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保平 圖/何立波
世博的中國往事
文/廖保平 圖/何立波
梁啟超的世博強國夢上海召開世博會是中國人的
1百年夢想。在一百年前,有一位叫陸士諤的青年,在《新中國》這部小說中,虛構了一百年后上海浦東舉辦萬國博覽會的盛況。
這是中國的政治幻想小說,表明了中國人對國強民富的渴望,這些幻想被具象化成種種遠景的規(guī)劃,一如孫中山這樣的政治家規(guī)劃在中國修鐵路、建三峽大壩一樣。
實際上,陸士諤的《新中國》并不是政治幻想小說的開山之作,真正的開山之作是梁啟超作于1902年的《新中國未來記》。他在這部小說中寫道,“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lián)合大會,處處有論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偌大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縣,都變作博覽會場了。”
站在一百年前的門檻,梁啟超的想法相當“超前”,他想到世博會不光是展覽、商務,更是思想碰撞的大會。不過,在那個年代,中國人任何對未來的幻想,哪怕政治幻想,大都不是來自本土的資源,而是來自西方的刺激。因此,這種幻想本質上是學習西方,以期趕超西方。
梁啟超的政治幻想也不是來自中國資源,而是來自外國資源,說起來還有一個故事。1898年秋,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匆忙乘日艦逃往日本。在艦艇上,去國的梁啟超心中是何等的苦悶彷徨,看不清前路茫茫的心情可想而知。艦長將一本日本“政治幻想”小說《佳人奇遇》送給梁啟超,讓他在亡命途中解悶消遣。沒想到這本原本讓他消遣的小說,令他興奮不已,可以說重新喚起他對中國未來的種種幻想,并沉睡在他的內心深處。
此后梁啟超創(chuàng)辦《新小說》月刊,他那些沉寂在內心深處的政治幻想終于有了表現(xiàn)之處。1902年,他創(chuàng)作了一部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發(fā)表在《新小說》上。有趣的是,小說中做了大中華民主國第二代大總統(tǒng)的黃克強,數年之后竟果有其人,即同盟會之黃興(字克強)。
當時的大思想家黃遵憲對梁啟超的《新小說》雜志和那篇《新中國未來記》給予很高的評價:“初八日已見之,果然大佳,其感人處,竟越《新民報》而上之矣。仆所最貴者,為公之關系群治論及世界末日記,讀至‘愛之花尚開’一語,如聞海上琴聲,嘆先生之移我情也?!秉S遵憲對梁啟超有知遇之恩,1896年曾委托梁主編《時務報》,對梁的一片心思應該是最能了解。
文學從來是托物言志的,梁啟超以及那個時代的文學基本上有兩個主題,即反思中國落后的“陸沉”,以及期望民族復興的“新民”,簡而言之,是寄托了那一代人的強國夢。
2徐榮村是誰?相信很多讀者都不知道。徐榮村是廣東香山拱北北嶺人,上海開埠后,他是最早闖蕩上海灘,并因此發(fā)跡的商人買辦之一?!缎焓献谧V》說他“不數年間,累業(yè)巨萬,一時與君同為賈者,莫能及君萬一”。
徐榮村是一個有特別之處的商人——他是第一個吃世博會這只螃蟹的中國人。1851年,首屆世博會在倫敦舉辦,他以個人的身份參展,將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打上12包,緊急船運至倫敦,雖然他本人并沒有遠赴英倫。
徐榮村參展首屆世博會有這樣一個背景,那就是英國政府出于對外貿易和展示大英帝國的成就,希望世界各國參加倫敦世博會,但是這對于沉睡的東方帝國來說,是何其陌生而遙遠。很多中國人不要說參加世博會,甚至還不屑一顧。
清政府拒絕了英國的邀請,在華的英國外交官和商界人士轉而在民間組織中國商品參展,主要以洋行為主,其中就有徐榮村所在的寶順洋行。當然,最終參展仍有賴徐榮村的世界眼光、商業(yè)智慧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中國商品首次亮相首屆世博會,就大有斬獲,“榮記湖絲”獲得金、銀兩枚獎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親自頒獎,并贈送“小飛人”畫幅以示贊譽。此次參展令徐榮村的商品名揚中外,也給中國人臉上增了光。徐榮村再次展示了驚人的經商天分,他專門請來畫師,將獎狀上的“翼飛美人”圖案臨摹下來,作為榮記產品的商標,并大力宣傳,趁著世博會的東風,他的商品更是廣為暢銷。
一個商人出于逐利的本能而第一個吃螃蟹,平常卻又值得鼓勵。正因為敢于第一個吃螃蟹,一個人會取得別人所沒有的成就,甚至會為歷史所記住。
