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畫
(長春大學美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6)
現代藝術與設計中的視覺語言表現與多樣性變化
張如畫
(長春大學美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6)
現代藝術與設計從來就是相互影響、互為進步的,歷史上每一次藝術的變革——科技的進步和藝術觀念、表現手法的更新都影響設計的變革。通過視覺語言的分析,可以掌握并充分表現視覺語言,形成獨特的設計語言,借鑒與運用多種藝術形式,革新觀念,變被動為主動。
延續(xù);借鑒;多樣表現;功能轉變
塞尚曾經說過:“繪畫可以同自然平行”,其在繪畫上的改革影響到了立體派和其他流派,他的觀念也影響到了設計領域,產生了現代設計理念?,F代設計的目的不是裝飾美化,而是對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相繼出現了一系列藝術改革運動,這些藝術改革從思想方法、表現形式、創(chuàng)作手段、表達媒介上對人類自古典文明以來的傳統藝術進行了全面的、革命性的、徹底的改革,完全改變了視覺藝術的形式和內容。19世紀末期,個人表現越來越成為藝術家希望傳達的內涵,一些藝術家對原始藝術、非洲藝術、民間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摒棄傳統藝術方法,嘗試新的原創(chuàng)性的表現方法。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現代藝術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等都對現代設計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未來主義描繪運動中的人物形態(tài)的解析與映疊重構,表現主義在造型藝術中強調藝術家的主觀精神和強烈情感表現,在方法上對客觀形象作夸張、變形乃至怪誕手法的處理。藝術的抽象特別是幾何形式手法及象征現代性的機器美學應運而生,由此而產生的視覺語言又對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結構”成為藝術家與設計界都喜歡使用與實驗的名詞,而形的簡化則逐漸成為普通的藝術手法?,F代的美學原理正是以這些藝術運動的思想為基礎的,藝術的變革為現代設計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西方現代藝術是表現的藝術,它在諸多藝術流派中不斷地反思藝術的本質,不斷地試驗各種觀念和技法,從而在對傳統的分析與反叛中,實現每一個新觀念的誕生與超越。畢加索說:“我們能夠借助藝術來表現的并非自然,而是其觀念”,“藝術的發(fā)展不是自發(fā)的,而是同人的觀念變化乃至表現這些觀念的形式有關。”[1]
西方藝術經歷了傳統的對自然的模仿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為再現“大部分客體”而舍棄了“大部分主體”的印象派、認可“大部分主體”而舍棄“大部分客體”的表現主義時期,造型觀念上延續(xù)了原始藝術的造型方式和色彩搭配,打破了藝術模仿自然的理念,借鑒了現代藝術中的精神理念,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媒介與手段。
最早發(fā)現原始藝術之美的是西方現代藝術家——高更,他開創(chuàng)了藝術上的原始藝術。高更以一種更為復雜和更為精確的方式來審視原始主義,但又不是純粹的發(fā)現,而是著眼于更博大的原始主義傳統,使之滲透到其審美之中,從而形成更富有高更特色的原始主義傳統。他最初的原始主義,表達了對元素、固體本能的吸引,他既反向推拉,又以個性來抵抗其簡樸。原始藝術賦予現代藝術以新的含義,其表現方式是對西方藝術主觀的、理性的再現,打破了藝術模仿自然的理念,賦予其主體表現的藝術精神。
同樣野獸派的馬蒂斯更是從東方繪畫——浮世繪中找到新的創(chuàng)作源泉,使用大膽的平面化處理,鮮艷的色彩,簡練流暢的線條。馬蒂斯于20世紀初開始注意到非洲藝術獨特的造型方式和大膽的色彩表現。在1913年他繪制的著名的《馬蒂斯夫人肖像》中,他的面部造型采用的是一種戈博尼斯面具,簡化的外形與線行五官裝飾,充分體現了其對原始藝術的大膽借鑒。馬蒂斯以新幾內亞的面具為表現手法,在剪紙藝術中充分運用了非洲藝術形式,表現了一種有趣的對比。這些剪紙在形式上和裝飾手法上采用了簡單明了的造型方式,大膽地運用了色彩對比,強化了空間的表現力,使其制作的剪紙表現出流暢的線條與強烈的色彩。其造型的裝飾性與平面性都是對原始藝術的傳承與借鑒。
