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八十高齡的老大爺被某電視臺看中,邀請其拍攝一組鏡頭。老大爺為此高興極了,他為了使自己在電視中的形象更加“完美”一些,不假思索地把僅剩的一顆門牙拔掉了,結(jié)果電視臺的導演一見他就告訴他不拍了,掉頭就走。老大爺哪里知道他的拍攝價值正體現(xiàn)在他那僅剩的一顆門牙的“真實”上,失去了這份真,他對電視臺而言根本是一文不值。
這雖然只是個故事,然而反觀我們的音樂課堂,作為教師的我們,正一直優(yōu)化著課堂的有機調(diào)控,為構(gòu)建師生、生生互動的關系,進行著個性化的操作。但在忙碌的背后,是否也存在著類似于故事中的“失真”現(xiàn)象呢?教師在課堂中是否存在無視學生真情流露的現(xiàn)象,忽視最能讓音樂煥發(fā)其真實本色的音樂主體——音樂性,使課堂如那位老大爺一樣失去了最真實的價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具體體現(xiàn)在:
一、教師的“技術(shù)”禁錮了學生的“藝術(shù)”——音樂本體的無故遷移
音樂并非只對聲音而言,它不僅包括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還包括聲音所表達的氣氛、感情、形象。讓學生對各種音樂符號的學習、記憶等等,都是為了讓學生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具有較為準確的感覺,這是音樂的基本常識,是理解音樂的基礎。但正是由于這些枯燥、乏味的基礎知識,讓很多音樂教師害怕。如人音版第二冊《大樹媽媽》這課的其中一個知識點是讓學生認識“0”并能準確地拍擊節(jié)奏。一位教師認為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便開始用專業(yè)Sdg7oZgJo1mVxKM+97kchpoc5JTQoToy4C4Y3G7slYw=術(shù)語講解了近10分鐘:“0是四分休止符,停一拍,現(xiàn)在老師在下面加上一條減時線,我們把它叫做八分休止符,空半拍,知道了嗎?”學生的表情木然。教師怕學生沒有掌握,又運用了較形象的“走步”來促進學生的感受,學生依舊木然。原因在于教師對前面知識的教學沒到位,又讓學生無目的的“走步”。造成學生“木然”的是教師自始至終地在用專業(yè)術(shù)語講解,沒有顧及到學生的感受。雖然教師之后又進行了形象的“走步”來彌補,但10分鐘的過程中卻沒有1秒鐘的音樂,音樂的本體被遷移到了沒有音樂的講解中,試問:這樣的技術(shù)教學適合學生的藝術(shù)感受嗎?這樣的音樂課堂還有音樂真實本色可言嗎?
二、教師的“經(jīng)驗”代替了學生的“體驗”——音樂本體的無情淹沒
音樂學科具有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體驗是人在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的心理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晌覀兘處焻s經(jīng)常在教學中,無視學生的感受,自然地將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代替學生的體驗,從而導致音樂本體被無情淹沒。記得我在教第四冊欣賞曲《蜜蜂》時,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來感受音樂刻畫蜜蜂的動態(tài)——“飛”。說到“飛”,我就想到用以往常用的肢體律動來讓學生體驗(我的經(jīng)驗),整個環(huán)節(jié)下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模仿著蜜蜂飛翔,教室?guī)缀醭闪恕懊鄯渫鯂?。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帶給了學生無比快樂。然而課后,我自己卻糊涂了,學生真的在聽音樂嗎?表現(xiàn)出音樂中蜜蜂的動態(tài)了嗎?體驗到音樂的內(nèi)涵了嗎?我的經(jīng)驗教學給我敲響了警鐘—這貌似熱鬧的音樂課還有它真實的本色嗎?
