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南 田仁生 吳舜澤 董戰(zhàn)峰
(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北京100012)
“十二五”時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路線圖分析
王金南 田仁生 吳舜澤 董戰(zhàn)峰
(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北京100012)
研究評析了我國“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污染排放總量控制進展以及發(fā)達國家的經驗,進而探討了總量控制與污染控制以及環(huán)境質量改善的關系,并對國家“十二五”(2011-2015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路線圖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盡管“十一五”時期污染總量減排預期目標基本實現,但是仍然存在污染總量減排與環(huán)境質量改善不對應、環(huán)境管理制度難以適應污染總量控制要求等問題;從國內外污染總量控制的實踐經驗來看,污染總量控制的應用范圍和成效與一時期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基礎有關,與環(huán)境質量改善并不一定具有直接響應關系。建議:“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實施污染總量控制約束結合環(huán)境質量改善指導的環(huán)境管理模式,構建“國家-行業(yè)-區(qū)域”污染總量減排體系,國家減排總量削減目標應通過行業(yè)和地區(qū)潛力技術經濟分析來確定;區(qū)域排放總量應與環(huán)境質量改善密切掛鉤;行業(yè)總量控制應采用基于排放績效的管理模式。為此,本研究進一步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加強總量控制支撐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路線圖;中國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實現2020年環(huán)境小康建設目標的關鍵期,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中心的污染減排工作依然是“十二五”環(huán)境保護的重點內容之一,為了深入推進“十二五”時期污染總量減排,在分析“十一五”時期污染排放總量控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外實踐經驗以及國家環(huán)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系統設計“十二五”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路線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1 總量控制取得顯著成效
2008年全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1 320.7萬t,在2005年1 414萬t的基礎上削減了6.61%;全國二氧化硫(SO2)排放總量2 321.2萬t,比2005年2 549萬t下降了8.95%,總體上,全國污染減排進展較為順利。2008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平均濃度有所下降,七大水系國家監(jiān)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已經提前實現規(guī)劃目標。全國113個環(huán)保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好于Ⅱ級標準的天數超過292天的城市共有108個,Ⅱ級標準達標城市比例為95.58%[1]??傮w來看,全國主要污染物COD、SO2減排取得較好進展,以傳統污染物指標衡量的水環(huán)境和大氣環(huán)境質量呈現改善的趨勢。全國“十一五”主要環(huán)境保護的目標有望基本完成。但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目前無論是污染物排放總量還是環(huán)境質量,都是處于高位污染狀態(tài)。若在現有空氣環(huán)境質量評價體系中增加O3和PM2.5等因子,達標城市比例將會降低20-30個百分點。因此,污染減排和環(huán)境質量改善是未來20年中國環(huán)境保護的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2 污染減排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監(jiān)督管理減排是實現總量減排的三個主要技術措施。“十一五”期間,以污水處理廠建設和燃煤電廠脫硫為重點的工程減排措施發(fā)揮了主導作用。污水處理廠運營貢獻的減排量占全國COD削減量的50%以上,燃煤電廠脫硫貢獻的減排量占全國SO2削減量的60%以上。盡管“十一五”污染減排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2-3]。
1.2.1 總量減排與質量改善的關系不對應
污染減排還難以確保環(huán)境質量同步改善,如現行的COD,SO2總量減排政策基本上是針對點源污染的對策,而對環(huán)境質量影響較大的農村面源污染和非電燃煤鍋爐(低矮面源)等未被有效納入,該問題是當前和未來污染減排
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減排績效問題。
1.2.2 環(huán)境管理還難以完全適應量化管理要求
部分政策、制度、措施與總量控制不相匹配甚至相互抵觸,以總量控制為龍頭的系統管理、量化管理、科學管理尚未形成,管理政策需要根據污染減排要求進行重構。另一個定量化管理的問題是對污染物新增量管理還有待改進。
1.2.3 治污工程的可持續(xù)減排能力不強
“十一五”期間,污水處理廠和脫硫設施的建設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治污工程建設水平不高,減排工程質量難以保障。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嚴重阻礙COD削減,城市污水處理污泥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SO2減排方案過分依靠火電廠脫硫工程,燃煤工業(yè)鍋爐煤炭消費量難以保證不增長。