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外國人當中,赫德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他是英國人,卻執(zhí)掌中國海關48年。他引進西方的先進管理,增加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推動中國外交……他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多個奇跡,比如在清政府的政府部門中,海關是唯一沒有腐敗的部門。他還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率領中國參展團參加第29屆世界博覽會。
最早一屆世博會由英國于1851年在倫敦舉辦,此后世博會曾多次邀請中國參加,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世博會,所有的邀請都被拒絕——縱然不拒絕,清政府也缺乏懂得具體操辦的人,更何況清政府正被太平天國起義拖得疲憊不堪,無暇顧及。
1867年巴黎世博會向清政府發(fā)出邀請,這時,赫德在海關總稅務司位置上干了4年,成績斐然,展現(xiàn)了非凡的管理能力和外交能力,清政府決定授權由赫德領導的海關組織中國展品赴展。
赫德的努力,為中國參展世博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括世博會的動員、貨品組織、人員安排等,赫德功不可沒。
正是由于赫德的率領,中國參展團很快就表現(xiàn)出較高的效率和水平,現(xiàn)在看來,完全與國際接軌。一個典型的例子: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中國參展團在維也納歌劇院舉行盛大的音樂招待會,受到一致好評,古老的帝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xiàn)了進取和優(yōu)雅的一面。赫德也因表現(xiàn)出色,當年被組委會授予了“榮譽軍團司令”的稱號。
1904年,清政府從赫德手中收回承辦權,由中國人自己承辦世界博覽會事務,告別“赫德的世博會”。但是,赫德數十年的參展,改變了中國人看世界的眼光。由于中國赴會展品很受青睞,中國人不愿參加世博會的觀念逐步改變了。
對這樣一個積極把中國推入到文明潮流,與世界對接的人,中國人應該銘記和感激他。
1904年,中國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團正式參加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對此次參展,清廷相當重視,派出了由愛新覺羅·溥倫貝子任團長的代表團,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拿出巨資修建了中國村和中國展館。
從現(xiàn)在解密的檔案看,皇家重臣貝子溥倫出席開幕典禮,絕非簡單的禮節(jié),同時擔負著兩項秘密任務。其一是考察西方憲政,因為當時日俄之戰(zhàn)正酣,國內已經有了呼吁立憲的聲音。日本戰(zhàn)勝俄國后,國內輿論更是一致認為,“此戰(zhàn)誠為創(chuàng)舉,不知日立憲國也,俄專制國也,專制國與立憲國戰(zhàn),立憲國無不勝,專制國無不敗?!币笄逭菩袘椪?,因此,慈禧太后讓溥倫貝子出洋,明眼看是參加世博會,其實是摸底歐美強國的政治制度,可謂未雨綢繆。
在這次赴美期間,溥倫曾向各地華僑和美國記者表達了自己急圖自強、振興國脈,和“啟沃兩宮,而為改革政體之助動力”的決心。溥倫貝子的承諾點燃了民眾對清廷立憲,以改變積弱局面的希望。
溥倫貝子的另一個任務,是會見美國總統(tǒng),期望在日俄之戰(zhàn)和東三省利益保護上,得到美國的支持。
不過,在我看來,清廷要派出一個皇家貝子到世界上去拋頭露面,也是要向世界展示清政府開放的姿態(tài),和清廷勛戚的開明與進取。我們一直以為清朝皇家貴族都很封閉昏聵,這是有偏頗的。當時,皇室中有一批開明之士,肅親王善耆,被當時的西方報刊稱為“最具自由思想的親王”,鎮(zhèn)國公載澤被西方媒體稱為“在提倡憲政改革方面,是所有的出使大臣中最為直言不諱的”,都是清末立憲的重要推動者。這個溥倫貝子也是一個相當開明的貴族,他回國后,果真踐諾,在清末立憲過程中,他四處奔走,游說權貴。1910年10月,他慷慨陳詞呼吁迅速召開國會:“非于明年召集,必失人心”。結果不幸言中,一年后,武昌起義,大清王朝轟然倒塌。
在這次世博會上,還出現(xiàn)了一個小插曲,觀者痛責中國展品居然展出乞丐、煙鬼、囚犯、苦工、娼妓之類,“嗚呼!政府糜數百萬巨款,而所征出品,乃悉為卑陋劣粗之物件,或代表陋俗迷信之具。是非赴賽,直白求辱耳!”說這是辱國行為,遭到當地華僑和留學生的抗議。
就在中國還在博覽會上展覽這些落后物件的同年,世界上第一只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中國雖然在努力擁抱西方文明,但文明的差距可見一斑。
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究竟是什么樣子?尤其是在中國人眼里是什么樣子?當時那些“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了他們的親身見聞,讓我們直觀地感受那場世界盛會:
“蓋此院之建,在一千八百六十六年,因將開設博物大會,特為萬國陳設各物公所……法駐京公使伯君于其中創(chuàng)設聚珍大會,凡中外士商有瑰奇珍異之物,皆可入會,過關許免其稅。”
“有粵人攜優(yōu)伶一班至,旗幟新鮮,冠服華麗,登臺演劇,觀者神移,日贏金錢無算。”
這是參加了巴黎世博會的王韜在《漫游隨錄》留下的寶貴記錄。前者概要地記載了巴黎世博會的盛況,后者則專門記錄了一個廣東戲班在世博會上演出的情景。讀到這些簡練生動的文字,歷史被還原,令人浮想聯(lián)翩。
在《漫游隨錄》中,王韜還詳細記錄了他一連四天參觀曾為首屆世博會主場館的英國水晶官,稱其“地勢高峻,望之巍然若岡阜。廣廈崇。建于其上,逶迤聯(lián)翩,霧閣云窗,縹緲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漢。北塔凡十四級,高四十丈。窗欄檻,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精瑩。其中臺觀亭榭,園囿池沼,花卉草木,鳥獸禽蟲,無不必備……”
說起王韜,做媒體的人不應該陌生,他是“中國新聞報紙之父”,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被時人稱為“中國第一報人”。1874年2月4日,他創(chuàng)辦了《循環(huán)日報》,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由華人自己獨立創(chuàng)辦的報紙在他的手里誕生。在《循環(huán)日報》擔任總主筆的十余年間,王韜寫下了近千篇政論文章,開創(chuàng)了中國報人“文人論政”的傳統(tǒng)。
其實,王韜留下的何止這些文章,他留下的文字可稱奇跡的還多著呢。他與傳教士一起翻譯的《西國天學源流》,第一次為中國人打開了近代西方天文學研究的窗口;《重學淺說》,是近代中國第一本介紹西方力學的教科書;《光學圖說》,中國第一本系統(tǒng)展示光學理論的科普讀物。他翻譯的《圣經》由于中文通順,被英國圣經公會采納為海外標準本,成為當時在中國最廣為流行的圣經譯本……
這位忙于介紹西方火車、電報、灑水車、自來水、煤氣等新器物,和西方議會制度,批判中國落后事物,渴望中國早日民主富強的人,卻耽誤了自己的“造人計劃”,直到近50,他仍膝下無子。友人勸他生子好傳宗接代,他卻淡然回答:“人為什么非得兒孫傳代!我假如能把寫的文章留給后世,使500年后,姓名還掛在讀者嘴上,則勝一碗祭供的面飯多多矣。”
這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時代,是何其逆流出位的思想!不過,歷史似乎又公正地回應了他的話,至少他的姓名還掛在我們的嘴上,并抑制不住的敬慕。
郭嵩燾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務派人士,在清廷素以“熟悉夷務”出名,正因為通曉夷務,成為清政府派往西方的第一任外交官。但就是這樣一位通曉夷務的官員,真正接觸西方之后,仍然大為驚訝,這從他參觀英國水晶宮和巴黎世博會時留下的日記中看得十分真切。
1876年,郭嵩燾出任中國駐英大使,很快被水晶宮總辦貝爾請到水晶宮做客。水晶宮是英國1851年舉辦首屆世博會的場所,當年,約有600萬人前來觀看世博會。水晶宮這座鋼結構的玻璃建筑也成了一個極具觀賞性的展品,并因此成為此后歷屆世博會展館的模板。
首屆世博會結束后,水晶宮展館被整體移建到倫敦南部的悉登漢姆山,并以此為中心建造了水晶宮公園,郭嵩燾正式被邀請去這座建筑做客。郭嵩燾詳細記述了他的此次做客之行,對水晶宮有很細致的描寫:“入門皆玻璃為屋,宏敞巨麗,張架為市,環(huán)列百余,其前橫列甬道,極望不可及?!?/p>
顯然,這次參觀水晶宮讓郭嵩燾頗為驚訝,并對世博會產生了好奇。為此,他專程去請教英國世博會方面的專家、英國工藝學院的一位主管。這位主管向他介紹了歷史上的一些世博會,還特別介紹了將于1878年在巴黎舉辦的第8屆世博會有關情況。在與專家交流中,郭嵩燾想了解世博會上展出的農耕機械的數量。專家告訴他有“百余種”,郭嵩燾驚訝地反問:“不應如是之多?”這位主管說:“英國于農事頗勤心,如犁田一項,機器已多至數種。”郭嵩燾聽后,感嘆道:“孟子所謂深耕,蓋常至二三尺外,力省功多。每得善法,輒更制之。”
1878年初,郭嵩燾被清政府追加任命為出使法國欽差大臣。5月,法國巴黎世博會如期舉行,郭嵩燾出席了這次盛會。對于當時的盛況,郭嵩燾在日記里描述道:“馬車填壅,人民絲集……出游者約五十萬人。”他對世博會展出的各種新發(fā)明、新制造,比如愛迪生發(fā)明的留聲機,都有詳細的日記記載,文中洋溢著驚訝之情。
而在國內,也有一種驚訝,那就是對郭嵩燾到外國去當大使,覺得不可理喻,甚至被指為“漢奸”。
兩種驚訝對比,真的令生活在現(xiàn)代文明里的我也感到很驚訝。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