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富
抗洪突擊:一名軍事廣播記者的難忘記憶
陳壽富
【編者按】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肅舟曲遭受山洪泥石流災害。危難時刻,又是人民子弟兵第一時間趕到災區(qū)救援。從汶川、玉樹到舟曲,哪里最危險、哪里群眾最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當本刊編輯再次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孫健主任約稿時,他爽快地答應,并告訴我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正是這些軍隊記者將災區(qū)的情況及時報道出來,才促使救援工作運轉有序、協(xié)調開展。編輯在看這些一線記者發(fā)來的稿件時,感受到了舟曲人的堅強不屈,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頑強,他們是最可愛的人!舟曲不屈,舟曲挺?。暮﹄m然可怕,但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就一定能戰(zhàn)勝災害,建設新舟曲。從本欄目兩位記者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團結一致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激勵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0年8月8日凌晨,無情的特大泥石流傾瀉而下,瞬間沖跨了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城。5公里長、500米寬的區(qū)域被夷為平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成百上千名群眾倒在廢墟和血泊之中。
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發(fā)生僅僅5天的時間里,近乎同樣的災情又襲擊了臨近舟曲約100多公里的隴南成縣黃渚鎮(zhèn)。這里盛產核桃、櫻桃、酒柿子和奇石,特大暴洪肆虐掠過,原本美麗的山間小鎮(zhèn)瞬間變?yōu)閿啾跉堅?/p>
災情就是命令。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軍事記者,盡管剛剛完成西南抗旱、玉樹抗震、江西抗洪等宣傳報道不久,甘肅舟曲泥石流、隴南特大暴洪災害發(fā)生后,我和我的團隊,又放下手中其他工作,晝夜兼程,趕赴一線,投入新的戰(zhàn)斗。
這次抗洪救援報道,歷時20天,付出的是辛苦,收獲的是感動和感悟。
圖為本文作者在黃渚鎮(zhèn)現場采訪甘肅省副省長石軍
圖為本文作者在支黃線采訪二炮工程部隊部隊長王新民
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第二炮兵官兵的心。二炮駐甘肅和陜西部隊1000多名官兵、200多臺機械裝備隨時整裝待發(fā)。10日凌晨,應甘肅省政府請求,二炮駐甘肅某部派出38輛運輸車輛,趕赴省政府裝載運送舟曲急需救災物資。
軍事記者的崗位應在第一現場。聞聽二炮官兵出動,我主動請纓參戰(zhàn)。當天16:30,我和新華社二炮支社、解放軍報二炮記者站、中央電視臺二炮記者站及火箭兵報社6名同志,正式接到政治部首長和宣傳部領導的指示:“同意出發(fā),人員精干,注意安全”,并明確由我?guī)ш牎?/p>
作為廣播電臺一名兼職軍事記者,我立即和軍事中心的領導、編輯取得聯(lián)系,得知劉志主任,還有孫利、陶宏祥、王亮等領導和編輯記者,因當天飛機滿員已經乘火車往一線趕。接到命令后不到半個小時,我便準備好采訪設備和行李,又去買了小強光手電和哨子分發(fā)給大家,以便應急救生使用。8月10日深夜,我們如愿登上了北京飛往蘭州的CZ6994航班,而此時我的心早已飛到甘肅災區(qū)。