1.2.4 減排可持續(xù)機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上級環(huán)保部門考核下級環(huán)保部門,各部門的減排責任有待進一步落實。政府環(huán)保投入強度不到位,“十一五”前三年中央政府環(huán)保財政投入也仍然沒有實現每年300億元的目標。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法規(guī)缺失,污染物排放標準不完善、執(zhí)行率低,環(huán)境監(jiān)管能力明顯偏弱,“三大體系”基礎薄弱,配套制度缺乏,減排缺乏準確有效的基礎數據保證。
2.1 正確借鑒發(fā)達國家排放總量控制的經驗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雖然不是中國的首創(chuàng),但我們目前操作的全國意義上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也很難在國際上找到相同案例。發(fā)達國家的排放總量控制有如下特點:①絕大部分排放總量控制都是非常局限的、一定條件下的總量控制。如基于排污口和基于污染源的排放總量控制(如美國EPA的最大日負荷TMDL)、基于特定區(qū)域環(huán)境質量下的總量控制(也就是容量總量控制)、基于特定行業(yè)、特定污染源數目下的排放總量控制,這樣的總量控制模式可實現排放總量控制與環(huán)境質量改善掛鉤。②依法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絕大部分總量控制都是在相應的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律中給予明確,甚至企業(yè)的排放配額都在法律中體現。而我國,迄今為止都沒有國務院頒布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③強調減排的經濟有效性,排放總量控制與市場手段相結合。都引入了總量控制下的排污交易制度,提高了企業(yè)總量減排的靈活性。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表明,成功推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關鍵:一是排放總量控制有著嚴格的范圍和科學的目標;二是具備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三是具有與排放標準相配套的先進污染治理技術;四是建立起促進污染物削減的總量控制的市場機制[2,4-5]。
2.2 科學理解“總量控制”與“污染控制”的關系
適合于全國總量控制的污染物必須滿足如下條件:①區(qū)域性而非局地性的污染物;②可監(jiān)測、可統計、可考核,有基礎;③控制對象是一次污染物,最好也不是混合型污染物;④有治理減排途徑,減排技術經濟合理,經濟負擔可以承受。建議在“十二五”期間乃至從現在開始,全國排放總量控制應實施體現“五個轉變”的污染減排新戰(zhàn)略。具體為:一是從單純注重排放總量減排向總量減排與環(huán)境質量改善相結合轉變;二是從過分偏重重點行業(yè)減排向全面污染削減轉變;三是從單一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向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四是從關注落實減排工程能力向關注減排工程質量和減排實際效果轉變;五是從依賴行政手段向更多地利用市場經濟手段轉變。
2.3 科學理解“總量控制”與“質量改善”的響應關系
目前,影響城市空氣質量和水體環(huán)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并不僅僅是SO2和COD。顆粒物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2006年全國33.5%的城市顆粒物年均濃度沒有達到二級標準要求。有些水域的非點源污染甚至超過了點源污染,水域中氮、磷已經上升為威脅水質的主要污染物。而目前現行的無論是COD還是SO2的減排政策,基本上是針對點源污染的對策,尤其是SO2減排主要是從控制酸雨污染出發(fā),重點削減行業(yè)是電力行業(yè),而對當地環(huán)境質量影響更大的非電燃煤鍋爐未被納入。因此,在考核總量控制任務完成狀況時,還應考慮當地環(huán)境質量的改善情況,逐步推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環(huán)境質量改善并重的指標體系。
3.1 國家中長期“總量控制-質量改善”路線圖總體思路
在2030年前,排放總量控制和環(huán)境質量改善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任務。根據我們的研究,建議未來20年“總量控制—質量改善”關系行動路線如圖1所示。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實施總量控制約束性模式。COD和SO2排放總量控制是“十一五”環(huán)境保護目標中最硬的兩項約束性指標,環(huán)境質量目標作為預期和引導指標。這種機制安排對地方環(huán)境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約束作用。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實施總量控制約束性、質量改善指導性模式。該期間,仍不宜以單一的環(huán)境質量考核代替排放總量控制考核,也不宜對環(huán)境質量目標提出過于樂觀的要求。建議總量控制污染物為COD,氨氮,SO2,NOx。
“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實施總量控制約束性、質量改善約束性模式,也就是“雙約束”模式??紤]到“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期,影響環(huán)境質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都必須嚴格實行排放總量控制,同時環(huán)境質量必須得到改善,與全面小康相適應的水平,也就是“環(huán)境小康”水平。
