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君宜
抓好“五個必須”構建檔案安全保障體系
冉君宜
檔案安全工作是檔案建設工作的生命線,是檔案管理部門的基本任務和第一要務。國家檔案局在2002年發(fā)布的《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加強檔案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具體要求。“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樹地震和前不久的“8·7”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更是為檔案全方位安全建設敲響了警鐘。大災之后,檔案搶救工作的艱辛和修復工作的困擾,尤其是部分珍貴檔案資源無法恢復的無助與遺憾,都時刻警醒著我們:檔案安全,至關重要!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們要研究建立檔案安全保障體系,使得檔案實體安全和信息安全得到同步保護,就應當抓好“五個必須”:
各級檔案管理機構、檔案管理部門應當首先加強對檔案安全保護工作的領導和重視,建立健全檔案安全保護工作領導責任制,將檔案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日常工作議事日程,通過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按照科學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要求,抓好檔案的制度建設與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使之與其他各項工作同步發(fā)展。其次,應當按照《檔案法》、《檔案法實施辦法》和《檔案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并借鑒國家檔案局發(fā)布的《檔案館防治災害工作指南》,以自身實際為出發(fā)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檔案保護、電子文件保存、檔案保密等方面的檔案安全業(yè)務制度,建立完善的檔案安全制度管理體系。同時,加強內部管理,通過層層落實檔案安全責任制,分級簽訂檔案安全保密承諾書等措施,健全檔案安全保護防控網絡體系。明確對違反檔案安全制度的具體處罰措施,在檔案安全問題上實行“一票否決制”,促進檔案安全管理制度真正起到作用、發(fā)揮實效,奠定檔案事業(yè)安全、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1.加強各類檔案館和檔案庫房建設。嚴格遵循《檔案館建設標準》和《檔案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確定館舍的建設規(guī)模和水平,做到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經濟實用,充分滿足檔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需要。在建設過程中,要全面考慮防震、防火、防水、防山體滑坡、防污染等因素,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較好、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設施比較完備、地勢較高、排水通暢、空氣流通和環(huán)境安靜的地段,遠離易燃、易爆場所,并盡量采用防火、防水的高品質建筑材料。在設計上盡量減少強光、塵土、高溫高濕、有害氣體等對檔案的危害,建好保障檔案安全的外圍屏障。
2.加強館內檔案安全設施建設。
所有檔案庫房都應當逐步安裝自動報警、自動滅火設施和溫濕度調控設施。存放音像檔案、電子檔案等特殊載體檔案的庫房,應當按規(guī)定安裝防磁設施。涉密計算機房等還應建設信息屏蔽設施。涉密檔案的掃描、存儲、復印、傳真、縮微等設備,要經過安全檢測,防止檔案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被竊取。
1.加強檔案原件安全管理,加速開展紙質檔案數(shù)字化管理工作。檔案數(shù)字化管理不僅方便了檔案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還可以對檔案原件起到保護作用。數(shù)字化管理工作應以全宗為單位普遍進行,而不宜在一個全宗內只挑選部分進行,否則起不到替代原件利用的作用。對于利用率高的檔案資料要優(yōu)先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有條件的檔案管理部門在縮微、復印、數(shù)字化掃描后,應將檔案原件封裝保存,除核對原件、抽查蟲霉等特殊情況外,不再開封,以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壽命。對配有復制件的檔案,無論是館內利用還是館外利用,可以一律以復制件代替原件利用。封存原件時,最好用無酸、阻燃的紙箱,或用檔案多節(jié)柜,加以密封保存。密封保存,對檔案而言可以起到防盜、防塵、防潮、防光、防鼠的作用,遇到緊急情況時又便于轉移;即使遇到地震等自然災害,密封箱柜也能起到保護檔案原件的作用。
2.加強電子檔案安全管理,積極推行檔案“異質備份”工作。積極推進區(qū)域性電子文件中心建設,對歸檔范圍內的各類電子文件進行集中保存、集中備份。積極推行“異質備份”制度,即除了要將本單位所有電子文件在異地備份一套外,劃入永久保存的電子文檔,還要轉換成紙質或縮微膠卷形式,以確保電子文件的安全保存。同時,要加強各類行政機關、檔案管理機關內部系統(tǒng)、內部使用的涉密計算機及涉密載體的安全保密措施,嚴防文件在內部傳輸過程中被竊取。對于電子文件的存儲介質也應當定期進行檢驗和認證,以確保存儲介質長期可用。
3.正確處理公共檔案開放利用與檔案信息安全管理矛盾,充分發(fā)揮檔案資料的社會價值功能。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以及公民知情權意識的不斷增強,政府信息公開已經逐步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檔案館是政府文件的歸口管理單位和主要聚集地,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賦予其一種新的身份,即政府現(xiàn)行文件的法定公開場所。新身份的確立既為檔案工作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戰(zhàn)。檔案保存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在做好信息開放、最大限度利用檔案資源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各級檔案管理部門應當嚴格執(zhí)行保密管理規(guī)定,對涉及政治、經濟、國防、外事、科研等內容的檔案開放工作嚴格審批流程,建立必要的檔案開放聯(lián)審制度,會同各類專業(yè)技術信息管理部門,對敏感資料的信息安全進行等級鑒定,在充分發(fā)揮檔案潛在價值的同時,保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還要加大檔案執(zhí)法監(jiān)督力度,建立完善的、立體的檔案行政執(zhí)法監(jiān)察體系,避免失密、泄密的現(xiàn)象發(fā)生。
面對自然災害和各類突發(fā)社會事件對檔案安全的威脅,我們必須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提高災害應對能力,抓好重要檔案異地備份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存放重要檔案的副本或縮微品、光盤等復制品。
檔案安全備份的目的既是要防止火災、蟲災、盜竊、溫濕度損害等較小范圍破壞對檔案的損害,還要防止地震、洪水、戰(zhàn)爭、群體性事件等較大范圍破壞對檔案的損害。因此,最好將檔案進行遠距離、跨區(qū)域的異地存放。2008年以來,按照國家檔案局的要求,全國副省級市以上國家檔案館異地備份結對工作已全面完成,47家檔案館互相結對,互為對方提供檔案異地備份庫。
同時,各省級檔案管理部門也還應當抓緊制定本行政區(qū)內地市級檔案館異地備份的具體方案,并督促推進實施。備份館雙方應就權利與義務、備份復制件交接、保管條件、安全管理等事宜充分溝通協(xié)商,簽訂協(xié)議;制定完善的備份策略,對備份范圍、備份技術、備份介質、備份方式等做出明確規(guī)定;抓緊進行檔案備份復制件制作,無論采取何種備份介質和備份方式,都要在備份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安全管理,確保檔案原件及復制件安全。要認真做好檔案備份交接工作,確保檔案實體及檔案信息的安全。
先進的安全防范技術可以彌補檔案館庫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彌補人們在安全保密方面的懈怠疏失,可以為檔案安全加一道“技術保險”。在檔案管理過程中,我們可以積極探索采用各種先進的安全防范技術手段,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臉部識別、紅外報警、磁條防盜、條碼管理、水印防偽、電子文件封裝、信息防火墻等,以確保檔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同時,積極開展電子文件的安全保護技術研究工作。努力在電子文件保真技術、保密技術、長期可讀技術這三個重點領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國內外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排水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