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夢,這群人已經(jīng)忘掉了自己融入了夢當中。我們的夢是青春的夢。那是一個正處于青春期的國家中一群處于青春期的人的故事,他們的激情火一般四處燃燒著,火焰中有強烈的愛和恨。如今大火熄滅了,灰燼中仍噼啪作響。誰說激情已經(jīng)逝去?!”[1]
姜文的這段導演自述,為我們理解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劃開了一個口子?!蛾柟鉅N爛的日子》是一部激情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個人化情緒化的電影。影片的旁白娓娓道來,這是中年馬小軍的聲音。經(jīng)過了歲月的沉淀與閱歷的消磨,這個聲音不再有青春的幻想和惆悵,但其中的懷念和傷感讓人難以忘懷。
“一個童年發(fā)展的記憶,也就是他精神發(fā)展的歷史。”[2]《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的就是馬小軍青春發(fā)展的個人史,準確地說,是男性成長的青春演繹。影片截取了馬小軍十六歲那年夏天的經(jīng)歷,正如在炎炎夏日肆虐瘋長的野草一樣,沉睡在馬小軍身體的男性意識開始蠢蠢欲動,一如那年夏天的陽光。
故事發(fā)生在70年代中期,中華民族正在遭受一場空前的政治浩劫,成人世界的動蕩不安并沒有影響孩子們的對快樂的追逐,反而是家長權(quán)威的缺席,成就了孩子們最大的自由?!?0年代中期,北京還沒有這么多的汽車和豪華飯店,街上也沒有這么多人。比我們大幾歲的都去了農(nóng)村和部隊,這座城市屬于我們?!盵3]豈止城市是屬于他們的,少年世界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他們膨脹的青春,這群比紅衛(wèi)兵更為激進的少年,開足火力對成人世界發(fā)起進攻,他們的武器是所向披靡的叛逆與不羈,成人的權(quán)威開始瓦解。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毛主席塑像的半身。毛主席在紅色的文革時期,是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神圣不可侵犯。馬小軍對米蘭發(fā)誓時說:“我向毛主席保證!”然而,無論毛主席的形象多么光輝偉大,對于少年的馬小軍們而言,也只是一個抽象而遙不可及的權(quán)威,對現(xiàn)實中的他們沒有絲毫的約束力。本應(yīng)在現(xiàn)實世界中充當權(quán)威的成人,此時此刻已無暇扮演家長的威嚴。成人世界在馬小軍們的眼里是如此地虛偽和狼狽。
馮小剛扮演的胡老師就是一個虛偽狼狽的教師形象。半透明的襯衫下是一具孱弱的身體,白化學框眼鏡下是一雙空洞不安的眼睛,這就是影片中所塑造的人民教師。這與影片中多次特寫的馬小軍形成鮮明對比。鏡頭中的馬小軍裸露上身,黝黑健康的皮膚上總有一層密密的汗珠,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地刺眼。與馬小軍相比,胡老師顯得不堪一擊。此外,胡老師在課堂上被學生放肆地捉弄,解手的全過程滑稽地出現(xiàn)在馬小軍的望遠鏡里。這些情節(jié),無疑是對教師權(quán)威的嘲弄和挑戰(zhàn)。
對父母權(quán)威的消解也是姜文樂此不疲的游戲之一。父母驚世駭俗的結(jié)合并沒有得到肯定,在馬小軍眼里,父母的錯誤結(jié)合導致了父親斷送了前途,母親丟了工作,而且脾氣越變越壞。父親常年有任務(wù)在身,在家庭中的缺席不可避免。母親在對馬小軍又打又罵的同時,還要自我標榜是個有教養(yǎng)有文化的人。就連弟弟的出生,也是馬小軍這個未成年人促成的,原本孕育生命的神圣,被馬小軍玩耍時出現(xiàn)的偶然性意外所取代。父母反而成為馬小軍憐憫和照顧的對象。
另外,影片中的其他一些成人形象也加速了成人權(quán)威的顛覆。為了看戲喬裝成朝鮮大使的中年男女;成人以學習批判的名義聚眾觀看有大量色情鏡頭的電影《羅馬大戰(zhàn)》;不分青紅皂白就胡亂抓人的公安……
70年代原本就是一個狂熱的年代,在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少年,同樣逃脫不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影片中極少出現(xiàn)日常化的平庸和瑣屑,打架、械斗、惡作劇、追逐女孩似乎成為少年們生活的全部。小小的學校和家,遠不能容納膨脹的青春,熾熱的靈魂游走在大街小巷,締造英雄的傳奇人生。
當馬小軍還是懵懂的幼兒時,就強烈地渴望成為英雄。“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蘇開戰(zhàn)。因為我堅信在新的一場世界大戰(zhàn)中,我軍的鐵拳定會把蘇美兩國的戰(zhàn)爭機器砸的粉碎。一名舉世矚目的戰(zhàn)爭英雄將由此誕生,那就是我?!盵4]
學習成績從來就不是少年們競爭的標準,穿軍裝才是榮耀,會追女孩子才是男子漢的標志,打架時膽大手黑才是英雄的象征。這大概也是那個年代的價值標準和生存法則。劉憶苦能夠樹立威信,是因為“人長得精神,打起架來手特黑。我們都很佩服他,因為他經(jīng)常帶些外院的女孩兒來玩?!盵5]
在東四六條的那次斗毆中,馬小軍充當了一次英雄,果敢地拍了一孩子一磚頭,導致對方住院一個月。當伙伴們對他說“你手真黑”時,話語中的贊揚和欽佩暴露無遺。在后來不了了之的大規(guī)模械斗中出現(xiàn)的小壞蛋,就是以其膽大手黑一時成為青少年景仰的大人物。不久,小壞蛋被幾個企圖取代他的孩子殺了,把這種畸形的英雄主義發(fā)揮到了極致。
