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會永,孟海艷
(⒈湛江市委黨校,廣東 湛江 524032;⒉雷州市附城鎮(zhèn)政府,廣東 雷州 524200)
職務犯罪的經(jīng)濟分析及其防范
□ 張會永,孟海艷
(⒈湛江市委黨校,廣東 湛江 524032;⒉雷州市附城鎮(zhèn)政府,廣東 雷州 524200)
職務犯罪行為人利用職權謀取私利具有經(jīng)濟學理性特征,因此,其行為必然遵從經(jīng)濟學的基本法則。用經(jīng)濟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產(chǎn)生機理,探討預防措施具有現(xiàn)實意義?;诜缸锝?jīng)濟成本收益理論,通過對職務犯罪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應增大犯罪成本,控制犯罪收益,從而最終預防和減少職務犯罪。
職務犯罪;經(jīng)濟分析;成本收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得到了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改善。但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在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有些人利用職務之便進行貪污腐敗的現(xiàn)象也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這嚴重影響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黨的形象。
目前,在我國利用經(jīng)濟分析方法研究此類犯罪的理論還比較少,所以在這個方面進行研究有著極強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也希望由此能夠有效降低此類犯罪的高發(fā)趨勢。
從經(jīng)濟學角度上來說,在以贏利為目的的職務犯罪中,投入與產(chǎn)出的核算是犯罪行為決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且完全可以通過相關經(jīng)濟指標進行度量和研究。
在收益方面,職務犯罪主體所具有的權力和資源的稀缺程度是決定因素。當公共權力偏離了法律規(guī)范的軌道,蛻變?yōu)閭€別人或者小集體實現(xiàn)私欲的手段時,職務犯罪主體就可以在不規(guī)范的市場上得到超額收益。由于職務犯罪的收益高不可估,所以本文將分析的重點放到了犯罪成本上,試圖通過對成本的分析,揭示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原因。
為便于分析犯罪主體的行為選擇機制,本文中所說的成本是指犯罪主體實施犯罪行為的成本,不考慮職務犯罪行為給整個社會造成的損失即社會成本,也忽略掉了對社會壓力成本和偏好滿足收益等心理因素的核算。與所有經(jīng)濟行為一樣,職務犯罪行為主要有兩種成本:一是顯性成本,指因實施犯罪行為直接發(fā)生的費用;二是隱性成本,主要包括因職務犯罪而犧牲的可能從事其他正當職業(yè)獲得的收入,即機會成本。作為一種特殊行為,職務犯罪的隱性成本中還包括一種特殊的成本,即被逮捕后的處罰成本。
犯罪的顯性成本是相對固定的,一般都遠遠小于其非法所得。職務犯罪主體實施犯罪行為時一般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其行為與正常工作職責難以區(qū)分,甚至犯罪行為實施期間也被視為正常工作時間,這就使得職務犯罪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其顯性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所謂機會成本,是指作出一種選擇后所放棄的獲利機會,它的價格是以放棄的可能收益來度量的。職務犯罪的機會成本就是不進行犯罪活動而可以獲得的正常收入。與職務犯罪的高收益相比,其機會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
處罰成本是違法犯罪行為所獨有的一種成本,也是“職務犯罪”這種商品的負效應。它由刑法規(guī)定標準,是犯罪人所支付的成本中最為高昂的一種。處罰帶有實質性懲罰的有兩種:財產(chǎn)處罰和自由處罰。前者是以犯罪人的財產(chǎn)總額為上限,后者是以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為內(nèi)容。
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還有第三種處罰:行政處罰。即一旦罪行被揭露,在刑事處罰的同時,犯罪主體還將面臨免職降職等行政處罰。
此外,處罰成本也是不確定的,很難進行準確核算。這是因為,首先對已披露的犯罪成本很難用具體貨幣量計算出其價值。在特殊情況下,處罰成本是由其心理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由犯罪主體自身的偏好來決定。例如無期徒刑與死刑相比,也許某些人害怕死刑甚于無期徒刑,也許某些人寧肯一死也不愿終身監(jiān)禁。但在通常情況下,這一成本是可以用序數(shù)法來計量的,如刑法中的無期徒刑或死刑剝奪了犯罪人終身自由甚至生命,這與拘役或有期徒刑相比就嚴重得多,其成本也會遠高于后者。其次,許多犯罪行為不能得到有效披露,這使處罰成本變得更加不確定。由于立法、司法和刑偵等工作的不完善,目前犯罪不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很大。處罰成本仍是一種特有成本,對處罰成本起決定作用的不是量刑而是被逮捕的可能性。如果被捕的風險很大,那么處罰成本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被捕的風險很小或者根本不存在,那么處罰成本的大小也就沒什么實際意義。