“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實施質量改善約束性、總量控制指導性模式。在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后,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改善流域和城市環(huán)境質量應成為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約束性指標,全國性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可以作為指導性的指標,如一些行業(yè)和區(qū)域的排放總量控制。
“十五五”期間(2026-2030年):實施質量改善約束性模式。這期間,COD,氨氮,SO2,NOx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得到全面控制,環(huán)境質量改善作為中央和地方的最大約束性指標。
3.2 建立“十二五”“國家-行業(yè)-區(qū)域”污染減排體系
根據國際環(huán)境政策經驗、“十一五”污染減排實踐以及我國的環(huán)境管理水平,建議從“十二五”開始,建立和實行“國家-區(qū)域-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體系。
3.2.1 國家排放總量控制模式
理論上說,國家排放總量控制是一個特定污染物覆蓋所有排放源下的總量控制,由于目前技術支撐能力的限制,國家總量控制很難建立在環(huán)境容量基礎上,很難與環(huán)境質量密切掛鉤。建議“十二五”期間,除了COD和SO2實施國家總量控制之外,其他污染物慎重選擇國家或全國性排放總量控制模式。
3.2.2 區(qū)域排放總量控制模式
區(qū)域排放總量控制是指滿足特定區(qū)域給定環(huán)境質量目標下允許的最大排放總量,或者分階段達到允許最大排放總量的目標排放總量。這實際上就是區(qū)域環(huán)境容量下的排放總量控制,簡稱容量總量控制,比較適合地方環(huán)保部門采用。區(qū)域可以是城市、流域、行政轄區(qū)甚至就是劃定的區(qū)域。建議“十二五”期間,特定城市、特定江河、特定湖庫都可以采用“一市一總量”、“一河一總量”和“一湖一總量”,實現比較科學的區(qū)域總量控制。
圖1 未來20年“總量控制-質量改善”行動路線圖Fig.1 Roadmap of the 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control(PETAC)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twenty years in China
3.2.3 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模式
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是指一個特定行業(yè),甚至該行業(yè)特定數量污染源范圍下的,對特定污染物采用的排放總量控制。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比較容易確定排放總量目標,同時也比較容易分配總量指標,如根據行業(yè)排放績效公平合理地分配排放指標。建議“十二五”期間,對SO2和NOx實施行業(yè)總量控制,制定行業(yè)總量減排實施規(guī)劃。
3.3 科學合理地確定“十二五”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確定是總量控制中一個長期爭論的、沒有科學結論的話題??偭靠刂颇繕舜_定不僅涉及科學技術的問題,重要的是與地方經濟發(fā)展、企業(yè)競爭力乃至地方政府領導的升遷密切相關?!笆濉逼陂g,應區(qū)分國家、區(qū)域、行業(yè)的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確定機制,爭取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確定相對科學、合理、公平。
3.3.1 國家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國家總量控制目標確定首先要選定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基數年和相對準確的排放基數?!笆濉焙汀笆晃濉笨偭靠刂埔?guī)劃目標在基數選擇方面不統一,使得地方圍繞基數爭吵不休,甚至在基數方面“大做文章”?!笆濉逼陂g,不能再堅持“淡化基數”的原則。建議從“十二五”開始,國家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以2007年或者經普查數據平移調整的2010年的排放量為基年數,以后不能隨意調整和改變。具體的削減目標,應做削減行業(yè)和削減地區(qū)潛力技術經濟分析后確定。
3.3.2 區(qū)域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區(qū)域排放總量控制目標應該根據區(qū)域環(huán)境功能分區(qū)、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區(qū)域環(huán)境質量目標等確定,而且區(qū)域排放總量控制目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分配累加量?!笆濉逼陂g,要積極探索實施基于環(huán)境容量的區(qū)域總量控制,區(qū)域總量控制目標要與環(huán)境質量改善密切掛鉤。
3.3.3 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總量控制目標分解需要更加妥善處理公平與效率,協調與區(qū)域發(fā)展及產業(yè)布局政策的關系,而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確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相對來說,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的確定比較簡單,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平均排放績效法,當然,在確定目標時也要考慮新老企業(yè)公平競爭問題,在確定排放績效時考慮一定的差異性。建議從現在開始選擇5-6個重點污染行業(yè),研究預測“十二五”期間這些行業(yè)的產能發(fā)展和產出水平,同時摸清楚這些行業(yè)“十一五”的污染源排放清單,有效地制定這些行業(yè)的特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計劃[6-8]。
