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遇哲
日前,有媒體曝光四川簡陽原市長因違法批地被免一周后異地再任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0月31日,資陽市委宣傳部發(fā)布通報,資陽市委在10月份先后對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的現(xiàn)市財政局局長段成武同志給予了黨內警告處分,并免去其資陽市財政局黨組書記職務,提名免去其資陽市財政局局長職務。(10月31日《四川在線》)
問題官員的“周而復出”,終于以戲劇化的結局收場。從就地免職一周后火線復出,到媒體曝光數(shù)日后閃電下課,段成武經歷了人生仕途上的“過山車”。當然,他不過是這出官場“活鬧劇”中的一個道具。那幕后翻云覆雨的公權力,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央視《新聞1+1》節(jié)目依據(jù)“媒體監(jiān)督推動公共事件迅速解決”現(xiàn)象提出“媒治”概念,簡陽的“問責游戲”不過是為其增添了又一個生動例子。然而,通過媒治倒逼公權正義,并不值得我們歡呼。
“媒治”的勝利,很可能帶來雙重負面效應。其一,造就公權部門的惰性。時下,“媒體報道,迅速處理;媒體沒報,置之不理”儼然成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辦事邏輯。畢竟,媒體聚光燈總有照射不到的死角。這樣的被動式作為,不利于職能部門的規(guī)范管理和法治社會建設,還會衍生出監(jiān)督者和被監(jiān)督者“貓捉老鼠”的游戲。其二,掩蓋深層次問題?!懊街巍蓖窒抻趥€案的處理,并不能直接觸及問題根源。如何完善問責體制,顯然不是“媒治”所能擔當?shù)?。從“人治”到“媒治”固然是一種進步,但如果我們因媒體的一次又一次勝利而沾沾自喜時,可能就會喪失向成熟法治前進的動力。就這一點而言,簡陽的“假問責”事件還遠不能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