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的定義以電子科技與生物系統(tǒng)相關的生物學混合的創(chuàng)作,科技成為藝術表演的媒介。新媒體藝術敏感尖銳的感知介面,以裝置影像、聲音、光、網絡空間呈現人在科技文明的潮流中不斷流動的位置。它將書法、繪畫、音樂、動畫、文學等藝術融合。所謂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
連接性
超越時空限制、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的電信網絡中,在這個網絡中使用者隨時份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找尋遠方的信息檔案,滲透到各國文化中,產生新的社群?,F在的藝術家在虛空中、網絡中密切地合作聯(lián)系。
互動性
無論是顯示在屏幕上的多媒體、機械操控的系統(tǒng)、或環(huán)境式結構,使用者或關于經由作品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義。藝術家不再是創(chuàng)作人的內容、而是設計環(huán)境、空間、讓關系能夠參與其中。
(1)手機媒體,開創(chuàng)媒體新時代。楊春蘭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機已不再單單是通訊工具,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對于手機電視的發(fā)展趨勢,有學者卻認為,盡管新技術的狂熱崇拜者及追隨者們,堅信手機電視是新技術催生下的又一顆金蛋,但手機電視受到受眾心理、內容和媒介繁榮的制約,因此“手機電視是輔助媒介的主流想像”。認為“現在也許還沒有人認為手機報紙的用戶會趕上或超過報紙網絡版或印刷版的讀者數量。但是,手機報紙確實是用一種21世紀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聞又忙于行路的公眾提供了一種快樂閱讀的享受”。
(2)移動電視,強制收視的是與非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移動電視的發(fā)展迅速是人們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蓋廣、反映迅速、移動性強的特點,除了傳統(tǒng)媒體的宣傳和欣賞功能外,還具備城市應急信息發(fā)布的功能。
對于公交移動電視來說,“強迫收視”是其最大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公交移動電視的強制性傳播使得受眾身在公交車上,沒有選擇電視頻道的余地。這種受眾被動接收狀態(tài),無疑會降低公交移動電視的收視率,然而目前尚無良策改變這種狀態(tài)”。
(3)博客,顛覆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
從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國興起以來,學界對它的研究就沒有中斷過。2005年對博客的研究依然方興未艾,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樣化。2005年8月,上海還舉辦了中國首屆播客大賽對于“播客”的研究始終避免不了與“博客”的對比。有人認為,“如果說博客是新一代的報紙,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廣播。”
藝術和技術作為設計的兩個重要屬性都時刻在發(fā)生著變化,尤其是技術。當今的社會,人類對各種技術的開發(fā)已經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每一個新技術的產生可能都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產生改變和影響。作為創(chuàng)造和完美人類生活的設計師,必須對整個時代的變化有著特殊的敏感性。同時,很多新技術為設計師帶來了更多創(chuàng)造全新藝術形式的可能性。
以廣告為例,廣告圖形語言的演變與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又同科技的變革同根而生,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在媒介的發(fā)展過程中,文字的出現,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使得印刷廣告迅速成為那個時代廣告的主流。而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廣播、電視等電波媒體的出現和其他各種新媒體的涌現,廣告的繁榮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廣告中的視覺語言的運用也日益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網絡技術又帶來了一場新的傳媒革命,這場傳媒革命也給廣告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空間。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媒體,為圖形語言也提供新的視覺傳達方式。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自然經濟、工業(yè)經濟和知識經濟時期之后,現在又迎來了一個依靠全新技術的信息經濟時期。數字化時代促進了媒體傳播方式的變革,產生了包括數字化印刷出版媒體、數字聲音媒體、數字影像媒體、網絡數字媒體等在內的多種傳播媒介形式,這種變革對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也帶來極大的促進,使之成為了科學與藝術、媒體與設計、各媒體形式學科間的交叉與綜合的創(chuàng)新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專業(yè)的劃分。數碼媒體設計是隨著20世紀末數字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而引發(fā)的一個嶄新的交叉課題,它同時兼?zhèn)涔た坪臀目苾煞N學科性質,跨越了“藝術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國家一級學科。從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對“數碼媒體設計”的諸多稱謂及學科內容的設定來看,主要涉及到視覺藝術、藝術設計、信息傳播、人機界面、多媒體、網絡、動畫、游戲、虛擬現實等方面,它基本涵蓋了21世紀數字化設計的科學范疇。
在我國,新媒體藝術經歷了從模仿到原創(chuàng)、從局部到整體、從單媒到多媒以及從技術的跟蹤到觀念的升華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舉辦了名為《現實與影像》的國內第一個錄像藝術展,1997 年北京出現了純粹的個人錄像藝術展。至此,錄像藝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熱點。
90年代末,隨著IT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個人電腦編輯設備的普及,不但錄像藝術進一步得到繁榮,更多的藝術家開始著手探索互動多媒體和網絡作品。在各種大型藝術展覽上,越來越多地出現新媒體藝術的身影。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 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連結并融入其中, 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后出現全新的影像, 關系, 思維與經驗。
對于中國藝術家來說,新媒體藝術也是將本土化與全球化進行融合的渠道。21世紀,影像與媒體必然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語言和理解方式。沒有媒體藝術家的存在,中國的藝術就無法真正進入世界,無法為世界藝術帶來新鮮血液。
雖然新媒體概念提出的時間并不是很長,我們要建設自己的新媒體設計專業(yè)。它已成為國際熱門專業(yè)。各設計藝術學院都有數字媒體和新媒體專業(yè),新技術還將迅猛的發(fā)展下去,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和參與,也會越來越深入,藝術與科學共同作用于我們的生活,或者說藝術與科學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這可能是一種無法回避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把藝術與科學等同起來,認為新技術將使藝術變成科學,或者科學成為藝術。技術追求統(tǒng)一性、標準化、定型化,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工業(yè)化的大批量生產;我們可以把一種新技術作為創(chuàng)造藝術的手段,我們卻不能把一種新藝術當成技術發(fā)明的方法。我們應該歡迎新媒體藝術的到來。
[1]鐘以謙.《媒體與廣告》,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
[2]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