3.4 加強“十二五”總量控制的基礎支撐
“十二五”期間,應進一步提高總量控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特別是要提高總量指標分配的科學公平性、減排措施的經濟有效性、減排與環(huán)境質量的關聯性、政策法規(guī)和支撐技術體系,完善排放總量控制的考核制度,同時為“十三五”時期的總量控制做好科技準備。
3.4.1 提高總量控制指標分配的科學公平性
總量排放指標的分配是總量控制中最棘手的問題。由于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不完全是“自下而上”確定的,因此很難把總量目標“自上而下”分配到縣市和重點污染源上。“十一五”期間,只是電力行業(yè)采用了相對公平合理的排放績效方法,建立了一套SO2總量指標的分配方法。特別是COD排放指標的分配方法,沒有抓住COD排放與社會經濟活動強度的關聯,分配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和爭論。建議“十二五”期間,根據排放總量控制模式不同選擇不同的總量指標分配方法,如綜合因子分配法(CFB)、環(huán)境容量分配法(ECB)、排放績效分配法(GPS)、排放指標有償分配法(PUA)等。
3.4.2 提高排放總量控制實施規(guī)劃的可達性
“十二五”期間,應改變“十一五”總量控制目標、任務、措施不銜接的局面,提前編制年度總量控制實施規(guī)劃,強化實施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總量控制目標,要以工程保障、立法明確、政府預算等為主要實施計劃內容,編制基礎條件具備、保障措施可行的總量控制實施方案,把自下而上的單元總量控制計劃編制作為實施總量控制的基礎,做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結合。健全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污染減排監(jiān)管體系,加快制定并頒布實施國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條例和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9]。
3.4.3 積極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促進減排
“十一五”期間,經濟政策對污染減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時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如電廠脫硫電價補貼政策、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污染減排專項資金、重點流域減排資金等?!笆濉逼陂g,總體上已經進入總量控制邊際成本急劇上升的階段,應加大環(huán)境經濟政策的力度,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促進污染減排。如建立作為前端總量控制的落后產能退出經濟補償機制、推行排放指標有償取得和排放交易制度、完善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制定和實施脫硫脫硝的鼓勵政策、建立重點流域水質生態(tài)補償機制等[10-12]。
3.4.4 合理選擇“十二五”總量控制途徑
在選擇“十二五”總量控制技術途徑時,建議:著手開展燃煤工業(yè)鍋爐二氧化硫總量減排;增加火電行業(yè)氮氧化物、重點流域和湖泊的氨氮、部分敏感湖庫的總氮和總磷等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對局部地區(qū)進行非點源總量控制的試點逐步擴大化學需氧量減排范圍。在局部地區(qū)考慮試行非點源的總量控制試點,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底數,建立監(jiān)測、統計方法,結合氨氮和氮磷總量控制試點,建立國家非點源污染COD減排策略體系[9]。
3.4.5 加強面向“十三五”的污染減排研究
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新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也并非完全依賴總量控制手段?!笆濉逼陂g,要未雨綢繆關注新領域的污染減排問題,尤其需要對汞、POPs、溫室氣體等問題進行關注,把這些新凸現的污染問題提到日程上來,對可以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進行前期預研究和技術儲備。在氣候變化領域,可以開展自愿性的排放總量控制試點研究[13-14]。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中國環(huán)境保護中長期的艱巨任務。污染減排依然是“十二五”環(huán)境保護的重點工作之一。首先要正確理解總量控制、質量改善和污染減排的關系,其次應科學設計“總量控制-質量改善”中長期國家路線圖,明確未來20年“總量-質量”指標的約束性和指導性關系。建議從“十二五”開始,建立和實行“國家 -區(qū)域-行業(yè)”排放總量控制體系,增加氨氮和NOx兩項總量控制污染物,根據經濟-環(huán)境-技術-管理一體化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相應的總量控制目標,實現排放污染減排和環(huán)境質量改善的“雙贏”。
References)
[1]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監(jiān)測司,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近30年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報告[R].北京: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監(jiān)測司,2009.[Departmentof EnvironmentalMonitoring of the MEP,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Urban Air Quality Trends in the Recent Nearer 30 Years[R].Beijing: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of the MEP,2009.]
