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跨文化傳播渠道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國電影也在國內(nèi)獲得了更廣泛的觀眾群。將外國優(yōu)秀的影片介紹進來,為廣大觀眾所接受,譯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翻譯則是重中之重??墒?影視翻譯卻長期以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早在2000年錢紹昌教授就曾撰文呼吁翻譯界要重視影視翻譯,他指出翻譯界對待影視翻譯的態(tài)度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1] 時至今日,現(xiàn)狀并未有較大改觀。
本文借用胡庚申教授近年提出的翻譯適應選擇論對譯制片《花木蘭》的配音翻譯進行簡要探討,以具體的實例揭示譯者在配音翻譯時所需進行的多維度上的適應選擇過程,指出今后譯制片配音翻譯應注意的問題。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胡庚申教授近年提出的一套新的翻譯理論,該理論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適應/選擇”學說為哲學依據(jù),將翻譯視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其基本理念為“翻譯即適應與選擇;譯者為中心;最佳翻譯是譯者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維度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累計結果;對于譯者,適者生存、發(fā)展;對于譯文,適者生存、生效。”[2]同時,該理論將翻譯方法簡略地概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盵2]
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產(chǎn)生恰當譯文的翻譯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釋力”[3],可應用于不同方式、不同類型的翻譯活動中,其中包括譯制片的配音翻譯。
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以西方視域對中國題材進行了重新闡釋與改寫,從某種意義上講,該片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產(chǎn)物,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又融入了大量美國文化元素,因此在給該片進行配音翻譯時,不僅涉及到將中國文化內(nèi)容譯回原文化語境,又涉及到將美國文化內(nèi)容譯入新的文化語境。
此外,譯制片的配音翻譯不同于一般的文學文本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除了要照顧到語言、文化、交際等因素外,還要兼顧一些技術層面的要求,如口型、停頓、畫面語序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為了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在對譯制片《花木蘭》進行配音翻譯時,譯者不僅要進行胡庚申教授所總結的“三維轉換”,也需考慮由譯制片自身特點所致的其它方面的適應。限于篇幅,筆者在此僅討論前者,即譯者如何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上進行適應選擇。
翻譯首先涉及的是雙語轉換, 配音翻譯也不例外。在將英文臺詞譯成中文時,譯者必須在兼顧口型、停頓、畫面語序等方面需要的同時選用地道得體的口語,準確傳達角色的言內(nèi)與言外之意。如電影《花木蘭》中,京官賜福(Chi Fu)在下達皇上詔令時說:
(原影片)By order of the Emperor, one man from every family must serve in the Imperial Army.
(譯制片)皇上下了詔書,每家出一名男丁,應召入伍,保家衛(wèi)國。
該例中,譯者將原語中的長句分解成若干短句,并選用漢語四字格(“保家衛(wèi)國”),不僅成功傳達了原語的威嚴語氣,而且用詞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目的語口語表達規(guī)范。
外國電影作為文化跨界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文化因素的處理在譯制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文化因素的處理不當,輕則可能導致觀眾的接受障礙,重則引起觀眾對不同文化的普遍誤解。迪士尼英文電影《花木蘭》借用了中國題材,將其譯制成中文,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一種“回歸”— 回歸原題材的原語文化語境。在新的生存語境下,譯者須盡力適應新的文化場,適應該場中觀眾對影片中人物及其它文化內(nèi)容的前理解,因此,有時譯者不得不進行改寫,如下例:
(原影片)Matchmaker: 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
Mulan: 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 respectfully
Um, reflect before you snack…
(譯制片) 媒婆:“三從四德”的“四德”你會背嗎? 快點背
木蘭: 婦德指的是卑順,婦言是……少說話,婦容要端莊,還有……婦工……
影片中角色之間的交際意圖主要是通過對白傳遞給觀眾的,因此配音翻譯還須在交際維度上再現(xiàn)原片的內(nèi)容。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如幽默的翻譯:
(原影片)— Order, people, order!
—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
—Oh, oh, sweet and pungent shrimp.
(譯制片)— 還吵,吵什么呀?
—我要炒個蔥花蛋!
—噢,炒個宮爆蝦仁!
該例中,英文臺詞利用“order”一詞多義而實現(xiàn)諧義雙關,創(chuàng)造了幽默的條件。配音翻譯時,譯者巧妙借用“吵”與“炒”同聲異義,實現(xiàn)諧音雙關,變通地再現(xiàn)了原影片中的幽默,從而在交際維度上成功地進行了適應選擇。
翻譯適應選擇論將翻譯方法簡化為“三維轉換”,即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上重新適應新的生存環(huán)境。這一理論對譯制片的配音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迪士尼英文電影《花木蘭》的配音翻譯即是一個典型的個案。在配音翻譯過程中,譯者也需要進行多維度適應選擇,才能創(chuàng)造出佳作。
[1]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61-65.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79-180,133.
[3]胡庚申,從譯文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應用例析[J].外語教學,2006(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