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中天
我自從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即1946年就開始在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所辦的一個通訊社《海外通訊社》擔任社長,并負責主編《海外通訊》新聞用稿,因為工作的關系,關于國民黨一些宣傳活動知道一部分,唯我當時還不是核心人物,所以一些機密的內幕知道的尚不多,同時又因為時間相隔得太久,有些事件的經過情節(jié)、人名、刊物名,都已記憶不起來,所以這里敘述的材料還是不夠全面的。
香港和澳門,在抗日戰(zhàn)爭以前,就有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的設立,進行活動。直到1941年香港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后,才撤銷了這個機構。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又在香港設立駐港澳總支部,不過它的組織和活動范圍,卻比以前龐大了許多。當時國民黨認為香港、澳門都是中國的門戶,是向國外僑胞作一切宣傳活動最好的地方,所以撥了一大筆外匯,作為該總支部的經費,當時該總支部的主委是由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的親信李大超擔任,主持一切。這個機構不是由中央海外部領導,而是直接由中央秘書領導的。
該總支部的組織是這樣的:設一九人的委員會(后來增設到十三人),李大超為主任委員,另設書記長一人,書記長是黃令駒,下設總務、組織、宣傳三個科;每科設科長一人,干事和助理干事若干人。另設會計室、秘書室、機要室等。在香港、九龍設有支部,澳門也設有支部,各有工作人員若干人,直屬該總支部領導。該總支部下面另設有文化運動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工商輔導委員會等,聘請各界僑領為委員,不過這些機構沒有固定的經費,也沒有實際負責人,因此沒有什么工作,形同虛設。
國民黨派系很多,對于人事的任用,都是明爭暗斗。例如該總支部宣傳科科長何高億,他的后臺老板是C.C系,而李大超的老板是政學系,C.C系的頭子是陳立夫、陳果夫,政學系的頭子是張群、吳鐵城等,這兩個派系一貫是不和的,有些地方斗爭已成公開現象,變成水火不相容。李大超一定要排擠何高億,處處給他難看,不久,何高億迫于環(huán)境,只好辭職離開。這九個委員中也是各有各的派系,各有各的后臺老板,勾心斗角,斗爭甚烈。
香港有很多報館,屬于進步方面的有文匯、華商、大公、周末報等;商辦的有華僑、星島、工商報等;國民黨在香港的大報則只有《國民日報》一家。《國民日報》也是大型報,每日出版兩大張,初由吳公虎為報社社長,負責主持一切,吳也是該總支部委員之一?!秶袢請蟆啡渴遣捎弥醒胪ㄓ嵣绲母寮?、電訊等,內容不消說都是反對共產黨、污蔑共產黨的宣傳,并為國民黨作種種吹噓。香港市民不喜歡看政治色彩很濃厚的報紙,加上國民黨不得人心,所以《國民日報》每天銷數很少,由五千份跌到三千份,又由三千份跌到一千多份。香港一般報館的主要收入是廣告費,但因為《國民日報》銷路少,登廣告的人也少,因此每月廣告費的收入也是很少,甚至給別人送登廣告,別人還得考慮。這樣一來,報館每月虧本甚大,達到無法維持的情況。吳公虎累次向李大超請求,希望總支部墊款維持。當時總支部經費很充足,如果李大超愿意幫助的話,那是易如反掌,但李對吳不滿,平日兩人感情不睦,同時李欲奪取《國民日報》這個地盤,安插自己的心腹人主持。有一天,李大超曾對他的秘書曾祥蘭暗示過,希望《國民日報》無法維持,倒閉???,再由他籌款復刊,由李超桓出來負責(李大超未接總支部主委之前,在廣州曾辦有《西南日報》,社長就是李超桓,李曾任中山大學教授多年,為李大超的“智囊”之一),因此李大超對吳公虎的多次請求,均采取不理的態(tài)度,于是《國民日報》搖搖欲墜,雖經吳公虎多方設法,也無法挽救,直到1947年下半年不得已宣告??P門大吉。