夜色,漆黑如墨。航班比預定時間晚了半個小時,于凌晨1:40降落在蘭州機場。下機后,我們馬不停蹄地往舟曲方向追趕二炮運輸車隊。經過14個小時的顛簸,我們一行終于來到了令人關注、讓人揪心的舟曲縣城。
城里根本沒有路。為了盡快展開采訪報道,我們一行下車,背起采訪包,徒步進城。一路上滿目瘡痍。遇難人員遺體散發(fā)著難聞的氣味,迎面遇到一群群背著方便面、礦泉水的受災群眾。他們在接受隨機采訪時,都顯得十分堅強,令我們肅然起敬。下午17:26,我們一行相繼到達目的地——位于城東約3公里處的縣交通管理局大院救災物資接受點,展開了對運輸車隊的采訪。
整個采訪就像打仗一樣,在風雨來臨前高效地進行著。晚上21:50,我進行了《中國之聲》重點關注欄目的連線,把二炮部隊完成救災物資運送任務的情況進行了報道;隨后制作次日的《全國新聞聯(lián)播》和《新聞和報紙摘要》錄音報道——《第二炮兵大型車隊向舟曲運送救災物資》。
作為新聞處長,我不但要完成電臺的節(jié)目制作,還要給解放軍報等媒體發(fā)稿。忙碌了一個整天,我們一行收獲頗豐:在中央各大媒體報道稿件超過33篇,也算是首戰(zhàn)告捷。
緊張繁忙的一天中,同志們僅吃了兩頓方便面。司機王峰把方便面拿到老鄉(xiāng)家簡單煮了一下,大家都吃得很香,甚至把面湯也喝完了。
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fā)生僅僅5天時間,舉國傷痛的目光又一次被牢牢地拴在了隴南成縣。
8月12日晚上19:05,我剛剛聽完電臺的《全國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便得到隴南成縣特大暴洪災害災情和二炮部隊救援通報:上午8點左右,隴南成縣黃渚鎮(zhèn)因連日強降雨造成泥石流,20多人遇難,近萬人被困。二炮駐甘肅部隊300多名官兵已聞令出發(fā),馳援黃渚。
雨一直在下著。盡管大家對是否轉場、何時轉場有許多不同意見,但作為中國戰(zhàn)略導彈部隊的新聞官,強烈的責任使命意識和軍事記者的職業(yè)敏感告訴我,無論有多大的危險和困難,必須馬上行動,以最快時間到達新的戰(zhàn)場,把災區(qū)聲音及時傳給世界。經過簡單的緊急動員,晚上21點,我們一行辭別老鄉(xiāng),踏上了轉戰(zhàn)成縣黃渚的征程。
走313國道,經臘子口、迭部縣、岷縣,再繞行316國道到徽縣江洛鎮(zhèn)。一路大雨如注,險象環(huán)生,依維柯的雨刮器不時發(fā)出沉重的響聲。
在路上,我及時向電臺《中國之聲》指揮中心報了選題,連線報道了已掌握的災情和部隊救災的動態(tài)。經過17個小時的艱難轉進,我們一行到達了距黃渚鎮(zhèn)最近的徽縣江洛鎮(zhèn),由于到黃渚的道路全部中斷,于是大家只能徒步行進。沿途到處是斷路殘橋,手機沒有一點信號,群眾面色慌張。
山垮了,橋斷了,路毀了……隴南黃渚,交通重鎮(zhèn),此時已成生命孤島,上萬災民深陷絕境。我們一行到達黃渚鎮(zhèn)中心街道后,見到了二炮官兵正在進行淤泥清理和人員搜救。來不及休息,大家隨即展開采訪。幸運的是,我們第一時間采訪了在一線指揮的二炮某基地張光忠副參謀長,以及第一時間到達重災區(qū)了解災情、指揮抗災的甘肅省石軍副省長、隴南市許文海市長,并與成縣縣委書記岳金林、隴南市委宣傳部張立新副部長取得了聯(lián)系并見面。
手機沒有信號,不能把新聞及時報道出去,是個“攔路虎”。為了尋找信號,我一口氣跑了20多公里,還是沒找到較穩(wěn)定的信號源。其間出現2次微弱信號,分別顯示的是《中國之聲》導播室和二炮宣傳部領導的電話號碼,但一接,信號就沒了。沒有信號就繼續(xù)往外跑,路上又陸續(xù)見到許多前來增援的車輛裝備,大都是二炮部隊的增援車隊。
后來借用隴南抗洪搶險指揮部的村村通無線話機,才分別給二炮宣傳部領導和《中國之聲》的王宴青副總編輯作了情況匯報。同時,約好電臺于當晚20:35和22:05進行連線報道,在第一時間向世界傳遞出災區(qū)的聲音。
抗洪救援中,新聞報道的作用是什么?鼓舞士氣,激勵斗氣,展示形象。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就是要以飽滿的激情、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務實的作風,為救援工作加油鼓勁,吶喊助威!
