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儀三
留存城市的記憶
文/阮儀三
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博導、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世界性課題。世博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現古老文明和現代繁華的絕佳時機。國際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興趣也必然會帶來歷史名城保護的強大需求。
上世紀50年代時,拆了北京城墻,后來要拆蘇州城墻,當時包括馮紀忠在內的幾位教授一起趕過去,想辦法阻止。我那時還是學生,本身就是蘇州人,當時也一起過去了。過去后與當時的蘇州市市長有一場激烈的爭論,教授們堅決反對拆城墻,但當時的市長認為,北京城墻都拆了,蘇州的為什么不能拆?何況還要發(fā)展交通。但教授們認為,發(fā)展交通為什么不能多開兩個口子?我們規(guī)劃過,最多可以開12個,但城墻一定要保留。蘇州城墻比北京城墻歷史還要久遠,因為北京城墻是元朝時的,而蘇州的卻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結果城墻還是被拆了。1992年我再見到這位市長的時候,他已經82歲高齡,看到我時跟我說:“阮老師,我有罪呀?!钡没谝呀泚聿患傲恕?/p>
目前,我國共有設市城市668個,建制鎮(zhèn)18800個,歷史古城2000多個。古城數量多,歷史悠久,2500年以上的城市有很多,比如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等,浙江的杭州、慈溪、余姚等,往北就更多了,河南、山東、山西的更多更早。但這些古城完整保存下來的有多少?很少很少?,F在有的城市提出口號,要“重現漢唐風貌”,什么漢唐風貌,歷史都沒留下來,這不是荒唐嗎?
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這些古城,大部分都保存了原樣。特別是山西,保存得很完整。
上世紀80年代時我們到平遙去,整個平遙是完整的明清建筑,那時晉商很有名,山西是全國的商業(yè)中心。不過最大的票號城市不是平遙,是太谷,在平遙隔壁,但現在已經拆光了。在榆次做規(guī)劃時,太谷、介休、興縣、祁縣、候馬、渾源都是和平遙一樣的,當時都在拆,拆得非???。平遙縣城北的鎮(zhèn)國寺,還是唐末年的建筑,但當時并不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因為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沒人申報。當時我們就想辦法找來8萬元的保護費,在當時這是筆不小的數字。后來平遙順利被申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真正保護下來還要靠后期的努力。我們當時不只替平遙做了規(guī)劃,還辦了歷史名城保護的培訓班,平遙規(guī)劃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培訓,前后共有16人。這些人在日后的古城保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有時候看起來留了一小塊地,實際結果意義重大。因為這個地方的留存,凝結了城市的重要記憶。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希望從中滋養(yǎng)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筑。
還有一個重要的古城保護實例就是麗江。當時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開始后不久,1996年2月3日,麗江就發(fā)生了里氏7級大地震。7級是嚴重摧毀性地震,地震發(fā)生后,世界教科文組織來電話問是不是震壞了,麗江沒什么東西了?我們得到消息后馬上給當時的縣長打電話,問他那邊情況如何。他說,老百姓住的民居,雖然歪了,斜了,但就是沒塌,比預計的好多了。
這就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神奇,房塌屋不塌,墻倒柱不倒。
中國最高大的木建筑,應縣木塔,公元1056年造;天津獨樂寺觀音閣,建于公元984年,它們都經歷了多次地震,都巍然不倒。中國歷史上就注重運用木結構,木結構呵護了我們幾千年。
另一個重要例子,是關于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鎮(zhèn)的。我們去做規(guī)劃時,提出要照原樣修復,恢復原來的樣子。5·12地震時,修復工作還在進行中。地震后第三天,羅區(qū)長打電話給我說:“阮老師,老百姓都很興奮,你們上海人神了,你們修過的房子都是好的,沒修過的都爛了。”我說,不是我們神了,是中國古典建筑神了。整個鎮(zhèn),傷了9個人,但沒有人死。所以后來2008年下半年,省政府給了很多錢,用來修房子?,F在整個古鎮(zhèn)旅游業(yè)搞得很好。
所以對中國傳統的木構體系,要重新認識。而這其中也反映了以柔克剛的理念,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要重新認識,精心呵護,而讓其今后煥發(fā)出更奪目的光彩。
