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飛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多樣性缺乏的實證研究:以隱喻為視角
劉云飛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本文以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為受試進行關于口語多樣性的實證研究。研究圍繞問卷調查和語料分析展開,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多樣性行為和多樣性能力的概念;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受試在口語交際過程中不僅忽略多樣性,而且多樣性行為欠缺,多樣性能力較低。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結合當代隱喻研究的相關成果提出借助隱喻思維實現多樣性的理論假設,并通過語料分析論證了這一假設。
英語口語交際;多樣性;隱喻
近年來,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就我國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口語情況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以英語專業(yè)特別是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英語口語為對象所進行的探討還不多見。文秋芳(2001)將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內容分為語言形式、語言內容以及交際規(guī)則,并進一步將語言形式的教學目標定義為:形式準確、流利以及多樣。本文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多樣性。[1]
相關研究經證明語言輸出會以不同于語言于輸入的方式提高語言學習者的二語水平(Gass1997;Skehan 2002;Swain 1985;Swain 1995;Swain & Lapkin 1995);因此作為語言輸出中重要參數之一的多樣性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同樣扮演著積極角色。文秋芳(2001:26)基于對近年來英語專業(yè)四級口試情況的分析指出“如果僅僅追求準確性和流利性,而不顧多樣性,學生的二語能力可能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沒有明顯的進步?!盩arone(1993)的相關實驗得出了類似結論即,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對有限語言資源的多樣性使用會促使其二語水平持續(xù)性提高。
此外,多樣性通過將言語交際放置于一個更廣泛的范疇并給予交際者更多的表達選擇增加了交際用語的靈活性和準確性,減少了語言對思維的束縛有助于交際者表達出真正想要表達的意義,避免對思維的“不完整表達”。由此可見多樣性對于應該達到較高英語水平的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們認可在有些場合的口語交際過程中始終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言形式,但作為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了解一定數量的表達同一概念的不同語言形式則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問卷調查
調查在2007年5月進行,分問卷和語料兩部分。調查對象為39名1至3年級的三峽大學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年齡分布為23歲-33歲,來自全國12所不同高校,研究方向涵蓋語言學、翻譯以及文學,其中38人在本科階段的專業(yè)為英語,1人在本科階段的專業(yè)為文秘。
問卷為開放式,只包含一個問題,即“在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你認為語言形式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問卷分為若干次發(fā)放,每次只發(fā)給一個調查對象,在調查過程中本文作者始終在場以隨時回答調查者可能提出的任何疑問。每一次調查無時間限制,以確保每個調查對象有足夠的思考時間。
(二)語料收集
語料方面39個研究生首先各自決定一個講述話題,本文作者不提供任何選擇或建議。為了保證語料的豐富性,只有至少兩個學生的話題一致或相同時該話題才能隨后被記錄分析。在調查對象所決定的不同話題中兩個有工作經驗的調查對象以“working experience”為話題,兩個剛在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口語演講比賽中擔任評委的學生以“debate”為話題,另外兩名學生則對“l(fā)ife”這一話題感興趣。還有四名學生準備講述“my childhood”,5名學生認為“my dream”是一個值得談論的話題。其它學生所選話題都不相互重復。限于篇幅,我們以“working experience”作為被分析的話題,該話題的語料來自兩名調查對象。
語料收集分若干次進行,每次收集一名調查對象的語料。在收集過程中調查對象有2分鐘左右的時間準備,然后談論自己決定的話題。調查對象的話語輸出都被錄音,目的在于析調查對象的多樣性行為,[2]同時他們話語中的絕大部分(約90%)也被本文作者速記下來。每次錄音一結束即以速記內容為基礎對調查對象進行一個簡短的采訪,采訪以提問為主,目的在于檢測調查對象的多樣性能力。
(一)問卷分析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如下,百分比為問卷回答中包括該項的人數比例:準確性:100%,流利性:58.97%,多樣性:15%。
學生對問卷調查的回答呈現如下特征:
(1)所有調查對象只要其回答中包含了流利性,則準確性必然也包括在其回答中;如果包含了多樣性,則流利性和準確性也必然包括在其回答中。
(2)所有調查對象的回答中都包括了準確性。
(3)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在其回答中指出了流利性。
(4)只有15%的調查對象認為多樣性值得注意,可以看出多樣性是一個被調查對象相對忽略的方面。
(二)語料和采訪分析結果
表格1.調查對象1的語料
表格2.調查對象2的語料
(三)討論
綜合分析問卷、語料和采訪,調查對象在多樣性方面呈現如下特征:
(1)問卷反映出口頭交際過程中的多樣性相對于準確性和流利性來說是一個被忽略的方面。
(2)在調查對象口頭語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概念基本上都是被同一語言形式表達。調查對象的多樣性行為欠缺。
