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紀念中學初三(1)班 唐 葉
小時候初學琴,聽了不少音樂家的故事。像貝多芬,像莫扎特,才華橫溢,且一生坎坷,特別是許多音樂神童都英年早逝。結(jié)果一位朋友說:“音樂這東西太神秘,太抽象,有一種靈異的感覺。因而那些頗有天賦的人,就像掌握了天機似的,凡世是留不住的?!?/p>
說得太玄虛,但有一點我贊同,音樂確有一種神秘的色彩。曾有書中說:“音樂自遠古被發(fā)現(xiàn)以來便是有靈性的,那些了解它奧秘的人,為它傾其一生的熱情,躲到一種叫信仰的東西里了。不對,不是躲,是縱身一躍?!?/p>
但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對它只能景仰了。然而,幼時父母便讓我學琴。電影《返老還童》中說:“彈鋼琴不在于演奏技巧,而在于聆聽?!贝_實如此。初將琴搬回家時,我好奇地用手指碰了幾個鍵,叮叮咚咚,聲音比風鈴更清脆悠揚。于是約一個星期里,我天天趴在琴上反復敲那幾個鍵,感覺像是嬰兒咿咿呀呀的稚語,簡單而柔軟動聽,真是神奇。
而今學琴近九年,回想起來往往不記得是哪年哪天,我曾在哪里彈過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而許多鋼琴的專業(yè)術(shù)語和英文符號直到今天我都不認得。關(guān)于這門藝術(shù),只有一種感覺。有時聽一首不知名的外文歌,慢慢聽出來的也是感覺。也許音樂就是從現(xiàn)實中提煉,升華出的一種模糊的情感,又或者說它是原始人類找到的一種神秘的載體,把這種情感具體化,并保存下來。你聽出那意味來了,便與作曲者有了共鳴,是所謂知音。
音樂確有一種靈性。抽象,從現(xiàn)實中升華,也許音樂的一些特征,與靈魂、人的內(nèi)在更相吻合。
彈琴彈了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那些美妙的和弦最早是來自一陣風聲,一片樹葉落地的聲響,來自遼闊的自然,人在內(nèi)心與它有了共鳴,便有了音樂?!栋嗽驴癖肌分姓f:自然中處處是音樂,只看你是否在聆聽。因而那些聽到它、聽懂它們的,都有一顆敏感細膩的心。
音樂的源頭,那么遙遠,那么神秘。不過于我而言,音樂之美往往只在一個平凡的下午。我彈著琴,抑或聽著歌,漸漸地,一些人、事,一些心情在音樂聲中流過。若是很舒緩的夜曲,我的眼前便模糊了,似到了很遙遠的地方,消失了自己,仿佛只剩一種感覺在飄搖。
而那樂聲,如詩如夢。
小編語:
我們很多人自小也喜歡過音樂,但是厭倦于學習音樂過程的教條的訓練,規(guī)則。這篇文章寫出的卻是音樂的靈性、自然、神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