三、教師的“拒絕”阻礙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音樂本體的萌芽扼殺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心存的是預設的教案,而面對的卻永遠是學生未知的答案,甚至是無法預料的突發(fā)事件。也正因為如此,教學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許多“尷尬”。倘若教師對此沒有很好的調(diào)控,不抓住其中的“亮點”,而只顧課的順利進行,不但會掩蓋學生的獨特思考,更浪費了課堂上難能可貴的生成資源。原本可以使音樂本體散發(fā)出絢麗火花,卻扼殺在了萌芽階段。例如:人音版第二冊《?!?,有位教師在教唱完《海》的歌曲后,和學生一起隨伴奏邊唱邊表演,接著教師說:“請大家再來說說歌曲中大海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一只只手都如雨后春筍般舉起,教師請一位學生同答,學生說:“大海望不到邊?!苯處熚⑿χc頭并請他坐下。這時,另一位學生站起來指著坐在右邊的男生說:“老師,剛才我們表演的時候,他沒有站起來,還坐在位置上畫大海?!蓖瑢W們面面相覷,教師顯然沒想到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課堂一下陷入尷尬。不過教師為了教學順利進行,輕描淡寫對那個男生說:“請你把筆先停一下,下了課再畫吧?!敝?,教師繼續(xù)剛才的話題。從這個過程看,教師對這個“尷尬”資源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缺乏及時的調(diào)控處理,本可以借“畫”進行動態(tài)生成,圍繞音樂即時展開,卻被教師那一句“拒絕”與“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偏差”的完美想法扼殺了。
面對以上種種教師與學生不和諧的失真和音樂課堂真實本色的流逝現(xiàn)象,等待和觀望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忽略了課堂中音樂本體的突現(xiàn),而在課改中“以審美為中心”等理念均是緊扣音樂本體而展開的。如果課堂中由于教師主觀的禁錮、代替、阻礙,而使音樂本體被遷移、淹沒及扼殺,那還談什么追求音樂課堂真實本色的回歸?還談什么在音樂的海洋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相互激勵和啟迪,共同研究與成長?
記得有人說過:“音樂是直覺經(jīng)驗,而這種經(jīng)驗必須通過音響獲得,沒有音響獲得的經(jīng)驗不成音樂?!币虼耍魳方虒W的根還在于要把握音樂的“魂”,唯有教師在課堂中充分關注了音樂本體的突現(xiàn),才能使音樂課堂應該具有的真實本色的回歸成為現(xiàn)實。為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改進:
一、我行我秀一讓音樂本體在情景中“還原”
新課程實施后,老師們都不太敢接觸“雙基問題”,甚至是有意回避。尤其是低段兒童,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在抽象的節(jié)奏符號上,只有教師圍繞音樂本體優(yōu)化教學情境、靈活地處理好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的關系,才能讓學生輕松自如地掌握枯燥乏味的基礎知識。同樣是《大樹媽媽》中八分休止符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1. 師說:“春天到了,小花小草都開心得笑了,種子悄悄地發(fā)芽,可愛的小燕子也飛回到南方來了,可是有一棵大樹媽媽卻每天愁眉苦臉的,因為她身體里有很多的小蟲子,該怎么辦呢?”(生紛紛認為可以請啄木鳥醫(yī)生為它治病)
2. 模仿啄木鳥的樣子:×0 |×0 |(像在尋找蟲子,這里啄那里啄)
Dordor
3. 0×0×|0×O×|(找到蟲子后,快速地捉蟲)
(可以帶上頭飾表演,更容易表現(xiàn)八分休止符的時值長短)
4. 學生隨《大樹媽媽》音樂為大樹媽媽治病,用0×0×|0×0×|。
這樣從音樂的點出發(fā),以點鋪面,形象地讓學生掌握這些枯燥而又乏味的樂理知識。同樣在教學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時,也可以從學生內(nèi)心的感覺出發(fā),制造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樂環(huán)境,從而將“拍子”的抽象概念進行化解。首先,讓學生們分辨出聲音的長短:火車汽笛聲長,汽車喇叭聲短;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等。其次,通過鐘樓鐘聲、電子鐘秒針跳動聲和機械表秒針跳動聲用來分別代表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使學生得到直觀認識。