與其他藝術家不同,立體派的代表人物畢加索從非洲雕刻中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創(chuàng)造了二維畫面中的三維以外的四維空間,在同一畫面中展現了以往人們所不能體驗到的正、側面的畫面形象,給人以新奇的視覺效果。原始藝術在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立體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把外部世界以一系列各種不同平面在實踐中的不同構成方式來進行視覺解析。立體主義拒絕了傳統繪畫中對光和空氣的表現與描繪,拒絕了三維空間透視,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多維的淺透視,用許多相交的面(四方形、三角形、半圓形等)來表現物體。他們從多個視點同時觀察被表現的物體,從而使其后面、側面等各個面能同時展現在觀眾面前。畢加索在現實面具的基礎上進行觀念上的創(chuàng)作,將傳統風格加于這些物體上。畢加索從非洲藝術中借用了那種相對而言的表面性,他的繪畫手法與原始主義傳統有很重要的聯系。其線條刻畫簡練,色彩鮮明,大膽的變形手法與原始藝術中的帶有神秘主義的抽象造型有著相同的表現方式,雖然這些表現方式是畢加索通過想象創(chuàng)作的,但這些知覺是在大腦中的視記憶儲存,在一定時刻的激情綻放[2]。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學技術跳躍發(fā)展的時期。由于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始終獲取直接經驗,只能借助于紛繁復雜的各類知識、信息及技術等間接經驗,才能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所以,當一件新的造物出現以后,以該造物為基礎的其他產品會應運而生,從而使這個世界以比以往快幾十甚至幾百倍的速度迅猛發(fā)展。計算機的發(fā)明及應用,標志著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并始終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不斷地為現代社會注入發(fā)展的活力。而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造物的藝術”,它在這種設計中更能體現自己的優(yōu)越性,不僅可以借助科技成果豐富自己的素材及制作手段,而且還反作用于科技,為其提供具有藝術特征的產品。
現代主義內斂,后現代主義則張揚,它把內心的狂熱和激情撕扯的淋漓盡致,市場也寬容地默許它夸張表現。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過激的革命,完全符合市場的規(guī)律,藝術設計在這種環(huán)境中所受到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就現狀而言,很多藝術設計作品給人的印象多是局促、不安、焦躁、機器味過重、多種類設計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溝通。尤其是電腦藝術興起以來,人們更加依賴計算機這種工具,想方設法擺脫傳統思維方式和傳統手工工藝的設計、制作。盡管在一定時期內計算機與網絡藝術創(chuàng)造出了巨大的價值,開拓了多種新的設計領域,但是機器痕跡過于明顯的問題一直是電腦與網絡藝術揮之不去的陰影。
藝術只為我,設計只為他。藝術設計不僅是通過造物和實現物品的實用性來服務于人類群體,還必須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一類人的情感,并非只是設計者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則是體現社會價值的一種載體,肩負起就設計領域來說應該具有的撫慰、安慰作用。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是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基礎上著眼的基因與媒介、觀念與形式 、感覺與表現、主體自由化與客體自由化等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表現。
一戰(zhàn)前后,繪畫界激進的探索推動了平面設計的革命。受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的影響,進步設計師挑戰(zhàn)陳舊,發(fā)展了符合時代的設計風格,探索性的設計首先出現在俄國、意大利、法國與德國。對大工業(yè)生產方式的認同強化了對秩序的要求,簡潔能使設計體現秩序,設計師開始拋棄虛飾的傳統做法?,F代德國設計師受到勒柯不西埃等人間接主義的影響,將幾何形看做設計的神圣原則。包豪斯設計學院則以排斥裝飾、注重基本形態(tài)著稱,成為新理性主義的先鋒。對于平面設計師來說,這意味著拋棄當時流行的花邊、外框、裝飾線這些浮夸的元素而形成全新的、具有活力的視覺語言[3],構成是解決形態(tài)組織、形態(tài)搭配、形態(tài)與空間之間的結合,以及結合的法則、規(guī)律、方式的問題。構成既包括了不同類型的物體結合,亦包含著同一類型的物體結合;既包含著相同材料的結合,亦包含著不同材料之間的結合;通過組織與結合,使物與物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構成統一,使單一的形態(tài)構成豐富,使零亂的形態(tài)構成秩序,使不具有生命的形態(tài)通過構成賦予生命力,使形態(tài)與形態(tài)的構成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命形象[4]。
