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淺靜脈穿刺;成功率;方法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4—0075—02
淺靜脈穿刺是臨床上最基本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在護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護患溝通的橋梁、增進護患關系的樞紐。針對年老體弱,病情遷延不愈,長期靜脈輸液。藥物對血管刺激、損害,而需繼續(xù)輸液治療者,給靜脈穿刺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與困難。為提高靜脈穿刺水平,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護理質量,通過臨床實踐與有關文獻經驗介紹,總結幾種操作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 操作方法
1.1 局部血管擴張法
1.1.1 局部熱敷法局部熱敷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使血管擴張、靜脈充盈。通過對30例消瘦、循環(huán)差靜脈塌陷、難以穿刺者,進行熱敷與常規(guī)穿刺比較,結果熱敷法高于常規(guī)法。
1.1.2 外涂血管擴張法對周圍靜脈顯露不明顯、血管痙攣穿刺困難者,可用棉簽蘸10%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濕敷3min,表淺小靜脈迅速充盈。也可用棉簽蘸阿托品或654-2涂擦局部皮膚,使靜脈直徑明顯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加。尤其對血管彈性差、脆性大,血管細、看不清,穿刺有困難者,效果較佳。但對嬰幼兒、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熱抽搐、煩躁患者慎用。
1.2 易見回血法對年齡超過60歲,且血管脆性大、細小血管,脫水者,存在針頭進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血量較少情況,易造成穿透血管而致穿刺失敗。通過對12例肺心病、7例1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實踐,總結出兩種易見回血方法:一是調節(jié)器高調法,將調節(jié)器置于緊貼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調節(jié)器高調輸液瓶低位法。即在調節(jié)器高調基礎上,適當放低輸液瓶。這樣,由于輸液管內充滿液體,液體瓶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此外,調節(jié)器置高位,輸液管內承受回血余地增加,對細小血管和血管彈性差者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還可采用增大輸液管道負壓穿刺法,使回血迅速易見。方法為按常規(guī)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jié)器,將調節(jié)器下端輸液管前端返折,并擠去前端液體少許,固定好返折處,當穿刺針剌入皮下后,松開返折處,再刺入血管,這樣可見快速回血,此法可增大輸液管內負壓,使管道內壓力明顯低于靜脈壓力,當針頭一旦進入血管,血液即迅速流入針管內。這樣避免了循環(huán)差、回血慢,當頭皮針進了血管無回血,回退針頭時有回血現(xiàn)象。
1.3 握拳力度、繃緊皮膚力度控制法常規(guī)在行靜脈穿刺時,囑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靜脈穿刺時,若握得太緊,或操作者將皮膚繃得太緊使手背皮膚高度緊張,壓迫血管致管腔變癟,進針后易穿透血管。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可采取反復握拳、松拳,使指間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靜脈充盈明顯。穿刺時,患者手自然下垂、彎曲,操作者左手握緊被穿刺者手的4或5個手指,使其手掌面彎曲成弧形。對末稍循環(huán)差者可用大拇指輕按欲穿刺靜脈近心端向遠心端推行3~5cm,囑患者用其對側按壓固定靜脈后,再用拇指在被固定靜脈遠心端(離穿刺點3~5cm)向近心端推行,以達到靜脈充盈目的,穿刺后松開。此法可彌補壓脈搏帶固定而引起肢端充血、發(fā)紫。對靜脈易滑動老年患者,可采取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壓住距進針處0.3~0.6cm皮膚,針頭穿透皮膚和進入血管一起完成。
1.4 扎兩根止血帶法對于水腫、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張力低下、衰竭及無力握拳患者,可采取止血帶一根扎于腕橫紋處,另一根扎于2~5指第一指節(jié)處。足背可行一根扎于踝關節(jié)內踝上6cm,另一根扎在足背部1~5趾骨小頭處。水腫及肥胖者兩根止血帶相距約15cm捆扎肢體1min后,松開下面一根止血帶,這樣利于穿刺。
1.5 穿破后補救法對靜脈穿刺時扎穿血管后,可采用指壓扎穿部位法止血進行補救。即扎穿血管后,針頭緩慢往外撤,當有回血停止回退,立即指壓扎穿部位。同時松開止血帶,用膠布固定針柄,先以指重壓1s左右,然后打開輸液調節(jié)器。手指輕按以液體能緩慢通過為準,觀察1min左右無外滲可停止按壓,膠布固定針頭,調整滴數(shù)。此法特別適用于老年人、不易尋找血管患者。另外,在扎穿血管后,針頭外撤有回血后,不應停止,還應將針頭再前行少許,使針頭超過扎穿部位,可避免滲漏。
2 討論
對接受淺靜脈穿刺方法成功率較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較細小、表淺、皮下脂肪少、末稍血管纖維化;缺乏彈性,靜脈硬而脆;血管活動度較大,穿刺時易滑動,造成穿刺困難。穿刺前要仔細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生理特點,必須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向、摸清深淺和粗細。根據(jù)穿刺部位、靜脈的條件和特點、個體差異等,采取各種有效方法來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