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柱,袁偉男
(1.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2.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S-E-T懸吊訓練對田徑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
喬 柱1,袁偉男2
(1.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2.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探討 S-E-T懸吊訓練對田徑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通過實驗法,以 30名田徑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 12周的懸吊訓練,測定比較訓練前后平衡能力的變化情況,探討 S-E-T懸吊訓練對田徑運動員平衡能力的影響。經 12周訓練后,實驗組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和靜態(tài)平衡能力顯著提高,表明 S-E-T懸吊訓練可作為運動員改善平衡能力的有效鍛煉方法之一在訓練領域中進一步推廣實施。
S-E-T懸吊訓練;平衡能力;田徑運動員
懸吊運動訓練 (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基于現代康復理論最新成果的訓練技術。它最初用于骨科術后和骨骼、肌肉系統(tǒng)慢性疾病的康復,這項技術已覆蓋挪威90%的康復機構,且北歐及日本、韓國目前都已開展,2000年以來已擴展到傷后康復訓練和運動員體能訓練[1]。
懸吊運動訓練突出運動感覺綜合訓練,強調在不平穩(wěn)狀態(tài)下進行閉鏈運動以達到對感覺運動器官的最佳誘發(fā)效果。S-E-T可加強中央軀干、骨盆和髖部深層肌肉力量,這種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下進行的力量訓練能夠激發(fā)軀干肌肉和身體各大肌群之間的神經肌肉協(xié)調收縮能力,達到康復和訓練的目的。懸吊訓練通過強化軀干肌肉及非主導側肢體的運動能力,加強神經和肌群之間的反饋、統(tǒng)合功能來提高身體在運動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穩(wěn)定狀態(tài)。一般在懸吊器械上進行訓練,也常用到海綿橡膠墊、平衡板以及充氣的橡膠墊枕等以增加支撐點的不穩(wěn)定性來激發(fā)神經肌肉的協(xié)調功能。
已有研究認為,懸吊運動訓練這種方式能夠減小髕一股關節(jié)間壓力,防止前后交叉韌帶過度牽拉,并有一定的加強肱二頭肌、三角肌、肩帶肌群、股四頭肌、腓腸肌肌力的作用。懸吊運動訓練對吸氧量、心率及血乳酸等方面的影響較之同等運動負荷的正常行走明顯增加,肌電活動的峰電位也有明顯加大[2]。目前,國內對于這一訓練運動方式,僅局限于研究對肌力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而對懸吊運動訓練平衡功能的影響的探討尚未見報道。鑒于此,通過探討懸吊運動訓練對田徑運動員肌力的影響,旨在為開展這一運動訓練方法以及探討田徑運動員肌肉力量訓練方法和途徑提供實驗依據。
1.1 研究對象
河南省運動技術學校 30名男子田徑運動員,實驗組為“懸吊訓練組”,進行懸吊運動訓練 (表 1)。
表1 受試者的基本情況(±s)
人數 年齡/歲(M±SD) 身高/cm(M±SD) 體重/kg(M±SD) 運動等級30 18.4±2.3 174.3±4.9 74.2±5.8 國家一級,國際二級
1.2 實驗設計
進行懸吊運動訓練相關理論的學習,并訪問懸吊運動訓練的相關專家,同時與教練、運動員進行交流,對運動員的基本技術、體能等情況有所了解,結合運動員體能測試結果分析,初步制定體能訓練計劃。懸吊的設備是研究者結合相關器材設計出來的。使用器材有懸吊架、海綿墊、橡膠球等。
訓練方法:30名田徑運動員進行為期 12周以軀干、腰、上肢力量、下肢力量為主的吊索訓練,每周訓練 3次。每次訓練針對不同部位分為四組,在每組練習中,運動員在可調節(jié)的吊索上完成不同的、高度不穩(wěn)定的閉鏈練習,通過增加臂部支撐力和不穩(wěn)定性逐步增加練習難度。參照相關文獻,主要練習方法有:懸吊單雙側支撐、懸吊俯臥撐、地面雙手俯臥撐橋、地面單手撐橋、海綿墊雙手撐橋、海綿墊單手撐橋、單雙腳站海綿墊、海綿墊閉眼、海綿墊傳球、懸吊與海綿墊結合訓練等。
1.3 指標檢測
1.3.1 平衡能力指標測試
人體平衡可以分為兩類[3-4]:一類是靜態(tài)平衡,即人體或人體某一部位處于某種特定姿勢,例如坐或站等姿勢時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的能力。另一類是動態(tài)平衡,包括兩個方面:自動態(tài)平衡,即人體在進行各種自主運動,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種姿勢間的轉換運動時能重新獲得穩(wěn)定狀態(tài)的能力;他動態(tài)平衡,即人體對外界干擾,例如推、拉等產生反應、恢復穩(wěn)定狀態(tài)的能力。
1.3.1.1 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測試 采用英國 SMSHeal Lhc are公司生產的平衡儀 (BPM),計算機及配套軟件。采用了該實驗設備有關評價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 2項指標。實驗在課余時間進行兩次,實驗前和實驗后分別測量一次,要求受試者測試前進行 10m in的熱身,每個測試者要求脫鞋直立于傳感器平臺的中央,足的位置與平臺上基準點相一致,取自然直立姿態(tài),全身放松,雙上肢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雙眼平視前方,使受試者視覺穩(wěn)定,視野內避免有移動目標。檢查睜眼和閉眼 30s的狀態(tài)下的各指標。測定主要指標:壓力中心(central of pressure,COP):指擺動中心與足底中心 (平臺上的標準點)在 X軸、Y軸上的距離。包絡面積 (area of swinging pathway,AREA):測定重心擺動軌跡所包括的面積。線形圖總長度 (total length of swinging pathway,TL):表示重心擺動軌跡的總長度。最大擺幅(maximal length of swinging pathway,ML):表示兩最遠的壓力中心相距的最大距離[5-6]。
1.3.1.2 動態(tài)平衡能力的測試 受試者沿寬 14cm、高