現代藝術及技術的發(fā)展對平面設計的影響是深遠的,現代觀念使設計者在創(chuàng)作中注入了新的思維和新的理念。當平面設計不僅僅是作為宣傳產品和政府公告時,它在形式上的多變、技術上的適應性是前所未有的。世界許多設計大師如岡特·蘭堡、田中一光、福田繁雄、齊藤誠、霍爾戈·馬蒂斯等等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并運用現代影像、電腦技術等高科技進行了形態(tài)的分解與重構,這種重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而且還表現在設計理念上的變化,完全打破了以往設計中平鋪直敘的設計方式,造成一種二維空間的多維神秘感?,F代平面設計更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形式語言的豐富性大大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增強了作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一部分的平面設計的藝術感染力,使平面藝術更加平民化、大眾化。
后現代藝術的零散化、表面化以及它的商品復制性和自我大眾化,以放棄批判為前提。這種針對性的消失使其藝術語言邊界模糊,表征紊亂。其具體形式主要體現在形式的重復與拼貼、技術的弱化與強化、過程的呈現與經歷。平面設計這個術語的正式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特別是1970年以后,因此它受后現代藝術的影響也比較深刻。
1.形式的重復與拼接
一是準許重復。如沃霍爾其最有特色的風格便是不厭其煩,重復使用,可口可樂瓶子無窮無盡的排列,一直到使你感到異樣和恐懼為止。在廣告設計中,其對瑪麗蓮·夢露的無限重復,造成了一種現代藝術的波普形式,使藝術從高雅的殿堂轉到了平民百姓中,重復可能是單調的,也可能是有所變化的。藝術家越來越相信,重復可以使司空見慣的東西產生意想不到的魅力。二是承認拼貼。這是一種雜糅的風格,常常利用相距遙遠和并不諧調的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同時并置,可能產生幽默和荒誕之感,也可能形成對環(huán)境多因素的適應。畢加索在拼貼藝術中,深受非洲面具藝術的影響,利用多種材料的組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非正??臻g與多重質感的畫面,在形式干預材料的運用上達到了與原始藝術的驚人相似。
2.技術的弱化與強化
如果說古典藝術傳承技術,現代藝術創(chuàng)造技術,那后現代藝術對技術的態(tài)度就是弱化與強化的并置,這種狀態(tài)和影像文化的興盛大有關系。弱化就是降低技術性。波普藝術、偶發(fā)藝術、涂鴉藝術等等創(chuàng)造了大量看起來非常容易完成的藝術品,這些東西正在培養(yǎng)非藝術家參與創(chuàng)作的心理,盡管在今天藝術家仍只是社會的一小部分。降低技術性無疑有助于藝術普及化和業(yè)余化。另一極向是強化技術,這主要是指復制技術而言。后現代藝術和科技、商品、大眾傳媒的結合,使復制成為其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如勞申伯格、沃霍爾等人都是采用現代復制技術進行創(chuàng)作的著名藝術家。德國著名設計師岡特·蘭堡運用電腦合成的技術及后現代藝術中的分解重構原理,在強化技術的同時,對觀念的理解與運用達到了極致。
攝影是一種具象表現,使人們可以憑借感官和知覺經驗直接接觸和感知的形象,也就是具體的形象。攝影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并成為一種主要表現形式,通過日益進步的攝影技術與制版印刷工藝,可以直觀、快速、高度準確的傳遞信息。攝影風格與攝影效果多種多樣,用攝影的手法來捕捉豐富的表情、動態(tài)。金特·凱澤以其大膽的色彩,利用現代攝影技術,對形象進行超現實的想象與拼貼,運用無生命的形象體現一種有生的世界,在平面設計中獨樹一幟。
古典藝術中的表現局限于自然光影的重現,對主體的描繪也是再現性的,現代平面設計中,由于觀念的改變及繪畫的材料與工具的多樣化以及繪畫表現手法的豐富性,使設計中的繪畫圖形依照設計的具體要求與設計師的藝術構想,不受純客觀的對象束縛,圖形繪畫效果的變化豐富多樣,既可高度寫實,也可高度簡化,更可巧妙夸張,對表現的對象加以取舍與主觀加工,使形象比客觀對象更完美、更典型、更理想、更符合設計要求,充分發(fā)揮“手”的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多樣變通性,獲得多種視覺效果。
繪畫圖形還能進行幅度較大的藝術處理。有些商品可以在寫實基礎上作概括處理。歸納特征、簡化層次,使對象得到單純、清晰的再現。如形體輪廓的簡化、色彩與明暗關系的概括等,其效果往往比細膩微妙的逼真畫面更為強烈而有視覺沖擊力。揚·柯尼察的繪畫表現的自由與抽象,只有流動的線條與火熱的色彩,在線的分割中表現一種理性的思維。美國圖形設計大師蘭尼·索曼斯的繪畫性表現,充分體現了其幽默、超現實主義的設計理念,圖形表現大膽夸張。
