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舉報人遭打擊報復,誰還敢舉報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材料顯示,在那些向檢察機關舉報涉嫌犯罪的舉報人中,約有70%的舉報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擊報復或變相打擊報復。(6月20日《法制日報》)
統(tǒng)計顯示,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間,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各類舉報線索近100萬件,查辦職務犯罪的線索70%來自群眾舉報。通過這些簡單的數(shù)據,我們就可以明確舉報者對檢察院查辦違法案件所立下的汗馬功勞,以及他們默默用正義感和實際行動對我國法治進步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梢哉f,沒有這些人的正義舉報,就必然有大量的違法分子繼續(xù)禍國殃民而逃脫法網。
但是,舉報者一再遭受打擊報復,還有人敢舉報嗎?
2009年年初,河南靈寶青年王帥在網上舉報當?shù)卣`法征用土地、損害當?shù)剞r民利益,結果被跨省拘捕,盡管在媒體介入后,當?shù)毓簿殖钒覆⒏吧虾O蚱涞狼浮⒔o予其783.93元的國家賠償。但耐人尋味的是,王帥接受記者采訪時幽幽而嘆:“我再也不反映問題了,不會在網上發(fā)帖,甚至連舉報的事也不會再做了。”這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熱血沸騰的義士王帥不得不“吃一塹長一智”,為何會這樣?王帥說:“我只是做了一點維護自己權益的事,但發(fā)現(xiàn)這個代價太大了?!?/p>
“公民冒著風險舉報,如果舉報人不能從法律中得到自己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那么是不是只能沉默?”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李衛(wèi)國如是說。是的,當舉報者一再受到重創(chuàng),他們再度舉報時一定疑懼;當別的人意欲舉報時,看到舉報者一再受打擊報復時,一定思忖再三。如果舉報者停止了正義的腳步,這顯然只會讓親痛仇快。
有學者指出,“屢屢發(fā)生打擊報復舉報人的惡性事件,極大地傷害了公眾舉報的積極性。當公民以舉報的形式主動參與社會治理時,整個社會成為舉報行為的獲益者,國家就應當給舉報人更多的制度支持和立法保護”。是的,我國對舉報人的保護在立法領域存在明顯的缺陷和疏漏,確乎應該制定完善各種單行法律法規(guī),以構建完備的公民舉報權保護體系。但是立法只是一方面,問題的關鍵還是要約束權力,使權力運作公開透明,確保掌握權柄的人對權力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否則,秦香蓮的舉報信就一定會轉給陳世美,舉報者的處境必然危險。
(文/王石川 據《珠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