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只有當犯罪成本小于收益時,即預期收入一定要大于或等于顯性成本、機會成本與處罰成本之和時,犯罪決策才會形成。職務犯罪成本,可以通過一個公式進行分析。假設犯罪所得到的總收益為U,凈收益為u,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顯性成本x,機會成本y和處罰成本z?,F(xiàn)假設犯罪行為被發(fā)現(xiàn)并得到處罰的可能性為a(0<a<1),則公式為:
從上面公式可以看出,當a=0時,即不可能受到處罰時,犯罪實現(xiàn)的效用最大;當x和y很小,即沒有其他合法獲益機會時,犯罪的效用就會增大;當z很小,即定罪量刑很輕時,犯罪的效用也會增大。由于U的不可確定,決定凈收益的幾個關鍵因素就是a、x、y和z。也就是說,決定犯罪發(fā)生的關鍵是實現(xiàn)犯罪處罰的可能性、顯性成本、機會成本和處罰成本這四個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立法的完備程度、執(zhí)法監(jiān)督力度、行政管理監(jiān)控力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甚至涉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建設、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目前,我國仍處于新舊體制轉軌時期,權力監(jiān)督出現(xiàn)了許多真空地帶,從而降低了職務犯罪成本,當現(xiàn)行收入與犯罪所得差異很大,職權所在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和隱蔽性,特別是當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很小、被處罰的程度很輕時,在超額收益的引誘下,“職務犯罪”這一物美價廉的商品就可能被購買,職務犯罪也就隨之發(fā)生。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皆難擺脫職務犯罪這一“全球性瘟疫”的侵襲。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之所以職務犯罪勢頭較盛,是因為目前我國職務犯罪成本與犯罪收益的現(xiàn)狀,正好給職務犯罪行為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適宜“土壤”。
⒈職務犯罪的直接成本較少,尤其是心理成本不高。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是在新舊體制的縫隙和邊緣里孕育和成長的。新舊體制的并行,在社會生活中發(fā)生各種摩擦和碰撞、錯位和空檔,這給職務犯罪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客觀環(huán)境和外部條件。改革放權后相應的配套措施如規(guī)范體系、監(jiān)督機制等都沒有相應跟上,結果造成權力運行過程中自上而下的約束軟弱,自下而上的民主監(jiān)督不到位,且權力的橫向制約十分松散,加之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為權力腐敗留下了大量空隙和漏洞,以及職務犯罪主體本身又有可利用的強大后盾——國家作依靠,所以在直接實施違法行為時無需花費很多精力,最終導致權錢、權色、權官等交易很容易得逞。
職務犯罪的心理成本不大的原因就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了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失范狀態(tài)”。信仰弱化,價值觀蛻變,道德淪喪使一些擁有公權力的職務犯罪主體在心理上輕而易舉地“離經(jīng)叛道”。而在社會腐敗風氣盛行之下,一些人對腐敗行為失去了公正評價,加之“法不責眾”的心理作怪,更加縱容了腐敗行為的發(fā)生,最終使腐敗者墮入職務犯罪的泥沼。
