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龑飛 蔡 玫(湖北廣電總臺婦女兒童廣播 430022)
廣播法制節(jié)目承擔著弘揚正義、捍衛(wèi)公理的重要職責。從1985年開始,我國正式開展全面普法工作,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guī),明確要求“報刊、通訊社和廣播、電視、出版、文學藝術等部門都應當把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常識作為經常的重要任務”。由此,廣播媒體與“普法”重責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播法制節(jié)目開辦初期,節(jié)目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比較單薄,要么是邀請法律界專家進行法律知識講座,要么是對案例進行描述或演播,缺乏可聽性,宣傳效果不佳。隨著同類型節(jié)目的不斷增多、媒體之間的競爭以及聽眾欣賞水平的提升,廣播法制節(jié)目汲取其他媒體之長,開始著重描述案例的發(fā)生過程,剖析當事人的心理特點,采用新聞紀實的手法呈現事態(tài)的全貌,力圖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到通過展現事實而引出爭議,成了不少同類型節(jié)目新的發(fā)展模式。這種形式迎合了現代人喜歡思考、渴望交流、希望能將自己的見解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進行展現的心態(tài)。于是,出現了熱線類法制節(jié)目。
由于歷史原因及觀念的制約,一些廣播法制節(jié)目曾在理念和實踐中背離了人文關懷的精神,忽視弱勢群體,忽視人的內心感受,缺乏對聽眾的基本尊重和精神關照,使有些廣播法制節(jié)目在日益激烈的競爭浪潮中迷失了方向。
首先,一些傳統的廣播法制節(jié)目為了追求轟動效果或收聽率,只關注大案要案,忽視了許多雖小但卻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
其次,有些法制節(jié)目強化對作案細節(jié)、犯罪手段等負面新聞的渲染,有的則過多地傳達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懲罰,強調法律的強制懲罰功能,對因此而造成的社會影響卻估計不足,對維護公民權益的宣傳不夠,這就容易造成聽眾的錯覺和對法律的片面認識。
第三,有些節(jié)目對事件發(fā)生的社會背景,對案例中當事人的心路歷程等深層次的東西挖掘不夠,對完整的法律體系關注不夠,從而導致節(jié)目流于形式,只是簡單地闡述事件發(fā)生經過,然后套用具體條文,這樣的節(jié)目索然無味、可聽性差。
第四,有些節(jié)目在關注細節(jié)的同時卻陷入了另一個泥淖,那就是一味地獵奇、探秘,糅合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挖掘人性與社會的陰暗面,渲染血腥恐怖的犯罪過程,大有“喜笑怒罵悉聽尊便,萬般丑態(tài)任我評說”的架勢。比如,“四歲女童慘遭碎尸藏身冰箱”、“妙齡女郎沉尸井中”、“惡魔熊振林本打算再殺9人”等,這些對于兇殺案的報道,就體現出盡力挖掘兇殺的手段、著力刻畫和回顧兇殺的細節(jié)、深入剖析犯罪心理的特點,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輪番炒作,以期達到引起受眾注意的目的。
如果說文藝節(jié)目強調娛樂和時尚,新聞節(jié)目強調時效和真實,那么,法制節(jié)目則最終強調人文關懷。不可否認,廣播法制節(jié)目同樣也需要感染力和震撼力,需要市場競爭力和不斷攀高的收聽率,因為這些也是保障普法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廣播法制節(jié)目的選題一定要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fā),用法律的名義去關注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讓更多的聽眾在接受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的同時,變得更加富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讓更多的人不僅僅只是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弱勢群體,而是以良好的法治秩序構建者的主人公意識,去理性地審視存在的問題,通過廣播法制節(jié)目春風細雨般的和諧之道,去化解矛盾與戾氣。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廣播節(jié)目的形式與內容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法制節(jié)目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也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媒體除了擁有職業(yè)道德、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之外,還應該擁有一種細膩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廣播法制節(jié)目應該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