[2]國合會污染減排課題組.污染減排:戰(zhàn)略與政策[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8.[Pollution Reduction Task Force of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Pollution Reduction:Strategy and Policy[M]. 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8.]
[3]Wit S.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tting and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Targets for COD and SO2[J].AMEC Earth&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2007.
[4]Brendan G.Achiev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Objectives for Industrial Pollution:an Overview of OECD Practices[R].Environment and G lobalization Division,2007.
[5]The Department of Energy.On the Road to Energy Security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Energy Strategy:a Status Report[R].2006.
[6]曹東,祝寶良,蔣洪強等.2009-2020中國節(jié)能減排重點行業(yè)環(huán)境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R].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9.[Cao Dong,Zhu Baoliang,Jiang Hongqiang,et al.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Key Industries in China[R].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
[7]曹東,蔣洪強,於方等.2008-2020中國環(huán)境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究報告[Z].中國環(huán)境規(guī)劃院重要環(huán)境信息參考,2008.[Cao Dong,Jiang Hongqiang,Yu Fang,et al.Analysis and Forecast Report on China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tatus during 2008-2020[Z].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ferences in CAEP,2008.]
[8]何建坤.能源發(fā)展與應對氣候變化[R].北京:清華大學低碳研究院,2009.[He Jiankun.Energy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R].Beijing:Institute onLow Carbon Economy in Tsinghua University,2009.]
[9]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節(jié)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Z].北京:中國環(huán)境年鑒,2008.[State Council Published a Circular for a Plan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Pollutant Discharge Reduction[Z].Beijing:China Environment Yearbook,2008.]
[10]王金南,高樹婷,楊金田等.排放績效-電力減排新機制[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6.[Wang Jinan,Gao Shuting,Yang Jintian,et al.Pollutant emission Performance:New Emission Reduction Mechanism in Electricity Industry[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11]魏一鳴,廖華,范英等.“十一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及節(jié)能潛力預測[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7,22(1):20-25.[Wei Y iming,Liao Hua,Fan Y ing,et al.China’s Energy Demand and Saving Potential Forecast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J].Bulletin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7,22(1):20-25.]
[12]吳舜澤,王金南.全方位推進總量減排系統工程[N].中國環(huán)境報前沿???2007-03-09.[Wu Shunze,WangJinnan.Pushing the T otal Amount Emission Reduction in all Aspects[N].Special Editionsof China Environmental Newspaper,2007-03-09.]
[13]王金南,楊金田等.中國大氣汞污染防治現狀及控制對策分析[Z].中國環(huán)境規(guī)劃院重要環(huán)境信息參考,2009.[Wang Jinan,YangJintian,et al.Mercury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Z].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ferences in CAEP,2009.]
[14]魏一鳴.關于我國碳排放問題的若干對策與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21(1):5-6.[Wei Y iming.Countermeasures and Policy Proposals for Carbon Reducion in China[J].Bulletinof Chinese Aeadomy of Sciences,2006,21(1):5-6.]
A Road Map of the 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Control for China in the“12th Five Year”period
WANG Jin-nan TIAN Ren-sheng WU Shun-ze DONG Zhan-feng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Beijing 100012,China)
The study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control(PETAC)and the experience of tha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TAC and the pollution control and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and analyzed the roadmap of the PETAC in the“12th Five Year”(2011-2015)period.The results showed:although overall the emission reduction objects of the total pollutants amount will be reached in the“11th Five Year”(2006-2010)period,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doesn’t accommodat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ETAC.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PETAC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dicate that the applying ranges and effects of the PETAC are related with the socio-economic and technical basi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a nation,and not in direct accord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ould take a pattern of constraining the 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together with guid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and construct a“national-industrial-regional”pollutants emission total amount reduction system;amongst these,the emission reduction objects of the national total pollutants amount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the regional total pollutants amount should be link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the total pollutants amount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ollution emission performance method.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e study proposed a policy scheme to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Chinese PETAC in the“12th Five Year”period.
pollutants emission;total amount control;roadmap;China
X3
A
1002-2104(2010)08-0070-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13
2010-04-06
王金南,研究員,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政策、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規(guī)劃、全球環(huán)境政策。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中國水環(huán)境保護戰(zhàn)略與行動方案研究課題(No.2008ZX07031-001)資助。
(編輯:李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