無論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都是人類美術史上長久存在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兩類不同的藝術,能夠表現人類不同的精神內容,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形式感,給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它們各自擁有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語言形式的單純化是平面設計造型語言的基本特征,它將表現形體空間的線、面、色彩等造型語言純化為不以“再現”三度空間為目的的平面形式。平面化的表現方式在圖形設計的具體處理上,既可以是二維平面化,也可以突破二維空間的限制,顯現出具有一定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平面表現以盡可能間接的形態(tài)表達復雜的物象,具體形象刻畫上的要求,主要體現于視覺的選擇、繁簡的歸納以及三維立體形態(tài)的二維平面處理,甚至包括幾何化形象、夸張形象的處理等方面。平面表現所象征及表現的形狀在視覺效應中還蘊含著一種神秘的空間氣氛,使圖形可以誘發(fā)豐富的空間聯想和心理感應,產生多種存在的可能狀態(tài)。
抽象性與裝飾性是現代設計的基本造型規(guī)律,現代設計在圖形表現中注重對形象的提取與概括,注重形體的簡化處理與形體的美化功能,刪除了不必要的細節(jié)部分,使構型要素達到最大限度的濃縮,產生強烈明快的視覺印象?,F代平面設計是集實用與裝飾并重的藝術。在心理學中,抽象是一種思維過程,是指在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抽取同類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形成概念的過程。電腦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所呈現的種種特異的圖形、效果,因其具有既符合技術邏輯又有超乎尋常表現能力的幾何形態(tài),也被看做是一種特殊的設計手段。平面設計中使用的語言越簡潔,畫面中所表達的語匯越清晰,也就是說抽象的圖形以畫面為自律結構的形態(tài)關系,通過畫面中各元素之間的聯系能夠傳達出清晰的、不同于形態(tài)元素本身的信息。抽象的美可以給觀眾更多的思維空間,去自由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原始藝術的功能主要表現了宗教意識,現代設計中主要表現了一種神奇的構成形式與對材料的綜合運用能力,其形式與不同材料的拼貼運用雖有相似之處,但在功能上卻體現了不同的審美愉悅。裝飾性使圖形更具主觀的美感,其設計有形無像,講究視覺上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在造型上強調平面化,表現富有特征的輪廓外形與上下左右間的平面構成關系。圖形形象單純概括,明確肯定。
現代平面設計中,既有抽象表現又有具象的寫實表現,我們在廣告設計中經常可以看到利用明星來做廣告,達到一種公共效應,這種表現方式是高度具象寫實性的,具有一目了然的圖形功能,使人們在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中能夠產生深刻的記憶。抽象圖形與高度寫實的商業(yè)攝影是兩個極端,它雖然沒有直接的含義,但是同樣可以傳達一定的信息,可以引導觀者的聯想感受,即使有些可用具像圖形表達,但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的差異和更具現代美感,也往往采用抽象手法的圖形。
現代設計由于受到后現代意識的影響,遠遠打破了傳統圖形的物像結構與存在方式,在設計中容易產生感人的效果,造成一定的深度與空間感。現代設計由于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比較深遠,所以在實際設計中采用比較多的手法是對形體的解構。立體派與未來派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這種變形方式,開創(chuàng)了現代繪畫的先河。它們直接對形體空間加以幾何化分解表現,并強化分解結構形式,使分解形體在主觀分解結構中趨于單純化,將物體形象做不同視角的解構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形象。解構在繪畫中的出現晚于其在圖案中的出現,在我國古代器物的裝飾圖案中,很早就有了圖形的變異,這在世界其他國家中的古代實物中也有考證。我國的半坡魚紋圖案,寶相花的變異,藻井圖式中的紋飾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遠古圖騰崇拜的實物考證和歷史文獻記載中,中外很多傳統圖形中,如中國古代的龍鳳形象,就是許多動物身體的組合化身。馬王堆鳳形打散,鳳頭、鳳翅、鳳尾三部分的變異最為突出,而且作為獨立形態(tài),裝飾到不同的器皿中,其中鳳尾的變化極其豐富,分解成許多新的形態(tài)。陜西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人面鳥首圖騰”、“人面含魚圖騰”,甘肅馬家窯文化的“日首蛙人圖騰”,“人面八足圖騰”,《山海經》記載中的共工、盤古,甚至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在古代埃及,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也是一種物像混合體,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中也不乏此種例子,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對自然對現實生活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手法。