廣播法制節(jié)目誕生于普法的浪潮下,因此絕不能忽視大力宣傳法治、開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識這個根本目的。
1.用講故事的方式體現“以法說案”的精神,從普及法律常識的立足點出發(fā),介紹事件發(fā)生經過或案情的發(fā)展過程,并最終回歸到法制宣傳本身。湖北省廣播電視總臺婦女兒童廣播《維權熱線》節(jié)目以此為指導精神,曾報道過一批在聽眾中收到強烈反響的案例,比如:《高空拋物——從天而降的傷害》、《討要我的生育權》等。在《討要我的生育權》中,受害人因為一次簡單的生產手術,導致子宮被醫(yī)院切除,喪失了再生育的可能,精神和肉體遭受了極大傷害。鑒于本案作為湖北省第一起、全國第二起因討要生育權而引發(fā)的案件,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因此,節(jié)目始終以介紹案件涉及的人身傷害和女性特殊權利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為主線,在法院還沒有做出判決之前,不妄下結論,客觀聽取多方陳述與意見,一步一步展現事件發(fā)展的全貌,讓聽眾在了解案情的基礎之上深入認知醫(yī)療事故、醫(yī)療過錯、女性的生育權以及計劃生育等關鍵點。更重要的是,報道引導聽眾進入一個富有爭議的案例中,并通過健康有序的討論,了解國家立法以及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這組節(jié)目受到聽眾的好評和有關方面的認可。
2.在選題的貼近性和節(jié)目的實用性上下功夫。在紛繁的法制題材中,聽眾對發(fā)生在身邊的民事、經濟等糾紛傾注更多的關心,因為這些糾紛中存在著很多爭議和老百姓的誤區(qū)。另一方面,又由于這些糾紛貼近生活,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對廣大聽眾的實用價值更大些?!毒S權熱線》在了解聽眾需求的基礎上,開展 “同在陽光下——未成年人維權服務周”、“12.4關注女性權力”等一系列特別活動,專注于未成年人與女性等社會弱勢群體,以聽眾需求和熱點為向導靈活設置日播節(jié)目,包括:“騙術揭密系列”、“婚姻家庭系列”、“勞動權利系列”、“治安提醒系列”等,不僅節(jié)目的可聽性更強,也讓聽眾在了解法律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思考,突出了法律的人文關懷。
一位廣播節(jié)目制作經驗豐富的律師表示:自己曾經參與過很多法律咨詢進社區(qū)的活動,但10個來咨詢的人,有9個人的問題已經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困局了。很多簡單的法律問題,卻讓許多人甚至有不少擁有高學歷的人損失慘重。問題的癥結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不清楚甚至自以為是,結果只能是無力回天。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法制宣傳的迫切性都是廣播法制節(jié)目人心頭的長鳴警鐘,以解決老百姓“燃眉之急”作為節(jié)目制作的出發(fā)點,深入聽眾了解所需比想方設法營造光怪陸離的故事更有實際意義。
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存在困難的個人、家庭和群體,這就需要媒體和法律工作者為他們提供積極的法律援助,通過媒體的法律宣傳以及合作舉辦的法律服務活動三位一體,來充分發(fā)揮司法行政的作用,并且深入校園、街道、社區(qū)進行義務法制宣傳。
3.全方位、立體性地構筑弱勢群體的宣傳保護平臺。不久前,有條外電的消息頗為引人注目:針對前段時間媒體爆炒 “13歲英國少年當爸爸”的新聞,英國一家高等法院裁決,禁止媒體進一步報道此事。這不僅說明,即使在一些標榜 “新聞高度自由”的國家里,媒體的宣傳報道也是有原則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法制精神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為原則的國家媒體,無論是在新聞報道與節(jié)目制作的過程中,還是在舉辦各類型的戶外活動中,都應當綜合考慮受眾和當事人的感受,注重把握社會效應,這一點,在對弱勢群體的法制宣傳中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與關注與日俱增,這是國家法治在不斷進步與完善的表現。同時,我們在進行案例報道和舉辦各類法制宣傳活動的時候,也必須充分考慮到當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因素和成長環(huán)境,比如,《維權熱線》節(jié)目每年六一前后都會舉辦“同在陽光下——青少年權利保護”系列活動,其中不僅注重專業(yè)的法律人士(如律師)為家長和未成年人提供的專業(yè)服務,也會邀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到場,在接觸個案和進行報道時,為未成年人提供同樣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與幫助,讓心理發(fā)育還不成熟甚至還很脆弱的孩子盡快從傷害的陰影中走出來,健康地面對人生。這才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法制節(jié)目更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我們的追求:以節(jié)目為平臺提供法律講解和幫助的同時,融合專業(yè)心理工作者的輔導,構建法制宣傳、義務幫教、心理援助三位一體的廣播法制節(jié)目體系,讓“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