“兵教兵”、“生生互幫互助”。那么怎樣讓學生合作學習歷史才能更有效呢?
1. 合理組建合作小組。合理組建合作小組是發(fā)展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小組中成長,在小組中受益。所以在教學中,我遵循“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原則設立合作學習小組,有意識地把成績好、中等、較差,語言能力強、不善言辭的同學分為一組,有利于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各小組之間情況均衡;同時考慮到男女生各自的優(yōu)缺點,所以在分組時,盡量做到男女生在小組中的比例基本相同,讓男女生的優(yōu)勢互補。先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給時間思考討論,然后分組選代表發(fā)言,課堂上小組成員積極的思考討論,發(fā)言時精彩紛呈,精彩處給予掌聲。
2. 交給學生合作技能。在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總是那么幾位同學在與老師配合,其余學生充當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們不想說,而是他們不會討論,面對議題無從開口,即使一次偶爾嘗試,也只是漫無邊際,亂談一通,并沒有圍繞目標進行討論。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討論,真正學會討論,我認為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討論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要明確地告訴學生討論的議題、范圍、方向。一般說來,討論的議題來源于課前預習,課后思考題或是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的種種疑問。這樣學生討論準備時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在講完《秦王掃六合》后,我根據(jù)本課所講內(nèi)容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第二,討論要有方法。這是關(guān)系到小組合作學習優(yōu)劣成敗的關(guān)鍵。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做到獨立學習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學生應根據(jù)學習目標,自己先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然后再在小組內(nèi)議一議,辯一辯,問一問,做到各抒己見,學會博采眾長,做到互相幫助、互相檢查、互相督促、互相激勵、互相約束、互相評價。既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克服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弊端,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總之,在歷史課堂實施“自學互幫導學法”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促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為目的,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學生的興趣和內(nèi)在需要為依托,實行學生“互幫互助”,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積極搭建平臺,增強學生團結(jié)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鉆研的能力,真正讓學生喜歡學歷史,學會學歷史,促進學生歷史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華鎣市觀音溪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