洪水掠過,黃渚小鎮(zhèn)原本的美麗已不復存在。被洪水撕碎的房屋,深陷于泥潭之中,驚恐地喘息著,呻吟著。
全力挽救災區(qū)同胞的生命,用赤誠撫平災區(qū)同胞的傷痛,是二炮官兵的一致信念。13日14:38,徒步行軍5個多小時,剛剛到達黃渚鎮(zhèn)的二炮官兵沒來得及喘口氣,便投入到搶救黑潭溝受困群眾的戰(zhàn)斗中。
黑潭溝,一道8公里峽谷,山勢險峻,原本的盤山路,在洪水過后,竟然連一絲蹤影也找不到了。救援分隊過激流、爬峭壁、趟淤泥,用樹枝鋪路,用石頭搭橋,用繩索牽引,手腳并用。5個小時后,他們終于爬上了被洪水沖得七零八落的小村落。
在村落旁邊的一片空地上,蜷縮著9位老人,一個個目光呆滯,驚魂未定。這些遺留在山上村落的老人,在洪災中,或因家中無人,或因受傷、病痛,早已放棄了逃生的念頭。其中2人骨折、2人肌肉嚴重挫傷,年齡最大的已有80高齡。救援組立即對傷病老人進行包扎固定,補充營養(yǎng)。
大家一邊勸說,一邊用背包帶、救援繩、武裝帶將老人們捆在身上,立即向山下轉移。在微弱的手電光下,官兵們使出全身的力氣,拖著麻木的腳步,與自然搏斗,與死神賽跑。8條河流被趟過,10多個泥石流險段被穿越。
22:25,救援分隊終于沖出了黑潭溝。整個救援行動歷時8小時13分。解救的9位老人分別是王志岐,肋骨骨折,69歲;牛雙成,兩腿被砸傷,創(chuàng)口已化膿,61歲;杜厚之,頭皮裂傷,80歲;張學,過度饑餓嚴重脫水,手腕骨折,65歲;張瓜子,身體多病,59歲。此外還有王收妹、石來女、張義、丁仁財等4人,最小的年齡54歲。
搜救,修路,二炮官兵在分頭行動。成縣江洛鎮(zhèn)至黃渚鎮(zhèn)約12公里,道路受損十分嚴重,搶修極為緊迫。這是連接黃渚鎮(zhèn)和成縣的必經之路,甘溝村塌方路斷最為嚴重,此路不通,黃渚的救援行動幾乎無法展開。領受任務后,二炮某工程團立即組成22人小分隊,攜10臺大型工程機械進入滑坡地段,投入戰(zhàn)斗。
作業(yè)現場,路面堆滿了巨石,淤泥沒膝。暴雨過后,經河水浸泡過的路基,不時還在坍塌。不過,工程團官兵歷來喜歡打硬仗。挖掘機駛入河道,裝載機迅速跟進,分流河水,挖掘淤泥,壘筑道路……眼看著,道路一米米向前推進。僅僅6小時,甘溝塌方段就被成功搶通,二炮工程部隊強大的科技含量和非凡的戰(zhàn)斗力得到充分展示。
15日上午,接連打通數條生命線的二炮搶險救災部隊又一次請命,拿到了打通黃渚鎮(zhèn)中心街道的緊急任務。因為打通了這條生命線,人民群眾的生活就可逐漸走向正常,就會重樹生活的希望。
這是一場非同尋常的戰(zhàn)斗。十多米的街道,被洪水帶來的淤泥與雜木堵了個嚴嚴實實。機聲轟鳴,5臺先進的工程搶修裝備,迎難而上,展開輪番作戰(zhàn)。短短4個小時,就將洪水卷來的淤泥和樹木鏟開,疏通了中心街道,黃渚鎮(zhèn)對外的生命線終于被打開。
這天,甘肅省省委書記陸浩也來到了現場,當他看到一堆堆障礙物被龐大的工程機械抓起、運走,口中不禁連連贊嘆。中心街道開通了,官兵們在黃渚老百姓的臉上,開始看到笑容了。
在黃渚與淤泥之戰(zhàn),是官兵們最為主要的工作。官兵們成天泡在淤泥里,滾在淤泥里,一點點地清除著街道、河流里的障礙。用鐵鍬鏟、用麻袋裝、用帆布兜……淤塞物在一點點減少,可戰(zhàn)士們渾身上下卻裹上了厚厚一層泥漿。