14cm、長 5m的平衡木行走,以秒表記錄完成時間。
1.4 數據處理
采用 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對實驗前后受試者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平衡能力指標進行獨立樣本的均數比較。數據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
2.1 實驗前后兩組間兩種姿勢靜態(tài)平衡 COP的比較
表2顯示,吊索訓練后,在睜眼狀態(tài)下,COP指標中的 Y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閉眼狀態(tài)下,COP指標中的 Y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1);X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說明吊索訓練對身體靜態(tài)平衡相關指標有一定影響。
2.2 實驗前后兩組間兩種姿勢包絡面積 (AREA值)的比較
表3顯示,實驗組吊索訓練前后對比顯示,實驗組在吊索訓練后,睜眼狀態(tài)下靜態(tài)平衡AREA值明顯低于實驗前(P<0.05);閉眼狀態(tài)下靜態(tài)平衡 AREA值極其顯著低于實驗前 (P<0.01)。說明吊索訓練使得受試者在睜眼和閉眼狀態(tài)下,運動軌跡所覆蓋的橢圓面積區(qū)域即包絡面積顯著變小。
表2 實驗前后不同姿勢靜態(tài)平衡 COP的比較(mm)
表3 實驗前后不同姿勢靜態(tài)包絡面積的比較(mm 2)
2.3 實驗前后兩組間靜態(tài)平衡線形圖總長度(TL)和最大擺幅 (ML)比較
表4顯示,實驗組吊索訓練前后對比顯示,實驗組在吊索訓練后,閉眼狀態(tài)下 TL和 ML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睜眼狀態(tài)下的 TL和ML訓練前后無明顯變化。說明吊索訓練使得受試者在閉眼狀態(tài)下,顯示重心擺動軌跡的總長度和最大擺動幅度有著明顯減少。
表4 實驗前后不同姿勢 TL和ML的比較(mm)
2.4 實驗前后兩組間動態(tài)平衡指標的比較
表5顯示,實驗組在吊索訓練后,完成平衡木的時間明顯短于實驗前 (P<0.05)。
表5 實驗前后平衡木完成時間(s)
維持人體平衡的機制十分復雜,迄今為止尚未徹底闡明。一般認為,平衡的維持是一個綜合的神經肌肉活動過程,感覺系統(tǒng)、前庭系統(tǒng)、視覺調節(jié)系統(tǒng)、大腦平衡反射調節(jié)功能、小腦共濟協(xié)調系統(tǒng)以及肢體的肌力和肌張力平衡等在人體平衡功能的維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視覺系統(tǒng)提供周圍環(huán)境及身體運動和方向的信息[7];本體感覺提供身體各部位的空間定位及肌緊張狀態(tài)的信息,經深感覺傳導通路向上遞;前庭系統(tǒng)提供加速度運動、瞬時直線加速運動及與直線重力加速有關的頭部位置改變的信息,經第 4對顱神經進入腦干。目前對平衡覺的輸入、輸出通路較清楚,對平衡覺皮層中樞定位尚不肯定,各級中樞相互聯系及影響更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外,視覺及本體感覺在前庭功能障礙時所具有的代償作用以及兩側前庭相互間具有代償作用更使問題復雜化[8]。
開鏈運動是指肢體遠端不固定且不承受身體重量所進行的運動 (遠端肢體在固定的近端肢體基礎上移動),而閉鏈運動則為肢體遠端固定并承受身體重量所進行的運動 (近端肢體在固定的遠端肢體基礎上移動)[9]。SET既使用開鏈運動,也使用閉鏈運動。前者使得原動肌和協(xié)同肌興奮,但拮抗肌不同時收縮;而后者則使原動肌、協(xié)同肌和拮抗肌同時興奮并在吊索訓練的過程中隨著姿勢的訓練不斷保持穩(wěn)定姿勢,所以非常適于進行平衡能力的訓練[10]。
電腦型人體平衡檢測儀給出了人體搖動的幅度、搖動的頻率、搖動的方向等一系列有關人體平衡的定量指標,提供了定量描繪人體靜態(tài)平衡功能的有力手段,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實驗根據需要選擇描述動搖程度的指標壓力中心 (COP)、包絡面積 (A rea)、線形圖總長度 (TL)、最大擺幅(ML)。
采用吊索訓練對田徑運動員進行了干預,結果顯示:吊索訓練后,在睜眼狀態(tài)下,COP指標中的 Y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閉眼狀態(tài)下,COP指標中的 Y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1);X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睜眼狀態(tài)下靜態(tài)平衡AREA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閉眼狀態(tài)下靜態(tài)平衡 AREA值極其顯著低于實驗前 (P<0.01)。閉眼狀態(tài)下 TL和ML值明顯低于實驗前 (P<0.05)。說明為期 12周的 S-E-T的懸吊訓練可明顯改善田徑運動員的靜態(tài)平衡功能,但睜眼狀態(tài)下,實驗前后 TL和ML無明顯變化,推測可能是視覺系統(tǒng)和本體感覺對平衡功能的補償作用,平衡木行走測試,在維持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中,需要調動視覺、前庭覺及軀體感覺等各種感覺協(xié)調活動,能全面反映田徑運動員動態(tài)抗干擾維持平衡的功能。本研究中,實驗組實驗前通過平衡木時間平均時間為 12.25s,實驗后為 9.24s,兩組比較 P<0.05。表明 S-E-T懸吊訓練能夠非常有效地改善田徑運動員的動態(tài)平衡能力。推測 S-E-T懸吊訓練是一種人工模擬生理性刺激,因具有提高肌力、改善柔韌性、關節(jié)穩(wěn)定性、增強本體感受功能、改善運動能力和促進疲勞恢復等作用而廣泛應用于運動醫(yī)學領域[11]。其作用機制可分為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兩類。直接作用為 S-E-T懸吊訓練引起的運動傳遞到器官、組織、細胞等結構而產生。間接作用為懸吊后通過神經、體液的反射、調節(jié)等[12]。
12周的 S-E-T懸吊訓練方案可以明顯改善受試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平衡功能,證明 S-E-T懸吊訓練是一種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的平衡訓練方法。但儀器所限,本研究未能對動態(tài)平衡指標進行充分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加強,同時應對不同的懸吊方式、時間、強度對平衡功能的影響進行探索,以尋找具有最佳效果的懸吊訓練方案。
