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是否精彩,不完全在于所要講述的內容,更在于講述這些內容的方式。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歷史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要親切和諧,富有感染力
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和諧教育”具體到歷史教學中,就是要求歷史教師以淵博的知識、真摯的情感、感人肺腑的語言,營造和諧的歷史教學場面,引導學生融入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中,進而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自己的才智,積極主動地從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yǎng)。
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親切和諧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力,達到一語“擊起千層浪”的效果;還能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進入境界,為學知識做好精神準備,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教師預期的教學情境中;此外,還可以渲染、烘托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二、要深淺適度,富有針對性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追求的課堂效果應包括兩點:一是學生能聽懂;二是學生喜歡聽。
要想讓學生聽得懂,教師在組織語言時就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儲備情況,對史料的敘述要通俗易懂,對史觀的闡述要深入淺出。要想取得深淺適度、通俗易懂的效果,教師可借用大家都熟悉的人、事、物、社會生活常識來類推或比襯歷史上比較久遠的人、抽象的事物、艱深的道理。例如,講“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我這樣講:“辛丑條約規(guī)定中國要拆除大沽炮臺,就相當于拆掉了房子的大門;各帝國主義國家可以沿著山海關到北京的鐵路線駐扎軍隊,就相當于一個房子的大門口到臥室門口都設有柵欄;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軍保護,就相當于在一間房子的背后埋上了不定時炸彈。同學們能結合所學知識描述一下當時清政府的處境嗎?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是怎樣的呢?”由于進行了類比,難以理解的知識變得簡明易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輕松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要想讓學生喜歡聽,歷史教師不僅要有充實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有好口才。教師在講課時,要用具體的史料來充實教學,敘述事件聲情并茂,描述景物活靈活現(xiàn),以喚起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對歷史知識的濃厚興趣。如講“春秋諸侯爭霸的原因”時,筆者這樣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全國,包圍了洛邑,諸侯們威震一方,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東周的統(tǒng)治就像一張脆弱的皮,已經包不住四分五裂的骨肉了?!鼻擅畹谋扔鞑粌H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的狀況,也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新穎的比喻,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要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
歷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的活動,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語言應生動活潑,力爭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親臨其境,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鮮活的歷史。例如:在講到“炮烙之刑”時,筆者這樣描述:“商紂王創(chuàng)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讓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強迫犯人在銅柱上行走,犯人剛踏上銅柱,就聽到‘哧’的一聲,腳板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搖晃兩下,站立不住,就‘撲通’一聲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燒死了?!比绱艘粊恚瑢W生仿佛“親眼看到了”、“親耳聽到了”,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tǒng)治的認識,學習歷史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四、要循循誘導,富有啟發(fā)性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比绻處煹恼Z言缺乏誘導性、啟發(fā)性,必然不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充滿激情,善于寓理于情、啟發(fā)誘導,那么學生的學習熱情必定較為高漲。如在講張衡的地動儀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地動儀中央的都柱倒向地震波傳來的方向呢?”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有一次,我乘坐汽車,汽車突然開動,我沒有站住,就向后倒去。(一邊講一邊做身體向后倒的動作)”全班學生都笑了,認識到這是慣性在起作用。我接著說:“對呀!都柱倒向地震波傳來的方向,不也是慣性在起作用嗎?”用自身的動作,配合語言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了都柱倒向的慣性原理。
啟發(fā)性的語言是學生思維活動的指揮棒,可活躍氣氛、深化理解、加深記憶,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教師不僅僅要幫助學生熟記歷史知識,取得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更要幫助學生保持主動求知的熱情。
五、要清晰準確,富有邏輯性
歷史教學語言要體現(xiàn)科學性和邏輯性??茖W性是指表達的內容必須準確,無任何知識性的錯誤,必須具有學科特點——言之有史,言之有據。語言富有邏輯性,則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避免課堂枯燥冗長。
首先,語言清晰準確。如秦滅六國之前,嬴政是秦國的國君,必須以“秦王”相稱,稱為“秦王嬴政”;秦滅六國之后,嬴政稱帝,秦朝的歷史開始了,稱帝后的嬴政,必須以“秦始皇”相稱?!扒貒焙汀扒爻薄ⅰ扒赝酢焙汀扒厥蓟省?,如果顛倒了時序,前后混用,就是違背了歷史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其次,語言富有邏輯性。這種邏輯力量雖然樸實無華,但能緊緊地抓住聽眾,一步一步地感動聽眾。如在講太平天國領袖對天京事變應負的責任時,筆者就采用了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的話:“太平軍一壞于楊秀清的專橫跋扈,再壞于韋昌輝的瘋狂屠殺,最后壞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壞,歷史較久,禍國殃民的軍令政令迫使太平軍逐步削弱以至于潰滅。”這一段簡短的話語,直截了當,樸實無華,很有邏輯性,把事情交待得一清二楚,這種語言風格就很值得歷史教師學習。
一個好的歷史教師一定要精通歷史教學的語言藝術,仔細研究教學語言的特殊性,準確把握教學語言的規(guī)律性。精心設計閃耀著智慧火花的教學語言,把模糊的事理講清晰,把枯燥的道理講生動,把靜態(tài)的現(xiàn)象講得活起來,在課前精心運籌,在課堂上,讓知識伴隨著如清泉般的語言汩汩匯入學生的心田,啟發(fā)學生去探索,去追問,去挖掘,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