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吳承恩所撰寫《西游記》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jīng)典的文學神話巨著,后來經(jīng)楊潔導演搬上電視的屏幕,獲得大家一片贊譽,又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另一種經(jīng)典,這以后《西游記》又被翻拍,有香港版的《西游記》、日本版的《西游記》、動畫版的《西游記》、浙版的《西游記》、新版的《西游記》、還有一系列因《西游記》中的人物與故事而衍生的一系列的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等等。面對由這部古典文學巨著而產(chǎn)生的這一系列的藝術作品,他們都有自己的時代特色,都是對原著的不同風格的另一種變化呈現(xiàn),這就不由得引發(fā)我們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藝術繁衍?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藝術的變遷?也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個分支,其發(fā)展自然也離不開社會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則又依賴于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不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且為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科學技術進步所提供的新的物質媒介的條件下,催生了很多新興的藝術形式。
《西游記》原是吳承恩編著的一部文學作品,是文字的藝術,之后,出現(xiàn)了以戲曲的形式來演繹《西游記》,比如京劇、昆劇演出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鬧龍宮》等等。
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影視技術手段為這部文學巨著搬上銀屏提供了物質基礎, 1982年,這部古典文學巨著被拍攝成了家喻戶曉的電視連續(xù)劇。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不斷更新與發(fā)展,計算機三維技術的運用又一次為《西游記》的變遷提供了新的表現(xiàn)手段,在今年熱播的由程力棟拍攝的浙版《西游記》中,無論從演員的化裝條件,還是虛擬場景,三維技術為這部電視劇的演繹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把《西游記》這部經(jīng)典的文學巨著進行了又一次全新的演繹。
科技的發(fā)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xiàn)手段,拓展了藝術的表現(xiàn)空間,可以說藝術的演變與科學的發(fā)展是密切相關的,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藝術史就是一部藝術物質媒介的發(fā)展史。
藝術的發(fā)展與變遷不光受科技水平發(fā)展的限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部藝術史不僅是技術熟練的歷史,更重要的是人們需求和思想的變遷史,需求的變化歸根到底是人思想變遷的結果。藝術會隨著解讀方式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格?!段饔斡洝分匝葑兂霾煌娘L格,應該與人類思想的需求與思想變遷有一定關系。
不同的人對藝術解讀方式總是會有差別的,由于不同的導演與編劇對這部文學巨著的不同理解,使《西游記》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也因此就有了香港版的《西游記》、日本版的《西游記》、動畫版的《西游記》、浙版的《西游記》、新版的《西游記》等等。
比如《西游記》原著中的孫悟空是因為靈石吸取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而成,由戴英祿等編劇、楊潔導演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在對孫悟空的誕生這一情節(jié)上就充分尊重原著,而在程力棟拍攝的浙版《西游記》中,變成了花果山的兩魔王青靈和翩翩因爭奪一顆金丹打斗起來,不慎金丹墜落到一石頭上,石頭轟然迸裂,驚天動地,化出一靈敏聰慧的小石猴。
再比如原著中對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一情節(jié),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墓适?,但浙版《西游記》卻改寫了這一故事情節(jié),顛覆了白骨精在人們心目中那個丑惡的形象。該劇對白骨精的描寫是這樣的:五百年前的白骨精是孫悟空的義姐,在孫悟空大鬧天空時幫助他,后來,白骨精變成了愛癡狂的悲情女子,愛上了聞天音王子,為了治好丑陋的面容冒險去吃唐僧肉,在最后為愛自盡。不過,也正是這一奉獻精神,最終修成了正果。原著中本是邪惡的化身的白骨精,在浙版《西游記》中卻成了癡心、純情的化身。雖然有很多觀眾不能接受對這些情節(jié)的改編,但是如果每位導演都拍成一個劇情一個風格,估計看的人也是寥寥無幾了,畢竟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也需要多元化的發(fā)展。
一部影視作品的成功與否不但與導演對作品的詮釋有一定關系,而且與演員對角色的理解與把握息息相關,角色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往往取決于演員對角色的理解與表演的水平。
就比如楊潔導演的《西游記》,該劇的核心人物孫悟空這一角色由六小齡童飾演,他出生于“章氏猴戲”世家,從小隨父學藝,通過他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與成熟的表演,掌握了這孫悟空一角色的精髓,將孫悟空這一角色演得活靈活現(xiàn),可謂神形兼?zhèn)?。?jié)目播出之后,獲得中國億萬觀眾的一致好評。
而程力棟拍攝的浙版《西游記》的孫悟空這一角色,啟用了出身梨園世家的費振翔,由他演繹的孫悟空,開播后遭遇兩重評價,有部分觀眾認為他演得有妖氣無靈氣,而大多數(shù)觀眾認為他樹立的是有情有義、人性化的角色形象。
同樣是孫悟空這一角色,由于飾演的演員不同而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角色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演員對于角色的理解與把握。
藝術的變遷與人們社會審美觀的不斷變化有很大關系。在改革開放之前以及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思想大多比較保守,那時候的影視作品都迎合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觀,風格比較保守。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國際交流的頻繁,各種異質文化順勢而入,人們的思想出現(xiàn)空前活躍,審美觀也逐漸發(fā)生變化,使藝術也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傾向。有部分影視創(chuàng)作者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審美觀的變化,也為了達到一定的商業(yè)目的,拍出了一些與以前不同風格的作品。
比如在90年代,由劉鎮(zhèn)偉導演拍攝的《大話西游》是一部無厘頭搞笑片,影片利用《西游記》里面的人物形象進行故事的編撰,使整個電影風格變成了鬧騰的一部喜劇片,也誕生出了許多經(jīng)典的臺詞,比如其中一段“曾經(jīng)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再比如,在今年由程力棟拍攝浙版《西游記》也對原著進行了大膽的改編,該劇以極具顛覆性的劇情、雷人的臺詞引發(fā)了無數(shù)觀眾的質疑,更被網(wǎng)友戲稱為“虎年第一雷劇”,這部浙版的《西游記》以高收視率和強大的爭議性成為今年新春熒屏最受關注的電視劇。
《大話西游》是利用《西游記》里邊的一些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的電影作品,而浙版《西游記》是在保持故事的主線的同時,對原著的劇情與人物形象進行了大膽的改編。這兩部作品都對人們審美標準進行了較大的挑戰(zhàn),如果是在三四十年前,估計人們是不敢拍攝臺詞與劇情如此雷人的影視作品,如果沒有社會審美大環(huán)境的改變,也不會有如此廣大的受眾。
《西游記》由文學藝術演變成戲曲藝術,進而又演變成科技含量更高的影視藝術,影響這一變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只是列舉出了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種因素。
藝術經(jīng)過一定的變遷所產(chǎn)生出的藝術作品的水平有高有低,相對而言,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與教育意義有高也有低,希望廣大藝術創(chuàng)作者把握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尺度,在對傳統(tǒng)藝術繼承的同時,對新生的事物與觀點也要有一個較好的把握,創(chuàng)造出文化內(nèi)涵高、審美意義較強的藝術作品,進一步推動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
[1]袁平.論藝術變遷的動力[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