《國民日報》停刊以后,國民黨中央鑒于香港這個地盤的重要,沒有一個自己的機關報不行,半年以后又派中央宣傳部的處長潘某(已忘其名)來港主持《國民日報》復刊事宜,并且攜有大批外匯,表示每月無論虧本多少,都得把《國民日報》復刊出版,于是國民日報社的社址由干諾道中九十二號遷到灣仔詩孟軒道去了。該報復刊后為迎合香港市民的口味,內容減少了黨派的味道,又和商業(yè)的報紙內容差不多,增設各種副刊,有些是低級趣味的副刊,但無論怎樣改變內容,大?;ㄕ校咳珍N路始終不振,據說沒有超出六千份以上。于是,只好硬著頭皮,大虧其本。
總支部另外暗中投資創(chuàng)辦《雷達》周刊,開始時,言論上采取灰色態(tài)度,目的是不使別人知道這是國民黨主辦的刊物,所以出版初期,銷路不錯,每期銷數在萬份左右。《雷達》的內容,完全模仿《探海燈》,每周也有一篇專訪,專門對國內外形勢作預測。因《探海燈》周刊以前銷路很大,擁有幾萬讀者,他們很投機,企圖魚目混珠,利用《雷達》來代替《探海燈》的地位。但到底是掛羊頭賣狗肉,狐貍尾巴很容易被人識破,后來讀者日見減少,稿件來源也缺乏,銷路也就日減一日了。
總支部的宣傳科長何高億被迫離職后,由李大超派自己心腹葉公信負責。葉是一個小官僚,對宣傳工作很是外行,就任以后,宣傳工作并無“起色”,不能滿足李大超的要求。一年以后葉公信另有“高就”,李調蔡逢甲為宣傳科長,蔡原為李的機要秘書,也是李大超的智囊之一。就任以后,蔡為了要表現他的能力起見,就做了一個龐大的不實現的宣傳計劃,如何擴大宣傳機構,又如何充實宣傳經費等等,呈給李大超,但結果也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饑,無濟于事。
蔡逢甲化了三千元港幣,購買了一個已經??撕芫玫目锏怯涀C,刊名記得是《大公導報》(可能記錯),派人四處拉稿,稿費特別高,每千字十五元至二十元。但是愿意寫稿的人還是寥寥無幾,也只有把一些所謂“黨國要人”和“社會名流”的言論充滿了篇幅,這樣一來,讀者更少,第一期出版印數三千,后來五百本也銷不了,許多報販嫌麻煩,不肯代銷,只好許以報販優(yōu)待條件,所得報費全部送給報販作為“酬勞費”,后來《大公導報》只出版了三期就夭折了。蔡逢甲登臺后第一炮就沒有打響,逢人就訴苦說:“宣傳工作難搞!難搞!”
香港市民,除了部分進步人士以外,一般人缺乏政治頭腦,特別是厭惡政治色彩很濃厚的政治宣傳,所以凡是國民黨的報紙、刊物,都很少人過目,這當然完全可以說明,國民黨在宣傳方面的失??;香港小報很多,國民黨又想利用這些小報,替反動派作種種宣傳,于是暗中派人和各小報聯系,愿意每月給予若干補助,有一些小報,利令智昏,也領取國民黨的補助,其數目多少則不詳。
國民黨除舉辦上述的報紙和期刊以外,在香港還設有中央通訊社香港分社,由翁平負責(翁也是總支部委員之一),在香港設有電臺,播發(fā)全國各地的電訊,為國民黨作種種宣傳。香港分社的組織相當大,宣傳活動的范圍也很廣,它發(fā)出的電訊不但香港有許多報館要采用它,就是其他地方的一些大報,也采用它的電訊,所以它的宣傳影響相當大。但香港分社不是屬于該總支部的領導,是直接屬于中央通訊社總社的領導,它的一切活動情況不甚清楚。
總支部卻在香港辦了一個通訊社,叫做“海外通訊社”,每周只出版《海外通訊》新聞稿,航寄美洲、澳洲、馬來西亞、泰國等海外各地報館采用,采用稿件的報館多半屬于國民黨駐當地的支部所辦,其他的報紙很少采用。開始的時候寄給四十多個報館采用,后來逐漸減少,少至只有十六七個報館采用,總支部當時寄托這個通訊社的希望是很大的,但后來也只有大失所望,《海外通訊》新聞稿只出版了一百零一期,到1948年底就宣告停辦。當時李大超一定要我繼續(xù)設法辦下去,我則藉口沒有經費、沒有稿件,兩人發(fā)生很大的意見,他責罵我,我置之不理。當時如果我愿意繼續(xù)辦下去,為他們作宣傳,也有可能,因為這些采用稿件的報館每月都寄稿費來,如果繼續(xù)辦下去還是可以辦下去的。但我當時受了一些進步友人的勸告,特別是魏鑑貢的勸告,他勸我馬上停辦,脫離國民黨,投靠人民,投靠革命。他對我?guī)状螒┣袆窀?,說明道理,使我心悅誠服,后來我登報和國民黨脫離關系,也是受了他的勸告才這樣做的。
另外,澳門支部還在澳門辦了一個《世界日報》,是一個中型報(是由澳門支部負責人李秉碩負責),每日出報一大張,但內容貧乏,每日銷路也很少,起不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