⒉職務犯罪的法定受懲成本不高,而實際成本更低。我國目前的刑法與日益發(fā)展的社會現(xiàn)實需要相比,尚有許多不完備之處。一是對職務犯罪的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過于分散的現(xiàn)象,不利于大力打擊職務犯罪;二是法網(wǎng)粗疏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表現(xiàn)在:⑴對職務犯罪缺乏罰金刑、資格刑這樣針對性強的懲罰措施。現(xiàn)行刑法總則中將罰金和沒收財產(chǎn)作為附加刑加以規(guī)定,分則中對職務犯罪處以罰金未作規(guī)定;對處以沒收財產(chǎn)雖有規(guī)定,但只限于退賠或實際追繳的贓款、贓物,這不并足以在經(jīng)濟上給予眾多的以貪利為目的的職務犯罪分子以最有效的制裁,往往會導致“犧牲我一個,幸福幾代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資格刑中現(xiàn)行刑法有“剝奪政治權力”的附加刑規(guī)定,但在時限和空間范圍上存在著短和窄的問題。⑵某些職務犯罪的構成條件仍較為寬松,如賄賂罪范圍僅限于財物,無法解決現(xiàn)實中屢見不鮮的色情賄賂和旅游賄賂等現(xiàn)象。由于關于職務犯罪的法律規(guī)定的某些欠缺直接影響到法定受懲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刑事懲罰對職務犯罪的震懾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職務犯罪的實際受懲成本更低。如上所述,實際受懲成本取決于偵破率和受罰率,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犯罪數(shù)額高、受罰率偏低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刑事懲罰和刑事司法實踐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據(jù)估計,我國公務員腐敗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比較低,大約在10%-20%之間,[1]被發(fā)現(xiàn)之后受法律懲處的概率更低,大約在6%-10%之間,即一方面,在現(xiàn)行執(zhí)法過程中,由于職務犯罪是掌握一定職權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和社會關系網(wǎng)絡,實施犯罪后,不但有較強的反偵查能力和隱蔽性,而且多方面的關系也常會主動充當“保護傘”,對職務犯罪的查證核實施以各種干擾和阻力,從而影響到案件的偵破率和對職務犯罪的打擊。另一方面,一旦東窗事發(fā),執(zhí)法者在被說情者包圍、甚至在一些上級領導的“干預”下,不嚴格執(zhí)法背后的降格處理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對職務犯罪懲治不力,大大降低了實際法定成本和職務犯罪主體的風險意識,使得一些職務犯罪主體在實施犯罪時減少了后顧之憂,反而變得更加膽大妄為。
⒊職務犯罪的機會成本過小。社會分配不公是我國當前存在的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其表現(xiàn)之一是:那些在文化、智力、能力各方面大都不遜色于其他社會階層的國家公職人員尤其是國家公務員,由于其勞動力資本形成的高投入性和所從事勞動的復雜性以及付出勞動的艱苦性,與他們所取得的經(jīng)濟收入和所處的社會地位長期不相吻合,面對社會上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的優(yōu)裕生活,強烈的反差使之容易心理失衡。而國家的經(jīng)濟條件卻又不能允許在短期內(nèi)對他們的物質待遇進行很大的改善,官本位的思想又使其不可能放棄現(xiàn)有的身份、地位去進行個人奮斗,當多種誘惑迎面襲來之時,這種不平衡感將大大超越法律、道德及社會的控制力,就會把手中的權力作為尋求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最直接、最便利手段,以滿足個人膨脹的私欲,從而導致其公職行為偏離正常的軌道,即使是一些曾經(jīng)歷過嚴格挑選或逐級提拔、被視為道德品質和業(yè)務素質較高的公職人員,有時也很難確保潔身自好。
與職務犯罪的低成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職務犯罪的收益相當可觀,這從當今貪利型職務犯罪的非法所得的案值上可窺一斑。我們知道,公共權力是維護人類社會有序運轉的基礎,從權力的可利用性和人性的局限性來看,職務主體利用“公權力”換取各種利益不可避免。西方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尋租理論”就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對此進行解釋: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yè)和個人的經(jīng)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如規(guī)定進口配額、發(fā)放生產(chǎn)許可證、管制物價等,造成不平等竟爭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一種憑籍權力取得差價收入——“租金”,(依靠這種權力大發(fā)橫財?shù)男袨榫褪恰皩ぷ饣顒印保╇S之而來,為保持這種權力的直接利益,從而更不愿放棄對企業(yè)的管制,于是貪污腐化便進入一個因果聯(lián)系的惡性循環(huán),即“行政機構對市場干預,產(chǎn)生租金;企業(yè)為尋求租金,向官員行賄;租金得到的官商既得利益者力求保持原有租金制度和設立新的租金制度,擴大租金規(guī)模,貪污腐敗現(xiàn)象更為嚴重?!保?](p4)
