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列銘
高盛遭訴:華爾街被“秋后算賬”
文/顧列銘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高盛提起民事訴訟,指控其在次級抵押貸款相關金融產品交易中涉嫌欺詐,導致投資者損失大約10億美元。
SEC起訴高盛顯然不是孤立事件。此前,美國國會就曾啟動對美聯(lián)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期間放松市場監(jiān)管的調查。如今高盛又遭起訴,表明美國監(jiān)管機構開始對格林斯潘時期失去監(jiān)管的華爾街金融衍生品進行“秋后算賬”。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華爾街金融巨頭高盛集團提起民事訴訟,指控高盛在涉及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金融產品銷售中涉嫌欺詐,導致投資者損失超過10億美元。同時受到指控的還有高盛副總裁法布里斯·圖爾。
根據SEC的描述,在2006年末,美國房市已到盛極而衰的轉折點。高盛的客戶之一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的保爾森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基金經理人,他確定有123種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將貶值,遂與高盛接觸,提出設計一種稱為“擔保債務憑證(CDO)”的金融產品,跟蹤此類證券的價格走勢。
高盛找到所謂的第三方ACA管理公司設計此類產品,但卻未告知ACA公司和投資人,保爾森公司實際幫助高盛組合了CDO中大量保爾森認為將貶值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而在美國股市的一片虛假繁榮中,投資者認為美國次級房貸市場仍將一路漲勢不停,高盛CDO銷售很好,高盛因此于2007年從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獲利1500萬美元。
與此同時,深知內情的保爾森則在隨后的交易中“做空”這一產品,同時從高盛購買“信用違約掉期(CDS)”的保險合約,可以萬無一失地從這一金融產品的下跌中獲利。9個月后,這些CDO的99%遭降級,保爾森公司和保爾森本人從中獲利數(shù)十億美元,投資者則損失10億美元以上。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執(zhí)法部門的主管庫薩米稱,“盡管該產品比較新穎、復雜,但是其中的騙術卻古老而簡單”,高盛允許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參與決定“投資組合中納入何種抵押債務債券產品”,而同時告訴其他投資者,這一產品是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設計的,誤導了投資者。
高盛目前極力否認SEC的指控,認為其缺乏“法律和事實依據”。按高盛的說法,它“沒有義務”向金融產品買賣雙方交代對方身份。高盛同時聲稱,它“無法預測自己推出的金融產品盈虧前景”,該公司自身在這筆投資中也損失了9000萬美元。
然而,SEC訴狀披露的高盛內部員工的電子郵件等資料顯示,高盛2007年年初已看空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市場。在這一案件中負有“主要責任”的高盛副總裁圖爾,在2007年將這一產品出售給投資者之前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整個大廈隨時都會崩潰”,而他本人則是“這一高度復雜和高度杠桿化的奇特交易中‘唯一潛在的幸存者’”。
必須指出的是,SEC對高盛提起民事訴訟不是個案,事實上,高盛因涉嫌借金融危機發(fā)財,眼下成為多國調查對象。
4月18日,英國首相布朗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我希望針對高盛與相關公司、銀行的糾葛展開專門調查,查清發(fā)生了什么。(高盛)在這里的交易額數(shù)以億英鎊計。至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人們似乎受到誤導。我希望金融管理局立刻調查。”
以KUKA六自由度工業(yè)機器人為對象建立D-H參數(shù)法運動學模型,其三維模型如圖2所示,各關節(jié)的坐標系如圖3所示。
英國已經宣布,將正式就高盛欺詐案中涉及英國銀行的8.41億美元損失對高盛展開調查。因為由英國政府控股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也是高盛此次欺詐案中CDO產品的一個大買家。
看來,SEC對高盛的指控只是序幕。同日,美國國際集團(AIG)表示正考慮就60億美元抵押支持證券(MBS)保險交易所發(fā)生的虧損對高盛采取行動。AIG正在重新審查為高盛在金融危機前發(fā)行的價值60億美元的CDO進行保險的交易。據悉,AIG在這些交易中損失約20億美元,而這些證券類似于SEC向高盛提出指控時所涉及的產品。若AIG發(fā)現(xiàn)交易存在與SEC指控中類似的披露問題,他們可以向SEC投訴,也可以自行提出訴訟。
根據AIG與高盛去年達成的一項協(xié)議,高盛同意取消價值大約30億美元的CDO的保險,條件是把價值大約20億美元的抵押物留歸己有。AIG據信錄得大約20億美元的虧損。
就成熟度和復雜性而言,金融歷史根本無法與債務抵押債券 (CDO)相提并論。而SEC起訴高盛欺詐一事則提醒人們,泡沫傾向于遵循自己的原始模式。