[1]Kibler,W.B,Press,J,Sciascia,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icine,2006,36(3):189-198.
[2]Akuthota,V,Nadler,S.F.Core Strengthening[J].Arch.Phys.Med Rehab,2004,85(3):86-92.
[3]Lexandta SP,B rain RD,Philip JR.W hat is balance?[J].Clin Rehabil.2000,14(5):402-406.
[4]燕鐵斌,竇祖林.實用癱瘓康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34-137.
[5]Cam icioli R,Panzer VP,Kaye J.Balance in the healthy elderly:posturography and clinical assessment[J].Arch Neurol,1997,54(8):976-981.
[6]Daly JJ,Ruff RL,Haycook K,et al.Feasibility of gait training for acute stroke patientsusing FNS with implanted electrodes[J].J Neurol Sci,2000,179(S 1-2):103-107.
[7]張?zhí)I.人體平衡功能評定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 (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2,22(1):14-18.
[8]陳海霞,寧 寧.人體平衡功能評定研究的最新進展[J].現代護理,2006,23(12):2173-2175.
[9]Richardson,C,Jull,G,Hodges,P,Hildes,J.Therapeutic exercise for spinalseg mental stabilization in low back pain:scientific basis and clinical approach[M].Edinburgh(NY):Churchill Livingstone,1999.
[10]Heitkamp HC,Fleck M,Horstmann T,Mayer F,Weller J,Dickhuth HH.Balance training in male and female jodukas[J].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2002(10):64.
[11]St ray Pedersen J I,Magnussen R,Kuffel E,et al.吊索訓練對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平衡能力、踢球速度和軀干 (肌肉力量)穩(wěn)定性的改善[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858.
[12]B rad l I,Morl F,Scholle H C,et al.Back muscle activation patern and spectrum in defined load situations[J].Pat Hophysiology,2005,12:275-280.
Effect of S-E-T Suspension Training Method on Ba lance Ability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QIAO Zhu1,YUAN W einan2
(1.Institute of P.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hzou 450044,He’nan,China;2.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China)
The aim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S-E-T suspension method on balance ability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The author took 30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as research objects to do 12 w eeks S-E-T suspension trtaining by using experiment method and com pared the changes of balance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The result shows that after 12 weeks trainings,dynamic equilibrium balance ability and static balance ability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 movement group are remark ablely enhanced.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E-T suspension trtaining which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athletes to improve their balance is worth implementing and further spreading.
S-E-T suspension trtaining;balance ability;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G804.61
A
1004-0560(2010)05-0085-03
2010-07-15;
2010-08-06
喬 柱 (1970-),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責任編輯:喬艷春
?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