這些圖騰的造型元素來自宇宙萬物,但經過組合重構后的圖形又超越萬物,具有神秘的象征意義。在現代設計中,這一構形方法又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展現新的視覺效果和意念。新形象與新語言、新功能、新觀念,是現代設計的必要元素,這些新的視覺語言可以產生更深刻的心理感應,這種組合看似毫無道理,毫無聯系,但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聯,并通過一定的形式與手法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統一的整體。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齊藤誠與德國設計師岡特·蘭堡設計的廣告中大多采用了這種設計方式,對形態(tài)進行驚人的解構,做重疊、垂直與水平線的分割,具有強烈的視幻效果。
現實中有許多形體是我們不能變形和變化的,但在平面設計中這些圖形往往成為我們變化的良好素材,將現實生活中和視覺經驗中那些輕易不會變形或者不會被彎曲的事物與形狀在電腦中加以彎曲變形,產生令人疑惑、驚奇、打破常規(guī)視覺經驗的視覺特效,通過對圖形的描繪,盡可能產生或呈現逼真的視幻效果,大大增強視覺沖擊力,增強所創(chuàng)造的視覺形象的神秘感。
從視知覺的心理角度分析,盡管圖形的視覺傳達呈現多種表現形式,但又具有共同的視覺傳達優(yōu)勢。視知覺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視覺過程是視覺心理活動與相應心理經驗聯系起來互為作用的過程,它是一種完全積極的選擇性活動。視覺在外界紛繁的信息面前,對于日常中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形象或是雜亂無章、沒有秩序的對象都容易產生視覺上的厭膩和感知疲勞,視覺選擇的重點“只對那些富于動感和變化、與周圍環(huán)境中其他普通可見物有著十分明顯區(qū)別、純粹的色彩和簡單的形狀感興趣”。而現代平面設計中的圖形解構中那些奇形異構、空間交錯、夢幻矛盾的大膽創(chuàng)想為它們成為視覺選擇的重點提供了機會,事實上是以主動出擊的形式,為圖形在繁雜的信息海洋中實現快速傳播創(chuàng)造了前提和條件。
生理學研究證明,人對于同一物象在視網膜上成像的認知是單一的、相同的,當圖形的信息傳達不夠清晰時,以往的視覺經驗與平時的形象的積累就會被積極調動起來,對圖形信息進行補充說明。形象越似是而非,這種讀解就會產生多義性,對同一圖形的認知就可能從一種物象轉化為另一種物象,并反復產生認知狀態(tài)。從心理接受的另一個角度看,人們在接收到一個視覺印象,尤其是熟悉的事物形象時,總是很自然地聯想到生活中已有的“常規(guī)”或“習慣”印象,這些“習慣”或“常規(guī)”是人們生活中長期經驗積累所形成的視覺定勢。一旦接觸到的視覺信號與既有經驗定勢相異,甚至決然相反,就會形成強烈的沖突,帶來視覺感知和心理刺激,調動觀眾去積極尋求傳達內涵的解釋。多義重構傳達就是利用人們視覺心理中獵奇的本能和天性,以悖異視覺習慣中的外形比例或色彩肌理,或空間位置等因素,在出乎意料之外,又歸于情理之中的矛盾復合關系中,使觀者產生深刻難忘的印象,從而不斷豐富人們的視覺感知經驗和接受心態(tài)。
在現代平面設計中人們利用物象之間兩形或多形的巧妙共用形成一個整體。共用圖形的產生基礎是聯想,利用視覺錯覺和形的巧遇配置,讓形象發(fā)生關聯、轉換,致使現實就有的形象轉變?yōu)橄胂蟮男滦蜗蟛⒁苑闯G笳!⒁圆缓侠砬蠛侠?、以不可視求可?平淡中見神奇。畢加索就曾利用這種借形法繪制了《和平的面容》,使和平鴿、橄欖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和平的面容。在現代設計中,利用共用形式輪廓,可以使眾多的物象重構成為簡潔的圖形,以精練的筆墨傳達豐富的內容和信息,共用圖形的構形是由設計者的知覺經驗,通過邏輯思維和想象思維得來的。
一切熟悉的已知事物(包括抽象符號),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形象,都是設計師可以隨意調動的媒介 ,只要根據某種限制、某種意義,按照一定的目的,去選擇最典型、最有特征、最富表現力的素材,把他們按照想象的色味系統的組合,從中尋找和建立內在的聯系與邏輯關系,謀求重構的價值和意義,就可以進入奇妙的構思,創(chuàng)造出奇妙的圖形。