高盛是否出于欺詐目的有意將CDO產品賣給客戶,將由法院裁決,但人們有一種較為普遍的感覺,即近來的信貸泡沫遵循著一種古老的模式:聰明的“局內人”算計天真的“局外人”。經濟歷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認為,在諸如“南海泡沫”或“密西西比泡沫”之類的巨大金融畸變中,有一群成員穩(wěn)定的專業(yè)“局內人”會在底部買進(或增持股票),推動價格上漲,然后在頂部拋售,之后市場大跌。而一群人數(shù)更多、但成員不斷變化的“局外人”則下手較晚,在高點買進、低點賣出,隨后帶傷離去。
這一次的“局外人” 包括德國產業(yè)投資銀行。這是一家專業(yè)向德國中小企業(yè)放貸的銀行。當華爾街頂級銀行帶著飾有誤導性評級、晦澀難懂的產品來到時,這家資金充足的德國銀行輕而易舉地上了當,由此成為了一個陌生市場上天真的局外人,并因此而損失了約1.5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并且因為這筆交易以及其他交易而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
德國政府發(fā)言人烏爾里?!ねf,德國金融監(jiān)管機構要求獲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起訴高盛的細節(jié)內容。他說:“德國聯(lián)邦金融監(jiān)管局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詢問信息,仔細評估文件內容后決定是否采取法律措施?!?/p>
在繁榮時期,華爾街各大公司紛紛投資于場外衍生品市場,現(xiàn)有的證券規(guī)則可能沒有要求高盛披露保爾森參與交易,也沒有要求披露其從一家未指明機構那里獲得巨額手續(xù)費的事實。
但高盛是否被判證券欺詐是另外一個問題。分析人士稱,高盛涉嫌證券欺詐若屬實,會對其信譽造成嚴重打擊;一旦高盛與美證監(jiān)會對簿公堂,將是自1980年代“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內幕交易案以來,華爾街與監(jiān)管部門的最大沖突。
目前,SEC正在對那些在房市顯出下滑跡象時仍設計并銷售與房市有關的金融產品的投資銀行或金融機構進行調查。高盛只是調查涉及的公司之一。對此,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稱,若國會不出臺更嚴厲的金融監(jiān)管措施,美國經濟注定會遭遇新的危機。
奧巴馬還敦促包括高盛首席執(zhí)行官在內的華爾街高管們,不要反對金融改革,因為它只會打擊那些“騙子”銀行。他說:“除非你的商業(yè)模式依賴于騙人,否則對這些新規(guī)則沒什么可擔心的,”奧巴馬的此話贏得了聽眾的掌聲,這些聽眾包括許多工會成員和銀行家,“華爾街的一些人忘記了這樣的事實:在每一元被交易或杠桿化的美元背后,都有一個家庭在指望購買一棟房子,或為教育付款,或要開辦一家企業(yè),或為退休存錢?!?/p>
分析人士稱,此次案件對高盛的信譽造成嚴重打擊,其損失將遠超罰款。在過去的一年里,高盛這一華爾街最賺錢的金融機構已成為民眾不滿和抨擊的對象。在利用納稅人的資金渡過難關后,高盛2009年向其職員派發(fā)了160億美元的紅包,成為華爾街“過度與貪婪”文化的象征。
SEC對高盛的指控,實際超越了高盛本身,對整個華爾街都有普遍意義。高盛2007年推出其CDO產品時,其他華爾街金融機構也在忙于設計、營銷此類產品。因此,指控矛頭實際直指本輪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即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有意設計這些有毒產品,明明知道銷售這些有毒的金融產品不僅會令投資人損失慘重,而且會危及整個金融體系,但僅僅因為能從這種交易中收取費用,為自己賺取大量紅包而昧著良心執(zhí)意為之。
SEC表示,它正在大范圍調查華爾街其他公司是否從事類似的欺詐行為。高盛遭訴“可能是多個訴訟中的第一個”。
此外,SEC對高盛的指控正值奧巴馬總統(tǒng)極力推動國會通過金融監(jiān)管改革立法之際。奧巴馬已經表示,他將否決任何不包括監(jiān)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改革議案。
看來美國金融監(jiān)管改革要動真格了。SEC對高盛集團的指控是美國政府迄今為止對導致金融危機的華爾街金融衍生品交易行為采取的最嚴厲行動。
此舉意味著美政府將對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加強監(jiān)管。奧巴馬總統(tǒng)說:“我們一天不行動,引發(fā)政府救助金融機構的體系就存在一天……如果我們不改變它,就注定再遇危機?!泵绹鴩鴷娮h院已于去年12月通過金融監(jiān)管改革法案的眾議院版本。
當然,奧巴馬此番改革牽涉到一定的特殊利益集團,可能下手較輕。同時,華爾街各大行已經未雨綢繆,在今年一季度斥巨資游說國會,試圖令金融改革更趨溫和。包括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高盛集團及摩根士丹利在內的6家華爾街大行今年一季度共投入約690萬美元的游說費,比去年年底增加4個百分點,亦比去年首季度增加約三分之一。各貿易協(xié)會和由美國商會主導的特殊利益集團等10家機構也投入巨資,比前兩年一季度支出多出約三分之二。
問題的關鍵在于,一旦美國政府實施嚴厲的金融監(jiān)管方案,華爾街投行的每年獲利將減少3%至5%。監(jiān)管者與被監(jiān)管者之間,誰能取勝,這種監(jiān)管能否根治華爾街的痼疾都是個問號。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