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知道,在語文教學中或多或少要進行一定的量的閱讀。然而,正是閱讀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閱讀上下功夫,在閱讀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閱讀;教學質量
一、通過看和聽來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的教師憑借著一篇篇課文。以理解內容為起點,向學生傳授遣詞造句、組句成段、連段成篇等語言文字知識。長期以來,由于閱讀的方法比較單一枯燥,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能眼觀文字,耳聽講解,依靠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不僅閱讀速度緩慢,而且認識也非常模糊,更談不上理解和掌握。對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如果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可以給學生以清晰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利用錄音效果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人人皆知的,它能讓一個人主動去尋求知識、對任何事物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所使用的傳輸教學信息的手段已經(jīng)不再滿足我們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甚至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的心理,從而嚴重影響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可以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受器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以新異感;正是這種新異的刺激。往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通過“讀”來感知體會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所謂感知體會,是指通過眼耳等感知器官,使事物在意識中直接得到反映。整體感知就是首先要對課文有一個總的了解,總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先于部分,并決定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一篇課文在講解之前,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教師交代學習的目標才會有所依托。整體感知的另一個意義是對課文的感情基調和字詞的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若能與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學習注意力就特別集中。同樣,字詞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其含義就難以把握。就一篇課文而言,感知體會能力是通過聽和讀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感知體會能力強的人,在聽讀語言文字的同時,不需經(jīng)過思考過程,憑著感知就能迅速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和情趣。
傳統(tǒng)教學中的“讀”,主要指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篇篇課文皆如此,長年累月如此,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如對教材中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記敘文及抒情味較濃的散文,如果采用與教材配套發(fā)行的課文朗讀錄音,其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三、利用錄像,突破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感知體會只是認識的開始,理解才是最終的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礎上的認識和升華。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記述和介紹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性狀、特征等的課文,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有些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連教師自身也未見過,僅憑教材、教參的文字介紹和簡單的圖示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若善于巧借多媒體來解決,這樣為理解課文、學習語言文字表達知識鋪平了道路。
閱讀教學中,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怎樣突破,是教師感到棘手的問題。實踐證明,多媒體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較復雜、難理解的內容變?yōu)橹庇^、淺顯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樣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綠》為例,在閱讀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關系是教學的難點。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huán)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段話清楚地介紹了三者的位置關系,但學生讀后雖經(jīng)教師講解,仍然沒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個班教學到這一段時。我便先播放了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中介紹溫州仙巖梅雨潭風景點的錄像,讓學生在認真觀察完錄像畫面后,自己說出三者的位置關系。學生表述雖不如課文生動形象,卻也能說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決了難點,而且大大節(jié)省了教師講解、啟發(fā)的教學時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四、圖文并茂。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如果結合相應的圖片,這樣就會使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輕松自如,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大大提搞我們教師的教學效率,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有必要收集相應的圖片以讓學生邊看圖邊閱讀,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很輕松,簡單。我們老師在講授課文時也就不再費力得多,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過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綜合以上幾點,我們要在閱讀的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便學生提高自己的閱讀效能,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理解總結的能力,從而最終提高了我們老師的語文教學水準。這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作者單位:畢節(jié)市撒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