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復雜而又系統(tǒng),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在語文課堂中更好地拓展思維,實現(xiàn)語文的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取舍
語文教學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tǒng)的工程,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要求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完成所有的教學目標。不論是對教學目標,還是對教學的重難點,都必須做出適當?shù)暮Y選、正確的取舍。必須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從語文教學的整體要求出發(fā),在課堂上大膽舍棄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即通過對一至兩個目標的訓練使學生非常深入、透徹地掌握一兩個知識點,爭取一課一得。而不是像我們有的老師那樣:課堂上這也是重點那也是要點,這也拾起來,那個也穿進去。結(jié)果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該講透的沒有深入,該突破的又沒能突破,該遷移的沒有得到拓展。因此,必須對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進行大膽取舍。
所謂取舍就好比象棋中“棄卒保帥”的做法,它從語文教學的全局利益出發(fā),在一節(jié)課中暫時性地把某些知識目標放棄。但絕不是真正、永久的丟棄。換句話說,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更大的進步,更多的收獲,最終的目的仍然是讓學生筑起語文的高樓大廈。如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如果只講“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脈絡”和“關(guān)鍵語句的含義”這兩個問題,對其他的問題只是略講或不講,這樣也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深層次的開掘,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蘊涵的作者的基本情感;另一方面重點突出,有的放矢,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學習熱情較高。由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一兩個點上,增加了學生思考的絕對時間和空間,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方向去拓展。學生時而比較,時而聯(lián)想,這樣就無形中又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那么,為什么語文教學中要對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大膽的取舍呢?
首先,大膽取舍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大綱和教材,都給我們語文教學規(guī)定了教學目標,但是這些目標比較大,也比較籠統(tǒng),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實施起來都有一些不便,時時都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因此,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能按字、詞、句、篇、中心思想、寫作特色的傳統(tǒng)課式組織教學,千篇一律。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也使學生越來越感到語文學習的枯燥乏味。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學習目標如果設置為“研究探討、深入領(lǐng)會”,操作起來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可理解成研究探討字、詞、旬也行,深入領(lǐng)會篇章、主題、寫作特色也行。究其原因目標過大,不夠具體。此外,語文課有那么多的知識點,一節(jié)課是不可能上完的。如果設置了“探討文章主旨,揣摩重點語句”這個目標較前就具體得多。但魯迅的文章本就難懂,不僅是重點語句不懂,很多的句子都不明白,而且像這樣的文章,除了上述兩個目標外,還有不少的知識點諸如革命烈士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作者的愛憎等,這些知識不一定有時間一一傳授給學生,只能暫時把它們舍棄。因此在課室上,我們必須有一種大語文觀,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大膽地、暫時地舍棄一些目標,循序漸進地選擇一兩個目標去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其次,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對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必然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現(xiàn)在的語文課本都是新教材,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定向性,即目標較為單一。專題有專題的目標,課文有課文的目標。編者在編教材時就已對教學要點作過選擇、取舍。它的出發(fā)點就是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不要面面俱到。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只有用清醒的頭腦,從學生的需求和人的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緊緊依靠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大膽取舍,這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教材編排的科學性。
第三,對內(nèi)容的取舍是由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而決定的。任何一個語文教師都不可能在45分鐘內(nèi)完成多個教學目標。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定不能淺嘗輒止。一個個的知識點務必讓學生弄清、弄透。既讓學生知道其然,還必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才是一個合格語文教師所應有的品德。要讓學生把知識點弄清弄懂,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那么選擇的目標就不能多,貪多嚼不爛。正如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蘇雷姆林斯基所說“有些老師在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為掌握知識的工具的能力時,就已經(jīng)源源不斷的把新知識塞給他們。”對此他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這時的學生就好比沒有牙齒的幼兒,被迫地把沒有經(jīng)過咀嚼的整塊食物圈圈吞棗咽下去,開始可能是胃不舒服,長久就會生起病來,以至后來無論什么也吃不下。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母語教學來說,現(xiàn)在還在加以豐富,加以拓展。我們不希望一個語文教師把知識圈圈吞棗給學生,而應有選擇,有取舍。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取舍,那么他的教學可以說跨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第四,從信息的接受和反饋的情況來看,語文教師也必須對教學內(nèi)容敢于取舍。當前的課堂內(nèi)外有兩大缺陷:(1)課堂內(nèi),學生的思維訓練嚴重不足,有些教師恨不得在一節(jié)課內(nèi)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在教學時總想著全面開花,課上就容易表現(xiàn)出主觀性和隨意性,把學生變成一架知識收聽機,缺乏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等思維活動的訓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它對語文教學是不利的。思維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要使學生的語文學得輕松,學得有味,最直接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獲得思維訓練的爽心悅目。要進行思維訓練,就必須先要有時間,要有時問,目標就必須單一,就必須大膽地對教學目標進行取舍。(2)學生課堂信息反饋的不完整性、不明確性。傳統(tǒng)的教學程式使學生缺少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一是沒充足的時間,二是不具備深入、透徹地分析討論問題的能力。所以必須擠出足夠的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能靜靜地思考,充分地發(fā)表和傾聽彼此的意見。
第五,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看,教學中有必要進行取舍。一個人對知識的攝取是漸進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也不例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把知識變?yōu)槟芰Φ?,由量到質(zhì)的飛躍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明顯的,移默化的。比如小說。要講的東西非常多,一節(jié)課兩節(jié)課絕不可能說得完。特別是像《阿Q正傳》、《祝?!愤@樣的文章,在給中學生講授時,像教大學生那樣,講一個星期也不算少,說上十天半月也不算多。教師不能像教授,中學教師只能是通過取舍,采用長課短講或精講多練的方法來進行講授。長課短講,就必然會選取一些東西,忍痛割愛般暫時舍棄一些東西。我想,對教學目標的取舍就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它也是符合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的,也有它存在的價值。
只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選取最為精華和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是語文教學能夠有序地進行,講課堂更多地還給學生,讓他們的思緒在語文的課堂中跳動激越。
作者單位:衢州市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