通過以上對職務犯罪所進行的經(jīng)濟學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預期犯罪“收益”與犯罪成本的權衡始終貫穿于犯罪決策和犯罪類型選擇之中,因此,為了有效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就必須著重在增加罪犯的犯罪成本和控制犯罪收益這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收到預防犯罪、懲治罪犯的效果。所以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著手:
職務犯罪是公共權力的衍生物,要想有效地遏止職務犯罪,根本出路就在于從體制上鏟除“權力經(jīng)濟”賴以存在的基礎。為此,我們必須盡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因為市場經(jīng)濟是建立在平等竟爭基礎上的法治經(jīng)濟,其實質是排斥行政權力干預和控制微觀經(jīng)濟活動的,它要求政府對經(jīng)濟的管理僅僅局限于宏觀領域,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堵塞權力參與資源分配、謀取“租金”的渠道。而市場經(jīng)濟的完善,更要借助于深化經(jīng)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換,即把政府執(zhí)行計劃經(jīng)濟的職能轉給市場經(jīng)濟本身,進一步實行政企分開,使權力退出一切不應介入的經(jīng)濟和社會領域,即只限制在絕對必要、缺其不可的范圍之內(nèi),繼續(xù)搞好政府機構改革和進行冗員裁減,以減少各種層次、環(huán)節(jié)和關卡,只有切實做到“簡政放權”,經(jīng)濟“租金”才會因公權的介入減少而總體上得到降低。
當然,僅此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對這種已經(jīng)限制在最小范圍的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進行制約和監(jiān)督,徹底改變以往對權力的虛監(jiān)、弱監(jiān)和漏監(jiān)的情形,這其中最主要是加快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步伐,為行政活動提供基本的程序規(guī)則和實體規(guī)范,將權力的行使過程置于法律和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提高其透明度,克服其隨意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杜絕權力的濫用和謀私,這樣“尋租”的可能性也就會被限制在最低程度,職務犯罪就會成為“少收益”、“難收益”,甚至“無收益”的行為。
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鴻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jīng)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停止”。如前文所述,職務犯罪滋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委托人對代理人行為的監(jiān)控不力。因此,必須健全對代理人的監(jiān)督和約束體制,制定系統(tǒng)、完整、嚴密、操作性強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嚴格執(zhí)行。這樣,一方面,可以事先對一些易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加以防范,堵住機構外部人員的投機漏洞,也不給內(nèi)部人員留下可乘之機,消除作案的條件;另一方面,增加了犯罪成本,犯罪分子如果作案就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尋求機會、花費更多的力量和金錢打通相關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增加了被發(fā)現(xiàn)的機會,有利于預防職務犯罪的發(fā)生。另外,職務犯罪的直接心理成本要遠遠高于直接物質成本,而且職務犯罪的直接物質成本一般來說是一個常量,且微不足道,由犯罪人自己控制,所以提高職務犯罪的直接成本重在提高心理成本。因此,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對職務犯罪予以及時曝光,給那些將要實施或正在實施職務犯罪的人制造巨大的心理壓力;健全監(jiān)督機制,使職務犯罪分子在策劃、預謀犯罪時要考慮更多的因素,以掩蓋其罪行;營造出一種打擊職務犯罪的社會氛圍,鼓勵群眾積極舉報,形成全民監(jiān)督的高壓態(tài)勢,在客觀上增加罪犯的心理成本。