接著,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隨音樂發(fā)出的不同節(jié)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使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模仿出來。節(jié)奏必須與音樂相吻合,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度。因此,只有借助音樂,利用有趣形象的感性認識,才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到處都充滿著不同的聲音和節(jié)奏。如果能把生活中形象鮮明的聲音,變成生動有趣的節(jié)奏訓練,讓善于模仿的兒童在愉快的音樂中,輕松地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二、我悟我思——讓音樂本體在整合中“堅挺”
在音樂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熱熱鬧鬧的音樂課,實際上不能得到老師們的認同,如前面提到的《蜜蜂》教學設計中,學生的“飛”非但沒有讓他們想學音樂、體驗音樂及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還弱化了音樂的本體。因此,我們可以將學生對音樂刻畫蜜蜂“飛”的理解體驗方式改為隨音樂畫旋律線,如此緊扣音樂本體,圍繞音樂的高低起伏、強弱變化來進行體驗,可以看出這里有效的進行學科問的綜合來體驗,既把握了對新課標的理解,又體現(xiàn)了音樂的真實本色,而且學生對音樂的反饋更是水到渠成。
又如人音版第四冊《快樂的舞蹈》中欣賞《加伏特舞曲》時,我這樣設計:
A. 走進荷蘭,介紹風俗特點及代表作品,如風車、郁金香和木屐等。
B. 欣賞第一部分,TMMXvt/Hf1cpchLP9WyEbcTNyZUd8sxP8LMcJ3xp8lA=隨音樂學穿木屐的樣子走步、畫線條、用食指和中指在腿上做走、跳的動作,通過這三種體驗方式的有效結(jié)合,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及音樂要素。
C. 欣賞第二部分:這部分運用了許多連音和保持音,使前半段節(jié)奏連貫平穩(wěn),和第一段里的短促斷音形成鮮明對比,所以欣賞的手法可以采用安靜的聆聽,過程中舉手告訴老師音樂帶給你一幅怎樣的畫面等等。
學生對樂曲主題音樂的體驗合理綜合了音樂和美術(shù)、舞蹈,并滲透于具體實踐,始終抓住了音樂這條主線,如此綜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事半功倍。
三、我能我控——讓音樂本體在動態(tài)中生成
課堂是靈性的,“生成”對應于“預設”,盡管我們在課前也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情況作了設想。然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當課堂出現(xiàn)始料未及的尷尬時,就需要教師能直面尷尬,冷靜思考,巧妙地捕捉并靈活調(diào)控,才會使課堂在不斷生成尷尬的同時又綻放出意想不到的美麗和精彩。
再說前面所提到的《海》這課教學,我想教師可以把握這個男生“一幅海的畫面”,輕輕走到他身邊,請他說說畫了什么。他就會說畫的是大海,此時,教師可以用音樂的語言來解說畫,師問:“這個同學畫的大海是什么顏色的?”(藍色)——是啊,藍色非常的明亮,所以我們也可以用明亮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師又指著畫問:“畫上的海浪又是怎么樣的?”(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那么我們在表演的時候手臂的動作可以像海浪一樣再柔美些。師最后小結(jié):大海的胸懷就像我們這位男生畫的一樣,純凈而寬闊,讓我們也放開胸懷盡情地唱起來、跳起來吧!此時的教室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正是教師對“尷尬”的正確把握與調(diào)控,才讓教學在不傷學生自尊的前提下又為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開辟了另一番新天地。
音樂本體是音樂課堂的真實本色,如同“僅剩的一顆門牙”是老大爺?shù)纳旧H魏问挛?,只有保留了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是最有價值的。音樂教學,請關注音樂魂,保留真正的本色美!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華舍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