現代平面設計中圖形應用廣泛,不僅表現在廣告設計中,還表現在包裝與封面設計等不同的設計領域,不同的用途運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尤其在書籍藝術中,其多樣化的手段已被設計師廣泛地采用,繪畫性、裝飾性及各種字母的拼貼表現了現代設計領域的不同風格,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對形態(tài)的局部夸張與表現體現了現代設計的新、奇、特的理念,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利用文字的隨意編排組合使形態(tài)具有簡約化與理性化。漫畫式的圖形設計,是插圖與報刊中常用的手段,這種夸張的手法在視覺中造成強烈的沖擊力,突出了形態(tài)特征,抓取了事物的典型性。在設計時對形態(tài)的超現實的想象為設計帶來了新的元素,一種新審美尺度下所具有的無限表現空間。在原始藝術及民間藝術中,表現為神秘的宗教意識與對自然的崇拜,它是統治階級的對權力進行加固的神化工具,在造型方式中對物象的刻畫是平面化的造型方式,這取決于其對空間的理解及表現形式;非洲雕刻藝術使立體派找到了藝術的靈感,影響了立體派的畢加索;后現代設計在技術的強化同時更是從原始藝術中找到了依托的依據,設計更加注重符號意識,更好地發(fā)掘符號語言。由于影像與電腦的應用,使設計者擺脫了以往的手繪形式,加強了圖像的處理功能,藝術不再是傳承性的,影像對于物象的表現更加真實、細膩,也更加超越現實的感官。平面設計的手法表現呈現多種方式,這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在設計中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往往使畫面具有沖擊力,對現實對象的分解重構增加了空間的神秘感,使設計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多變性。這種多變性體現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緊張社會的一種無奈和焦慮,一種為擺脫精神空虛而進行的探索。
視覺語言表現無論在原始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都體現了人類對自身形體特征的一種不懈的追求,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表現了不同時期的人類心理及社會變化,原始社會的藝術表現具有實用性,現代設計的裝飾化體現了人類為了美化生活和體現人性化的一種愿望。視覺語言在其發(fā)展中始終是一種可以直接訴求的表現對象,是一種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形態(tài)語言。
現代和后現代藝術及平面設計的發(fā)展,人們造型觀念的改變,使設計中的視覺語言呈現了多元化的方向,徹底改變了原有的造型觀念,已經從實用功能轉化為裝飾功能,其形態(tài)語言體現在設計的方方面面,造型手法上的轉化體現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的提高與緊張社會壓力下的精神寄托。
視覺語言在今后的藝術發(fā)展中會呈現出更為精彩的畫面,無論在色彩還是在造型上,都可以給人們以巨大的想象空間與視覺沖擊力,電腦的使用使這一造型體系獲得了新的視覺感應,當我們回首人類的發(fā)展史,不得不驚嘆這一體系的豐富性及所賦予的哲理性。
[1]呂品天.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68.
[2]黃嘯,鄒建林,肖潔然.現代藝術大師學民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0:247.
[3]過宏雷.簡約與鋪張[J].裝飾,2002(8):66.
[4]班石.構成談[J].裝飾,2002(8):12.
The Expression of Visual Languag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Art and Its Diversity
ZHANG Ru-hua
(College of Fine A rt,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6,China)
Modern art and design alway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develop mutually.Any innovation of art in history ——the p rogress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newing of art conceptions and that of exp ression ways influences the innovation of design.Through the analysisof visual languagewe can grasp and fully exp ress visual language,develop peculiar design language,use various kindsof art forms and employ them,innovate conceptions,thus changing from passivity to active role.
continuation;reference;various exp ressions;functional shift
J50
A
1001-6201(2010)01-0131-05
2009-10-06
張如畫 (1973-)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