這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zhàn)斗,也是一場無法用數字衡量的戰(zhàn)斗。在這一場場清淤大戰(zhàn)之后,黃渚的路面一天天亮了起來,河水一天天清了起來。幼兒園開始有了笑聲,學?;謴土送盏拿鲀簟S渚的原色正在戰(zhàn)士們手中漸漸還原,這便是對二炮搶險救災官兵心靈最大的安慰。
太山村位于黃渚鎮(zhèn)正北方,共有冤王溝、柏樹溝等6個自然村,是這次暴洪災害中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最大的村。全村50%以上村民的房屋被洪水沖毀,道路毀壞,斷糧、斷水、斷電。
應地方政府要求,二炮官兵將該村328名村民轉移至臨時安置點。由于臨時安置點容納能力有限,老幼婦孺多露宿于路旁屋下,輾轉于風雨之中?,F場指揮組向第二炮兵請示后,決定開設“第二炮兵愛民新村”。
25頂棉帳篷在工廠加班加點生產,300多床被褥在二炮范圍內緊急調撥,道路水路、照明廁所盡在規(guī)劃之中,磚瓦水泥、鍋碗瓢盆、柴米油糧都在緊急籌措。從定下決心到開工建設,不足3天。不用說在災區(qū),就是平常也難以如此迅速。但指揮組總指揮、二炮某基地副司令員陳強將軍卻連喊太慢:“讓我們的親人在風雨之中露宿輾轉,一個小時都太多,何況三天!”
在“帳篷村”交付使用的那天,百姓們拍手稱快,喜形于色。一幅群眾貼的對聯(lián)十分醒目:上聯(lián):天無道水肆虐和舟共濟;下聯(lián):屋安然村整潔溫暖大家;橫批:感謝火箭兵。
這樣的故事在災區(qū)隨處可見。來災區(qū)的日子雖然不長,可二炮搶險救災官兵卻跟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好似一家人。每當部隊出去搶險,總會有老百姓送來煮熟的雞蛋、玉米,還有自家烙的大餅。雖然戰(zhàn)士們不愿吃群眾丁點東西,可一片真情著實讓人感動,讓人深深體會到軍民一家的真情實意。
一次,某救援小分隊上山搜救群眾,回來的時候,發(fā)現一個婦女背著個孩子站在路邊,懷里端著一筐玉米。當戰(zhàn)士們走過時,婦女將筐里還散發(fā)著熱氣的玉米塞給戰(zhàn)士們。戰(zhàn)士們不要。婦女只好攔住了指導員,讓他把玉米分給戰(zhàn)士們。
指導員正準備謝絕,婦女的眼淚頓時落了下來,哭著說:“你們那么辛苦,為我們做了那么多事,為什么連一個玉米也不愿吃啊,我們也沒別的好東西給你們?!?/p>
面對這份真情,指導員實在無法拒絕了。他把戰(zhàn)士們叫了回來,命令他們一人拿一根玉米,當著那位婦女的面吃下去??粗鴳?zhàn)士們啃著玉米,那位婦女才高興地笑了,一直笑得淚流滿面。
任何一種美好的情感都是相互依存的。戰(zhàn)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去營救群眾,幫災區(qū)搶修道路,組織群眾轉移,為群眾送醫(yī)送藥,給災區(qū)群眾捐款,深深地打動著災區(qū)人民。
官兵有時出去執(zhí)行任務,發(fā)現受災特別嚴重的家庭,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在搶險救災現場負責政治工作的二炮政治部陳永華處長,在回指揮所的路上,遇見了王家莊一個受災戶,當得知他們家房屋被洪水沖毀,連根筷子也沒剩,只能臨時借住在學校時,便掏出身上所有的錢,送給了他們。
在災區(qū),雖然缺錢缺物,但錢和物似乎又都不重要。而軍民魚水的這份真情,卻讓我永遠銘記在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