有人會擔心保護古城和發(fā)展經濟矛盾嗎?在這方面,蘇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蘇州古城基本留存了原貌,但這并沒有影響它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保護了古城,經濟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蘇州的GDP現在位列全國第四。
再比如說另一個城市紹興,紹興城中有一處重要的文物——秋瑾紀念碑。這個碑正面有蔡元培撰、于右任書的碑記,碑后照壁上“巾幗英雄”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手書。這個碑當時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了,但后來當地提出要修路,要拓寬。這么重要的地方,都被拆掉了。后來中央文物局點名批評,并要求當地必須原樣恢復。結果現在紹興解放路中央,一塊碑豎在那里!所在城市進程中,要有點尊重歷史的精神。
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不是把它擺在那里,供人觀賞,還要能發(fā)揮它本來的作用。比如上海外灘,外灘做規(guī)劃時,之前的樓都是商用的,證券公司、銀行、商場等都可以恢復使用。這樣才能物得其所,物盡其用。
建筑的保護和文物的保護是不一樣的,文物是用來觀賞和收藏的,建筑不是,建筑要用,不用房子就塌了、壞了。現在外灘的建筑可以做銀行用,不做銀行可以不可以?不做銀行也是可以的,但要保持原貌地用。大廳就是大廳,不要一隔三間。有這個(保護的)思想就行。但另一方面,中國到現在都沒有建筑保護法,建筑保護一直以來和文物混為一談,這點很落后。
歐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1907年,法國有了第一部歷史建筑保護法;之后在二十世紀60年代又公布了《馬爾羅法》,不僅對建筑物本身,對建筑物周圍環(huán)境也要保護。法國城市中心的歷史建筑,被認為是城市中的“喜馬拉雅山”,是神圣不可取代。你能隨便把喜馬拉雅山切一塊嗎?不可能的!
德國的法蘭克福,老城區(qū)是休閑、生活區(qū),而新城區(qū)是金融商業(yè)區(qū),新舊城區(qū)并不對立,發(fā)展得很好。德國的教授雷臺爾在同濟大學講歐洲建筑史時,提到過德國在戰(zhàn)后發(fā)展階段也有瘋狂的階段,亂拆亂建。但僅7年就很清楚(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并迅速在歐洲興起古城復興運動。歐洲從華沙開始,在一片廢墟中把華沙恢復出來,這后來被稱為華沙精神。這一運動推廣到世界,形成了對古城、對歷史的保護。
再看日本,日本在19世紀的時候就有《古器舊物保存法》;對于重要歷史城市京都、奈良等,專門公布了《古都保存法》。日本有座唐時修的大廟,是鑒真和尚所建的昭提寺。這個寺最近剛剛修好,花了9年時間。我們修個房子,三天五天就修好了,還要趕黃金周開放。
上海提籃橋霍山路上,有一幢著名的猶太人建筑。二戰(zhàn)時期,這里曾流落過幾萬猶太人,他們遠渡重洋,到中國生活下來。這些人住下來以后,逐漸與當地人融合起來,建了學校、教堂等。二戰(zhàn)結束后,猶太人陸續(xù)回國。這個建筑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當時沒有申請文物保護單位的立案。
最初,這里準備拆掉造樓,都已經規(guī)劃好了,后來費了很大的力氣,總算保了下來。2003年1月1日,上海開始實施《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就已經將這塊地方加進去。
到了2005年,上海宣傳辦、對外文委,請了一百多位猶太人回來探親,其中一位93歲的老人,他一看到這座樓,眼淚就淌出來。然后也不用人帶路,直接就找到了曾經住過的地方,不停地念叨:“我父母的床在這兒,那邊是姐姐的床,這邊是哥哥的床。我的床在門口,每天要收起來,不然沒地方走路。那時的日子真難過呀,但總算活過來了。有了這里,我們才活了下來?!闭f完這些,他一把抓住他女兒:“要記住這里,記住上海人的恩情,記住我們曾經受過的苦。我們清楚地知道,誰要我們死,誰要我們活!這世上,中國人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所以,有時候看起來留了一小塊地,實際結果意義重大。因為這個地方的留存,凝結了城市的重要記憶,不光是中國人的,也是猶太人的、也是世界的,記憶了在那個悲慘的年代,中國人的偉大。
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產,用來開展覽、搞旅游,更重要的是為了保存歷史建筑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滋養(yǎng)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筑。
對于古代的經典建筑,不是照搬照抄,而應該吸收精華,造出真正中國的東西。國家滅亡尚有復興之時,文化一旦消失則永不存在。希望大家一起來保護城市遺產,振興中華文化!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