甚至是利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幻想出來的榮耀和勝利,也讓馬小軍癡迷不已。當他第一次成功開鎖,發(fā)現(xiàn)了父親的軍刀和勛章時,把勛章別在衣服上,像一個凱旋的英雄般,頻頻向熱烈歡迎他的人民敬禮。向公安求饒回到家后,在人前哭訴的狼狽讓馬小軍的心理憤憤不平。于是他對著鏡子扇了幾個巴掌,扮演他心目中不羈的英雄。這些滑稽的情節(jié)不禁讓人想到了阿Q,又聯(lián)想到了堂吉訶德。
特殊年代的英雄主義,已經(jīng)淪為扭曲的流氓主義。成人世界在文革中的謬誤爭斗,延伸為暴力折射在少年的價值體系中,暴力成為個人英雄主義的唯一表現(xiàn)。
馬小軍和米蘭的愛情,是影片中最唯美最虛幻的部分。十六七歲,正是朦朧的花季雨季,在少年面前展開的世界既陌生又熟悉,未知的一切在向少年招手,蠱惑著一顆顆活蹦亂跳的靈魂。
馬小軍對異性朦朧的感覺,始于兒時窺視三個小女孩跳舞。步入少年以后,馬小軍的生活中也出現(xiàn)了三個女孩,她們都有著美麗的名字,米蘭、于北蓓、張曉梅。這三個名字都與花有關(guān),象征著馬小軍對愛情的美好想象。
這個愛情故事從一張女孩的半身照開始?;貞浿械墓适驴偸浅錆M了傳奇和陽光的味道。照片上的女孩穿著一件鮮紅的泳衣,扎著兩個可愛的小馬尾,明眸皓齒,最讓馬小軍入迷的,是她擁有一臉燦爛的笑容,一如那個夏天的陽光,一如那個夏天所發(fā)生的故事。
為了見到米蘭真人,“我終日游蕩在這幢樓的周圍,像只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焦躁不安地守候著畫中人的出現(xiàn)。她像一個幽靈來無蹤去無影。只有我的感覺和嗅覺里留下的一些痕跡和芳香能證實她的存在。我延長了守候的時間,甚至披星戴月,仍舊一無所獲?!盵6]
馬小軍和米蘭的關(guān)系從來都不是平衡的。在成熟老練的米蘭面前,高中生馬小軍總是由于稚嫩而顯得被動。他做出了種種努力,甚至把別人做的事情安在自己身上,試圖把自己塑造成為米蘭心目中的英雄??梢磺卸际峭絼诘?馬小軍的夸夸其談,從來就沒有得到米蘭的肯定和贊賞,甚至是那次從煙囪跳下來壯舉,也未曾打動米蘭的芳心。因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馬小軍對米蘭而言都只是一個渴望成人化的“小毛孩”。
在多少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從米蘭那里獲得了燦爛的甜蜜,又有多少愛情的陰霾藏于這個少年的心底。終于,一切都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如愿以償,馬小軍的愛情告白得到了米蘭的認可,還有那在暴風雨中熱烈的擁抱。
暴風雨過去了,又迎來一個響晴天。然而,這時燦爛的陽光不再美好,風平浪靜讓馬小軍的愛情戛然而止。在另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闖進米蘭家里,企圖強奸米蘭。與其說是強奸,還不如說是馬小軍無法面對破碎的“愛情”,嘗試通過毀滅來尋求心理上的平衡。
影片的最后,成年的馬小軍把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進行消解和顛覆。“記憶都是被我的情感改頭換面,并隨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頭腦混亂,真假難辨,我現(xiàn)在懷疑和米蘭的第一次相識就是偽造的,其實我根本就沒在馬路上遇見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螞蟻受劉憶苦委派,在院門口等米蘭,才是我們第一次認識,這也說明為什么我和大螞蟻玩什么瓦西里,而沒參加談話,因為我和米蘭根本不熟。我和米蘭從來就沒有熟過?!盵7]
這個故事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或許是真實的,或許是成年后的馬小軍受到記憶的干擾后添加篡改的,一切都無從得知。一切對事件真相的還原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馬小軍曾經(jīng)有過的那種感覺和沖動,以及在這感覺和沖動背后的成長隱喻。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個人化的電影,通過男性少年的成長演繹了青春的童話。與此同時,《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一部集體化的電影,凝聚了不止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的經(jīng)歷,也凝聚了我們所有人共同擁有過的青春韶華。
當成年馬小軍的聲音在我耳邊回響,我似乎感覺到了夏日的酷烈,聞到了陽光的味道和燒荒草的味道。當成年馬小軍們坐在豪華轎車時的畫面在我眼前掠過,我看到的是成熟后的蒼白與無力,少年的瘋狂和熱烈在我的每一根血管騷動。
“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我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fā)黑……”。[8]
注釋:
[1][3][4][5][6][7][8]《太陽少年》,蘇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弗洛伊德著,車文博主編,長春出版社,2004年
[1]《分析傳統(tǒng)下的電影研究》,黎萌,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2]《理解人性》,阿德勒,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