在我國的現(xiàn)有刑法體系內(nèi),刑罰主要有三種:死刑、徒刑、罰金(管制、拘役對職務犯罪實際上適用較少)。從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來看,似乎死刑的威懾力度最大,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過分強調死刑的威懾作用,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刑罰理念。而且必須注意的是,一些職務犯罪分子的“生命成本”確實是一個值得交換的成本。在很大一種程度上,死刑實際上削弱了犯罪的邊際威懾力,也就是說犯罪分子一旦達到死刑的犯罪標準,便會孤注一擲,更加瘋狂地滿足自己的欲望,事實證明,死刑對于嚴重職務犯罪的適用效果并不明顯。徒刑以剝奪人的自由為懲罰手段,在各國都被廣泛適用,如果懲罰幾率足夠大,那么犯罪的預期成本將會大大提高,應當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以社會成本的增加為前提的,這種成本主要體現(xiàn)在監(jiān)獄以及警察經(jīng)費的支出上。我國在對職務犯罪行為進行懲處的時候,很少利用罰金手段。但罰金卻是最為積極的懲罰形式,它既能懲罰罪犯,又能補償社會和受害者,并且執(zhí)行懲罰的支出最小。對一些職務犯罪分子來說,金錢的刺激遠遠大于對自由或生命的渴望,非法獲取金錢實際上成為職務犯罪者的主要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其犯罪收益主要就是金錢,在加大一定程度的監(jiān)控措施后,其犯罪的預期收益將會大打折扣,從而達到預防職務犯罪的目的??梢姡P金的威懾作用對于這些特殊的犯罪主體來講更有意義。在許多案件中,由于職務犯罪者涉入程度不深,涉案金額較小,在追回職務犯罪所得之后給予一定紀律處分就算結案了,職務犯罪者并沒有受到太多實質性的懲罰,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其他公務員進行類似的職務犯罪行為。因此,我們認為,必須加大對職務犯罪分子的經(jīng)濟懲罰力度,不但要追回非法所得,還要對其進行罰金。既然職務犯罪者的家庭其他成員從他的腐敗行為中獲益,他們就必須與職務犯罪者一起承擔對職務犯罪行為的經(jīng)濟處罰成本。
經(jīng)驗證明,單純的嚴刑峻法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效的控制違法行為,反而會導致嚴重違法行為發(fā)生率的上升,因為重刑的邊際威懾力是非常小的。適度擴大職務犯罪認定范圍,這比單純加重刑罰更能取得遏制犯罪的功效,是加大犯罪懲罰成本的最直接方法,也是一定時期內(nèi)防范職務犯罪的最有效方式。這就要求必須健全專業(yè)的預防和打擊犯罪的司法隊伍,提高司法效率,加大對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形成強大威懾力,從而讓犯罪分子不敢以身試法。
犯罪機會成本實際上是犯罪行為及效用對于犯罪人合法行為的收益和效用的一種替代,犯罪人之所以選擇犯罪行為,是因為犯罪行為所產(chǎn)生的效用或者收益比合法行為要大,能夠替代合法行為;反之,則不選擇犯罪行為。因此,搞好廉政建設,增大職務犯罪的機會成本,是從源頭上預防職務犯罪的有效手段。與犯罪的機會成本相關聯(lián)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平均工資率、就業(yè)機會和年齡、職業(yè)資格,而其中容易控制的因素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平均工資率和職業(yè)資格。要提高職務犯罪的機會成本,一是要高薪養(yǎng)廉,提高公務人員的工資水平。社會管理工作是復雜勞動,其價值要遠遠高于簡單勞動,國家為了避免權力介入市場,禁止公務人員從事營利活動,理應對此給予補償,使每個握有公權力的人都可以從合法渠道取得其應有的經(jīng)濟收入。二是嚴把用人關,對于公務人員的選拔,一定要經(jīng)過嚴格的考核,選出高素質、高水平的人進入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同時,給予長期教育和訓練成本的投入,促進他們潛在價值的實現(xiàn)。三是在刑罰上對資格刑加以規(guī)定,對犯罪人的國家公務人員的身份和職務、管理人員職業(yè)資格等給予刑法上的否定性評價,在一定期限內(nèi)甚至終身不得任用或不得擔任相關職務,可以起到間接增大機會成本的作用。
職務犯罪的機會成本是職務犯罪主體實施犯罪行為要考慮的一個必然因素,它取決于公職人員的工資收入和所能享受到的各種“制度特權”。若職務犯罪的機會成本很低,那些私心嚴重、意志薄弱的“公仆”就容易走向墮落。因此,“高薪養(yǎng)廉”的思想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當然,高薪制并不一定能滿足人類多樣、遞進和無窮的欲望,但它終究能夠增加職務犯罪決策的機會成本,從而增加預期總成本,相當程度上起到抑制職務犯罪的作用。因此,應調整利益分配格局,有效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收入增長機制,讓國家公職人員享有較高工資收入,以適應其從事需要較高智力、負有重要社會責任的管理工作。
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在與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一次對話中曾說道:“權力弊病的根源,它的實質存在于人的生命中的惡性,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從根本上說,只有靠個人的覺悟和自我克制,但作為整個社會, 也必須把基本思想引向這個方向?!保?](p264)由此可見,要阻止職務犯罪,除了要靠外部的監(jiān)督和約束,更要靠內(nèi)在人性的完善,這樣就不能忽視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關系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問題,關系到權力運用的出發(fā)點問題,盡管是“軟約束”,但道德規(guī)范如內(nèi)化為人的信念,將會大大提高公職人員的免疫力。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巨大變化,要求我們在思想教育的方式及內(nèi)容上實行相應的轉變,應把過去那些“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口號細化為可操作、可把握的公職人員的從政道德準則,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從而提高各級公職人員的素質,使其自覺筑起廉政思想防線。
另外,還要大力推進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這是增加職務犯罪決策的精神成本的又一個必要措施。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認為:法律如果沒有輿論的支持幾乎毫無力量,作為有效力量的法律,它依賴輿論甚至要比依賴警察的權力還多。在當代發(fā)達國家,新聞媒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顯得十分活躍,被稱之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之后的“第四種權力”,成為監(jiān)督政府及政界要員,從而抑制腐敗等職務犯罪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要員的腐敗丑聞一旦被新聞輿論曝光,當事人就會身敗名裂。當前我國一些職務犯罪分子不怕檢舉,就怕新聞曝光,道理正是如此。因此,應加大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力度,以輿論監(jiān)督來彌補我國現(xiàn)階段法治建設、道德規(guī)范方面的缺失,這無疑會使那些企圖濫用職權謀取私利或者進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公職人員不敢肆無忌憚地實施職務犯罪活動。
[1]胡鞍鋼,過勇.公務員腐敗成本——收益的經(jīng)濟學分析[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4):33-41.
[2]《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編輯部.腐?。贺泿排c權力的交換[M].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
[3](英)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荀春生,朱繼征,陳國梁譯.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張雅光)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Duty-Related Crime and Its Prevention
Zhang Huiyong,Meng Haiyan
A duty-related crime suspect,by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duties at his disposal,is characterized by his logic of economic rationality.In consequence,his behavior inevitably conforms to the fundamental rules of economics.With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to explore preventive measures that have very real significance.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ts of cr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ob-related crimes through the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 cost of crime should be increased to control the proceeds of crime, and ultimately prevent and reduce job-related crimes.
duty-related crime;economics analysis;cost-benefit
D924.11
A
1007-8207(2010)03-0126-04
2009-09-08
張會永 (1977—),男,河南漯河人,湛江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孟海艷 (1978—),女,吉林蛟河人,雷州市附城鎮(zhèn)政府科員,碩士,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