(3)在對2個調查對象的采訪中共提出13個問題,其中10個要求被調查者盡可能想出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剛剛在他們各自的口頭語篇中出現過的概念,另外三個是要求他們仔細考慮以及其他相關詢問。在相對應的10個回答中有3個回答(占回答總數的30%)不能找出至少一個不同的表達方式,4個回答(占回答總數的40%)僅包含一種不同的表達方式,3個回答(占回答總數的30%)包含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此外,無受試者能想出三個及其以上不同表達。
(4)調查對象所提供的所有不同表達形式只停留在詞匯層面,即用同義詞替換語篇中的某一個詞,沒有涉及到句法結構。在此,結合上述幾點我們可以得出調查對象的多樣性能力較低。
(一)用隱喻分析多樣性的理論理據
首先,《我們賴于生存的隱喻》(Lakoff & Johnson,1980)一書的出版以及其它和隱喻相關書籍的陸續(xù)問世,隱喻性表達在日常用語中隨處可見的觀點在語言學界已被廣泛接受?!叭绻[喻充斥于日常語言,那么語言學習者在其學習的各個階段必然會接觸修辭性語篇。這也意味著掌握常規(guī)性修辭語言必須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特別是當隱喻帶有跨文化差異時更是如此。”(K?vecses 1995 cited in Bores 2000:553)
其次,“隱喻的本質在于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經歷另一種事物?!保↙akoff & Johnson,1980:5)將隱喻看作認知行為使得我們可以從全新的角度來建立語言和思維關系的模型,也為我們更進一步探討語言的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借助這一強有力的工具,更深入地探討概念在某一特定語言中是如何組織的,以及不同語言中概念系統(tǒng)的組織方式有何差異成便成為可能。如果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可以被認為是思維模式以及概念組織方式多樣性的派生物,那么思維以及概念的多樣性便鋪墊了通往語言輸出多樣化的橋梁。“我們的世界是一種從某種角度被描述的世界”(束定芳,2000:162)思維模式以及概念組織方式的不同往往產生看待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隱喻是一種過程…,通過它看待世界的新視角得以產生?!保⊿ch?n 1979 cited in Lynne Cameron & Graham Low 2001:135)隱喻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看待世界的新視角,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語言多樣性的潛式。
最后,一個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往往產生大量語言隱喻(linguistic metaphor),這些語言性隱喻中的很多表達可以用來表達同一概念。例如,如果我們從“旅途”這一視角來看“生活”,我們不難得出如下語言性隱喻表達:It was hard for me to choose a road / I hesitated at where I was going/which path to follow/ I stood at the cross-roads/ It was hard for me to decide which direction I should head for/ I was not sure about my next step/where I want to be。
這些不同的語言形式都來自概念隱喻 LIFE IS A JOURNEY,在一定語境下都可表達“It was hard for me to make a choice”這一概念。當然,關于生活的概念隱喻不僅局限于LIFE IS A JOURNEY,還有,LIFE IS A BAMBLE,LIFE IS A GAME,LIFE IS A BOOK(Ortony,1993)等諸如此類,這些概念隱喻同樣可以被用來表達同一概念。因此提高英語學習者在使用英語過程中的隱喻意識可以方便有效地促進多樣性的實現和提高。
(二)用隱喻思維實現多樣性的實際可行性
現在,以調查對象的語料以及他們在采訪過程中的回答為例論證通過隱喻實現多樣性的實際可行性。所有相對應的隱喻表達例句來自Lakoff& Johnson(1980),Lakoff(1987),Lakoff(1993),Goatly(1997),Littlemore(2000),Ortony(1993),Sacks(1979),Indurkhya(1992),藍純(2005),胡壯麟(2004),束定芳(2000),個別例句在引用過程中略有修改。
?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隱喻使我們能夠從不同視角觀察和描述同一事物,語言表達的多樣性便由此產生。然而,要充分發(fā)揮隱喻在實現多樣性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們還需要考慮其它一些相關因素,如對隱喻意識的培養(yǎng),了解隱喻中的跨文化差異,避免過度使用隱喻以及隨意創(chuàng)造不規(guī)范的隱喻表達等。
本文提出多樣性能力和多樣性行為的概念,從本文的實證研究所得到的結果來看,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多樣性能力和行為都有待提高,而隱喻性思維提供了通向多樣性表達的橋梁。以隱喻為視角對口語多樣性進行的實證研究目前尚不多見,作者希望這一嘗試性的研究能引起同仁專家對隱喻和口語多樣性相關問題的更深入探討,并期待以自己的零星斷想引出大家的真知灼見。
注釋:
[1]Skehan(1996)提出了語言的三個緯度:準確性、流利性和復雜性。文秋芳(2001)認為從交際的有效性來看,語言并不是越復雜越好,而“多樣性”(即詞匯與句型的多樣化)更能體現出語言在交際中的質量。本文采用文氏觀點。
[2]本文提出多樣性能力和多樣性行為的概念,將多樣性能力定義為“用多種方式表達同一概念的能力”,將多樣性行為定義為“多樣性能力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實際體現?!睂⒍鄻有阅芰投鄻有孕袨檫M行區(qū)分的原因在于語言使用者也許具備一定程度的多樣性能力但由于語境等原因沒有或不愿在語言使用中體現這一能力。
[1]Bores,F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Applied Linguistics,2000:553-571.
[2]Gass,S.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Mahwah:Lawrence Erbium Associates,Inc,1997.
[3]Goatly,A.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Indurkhya,B. 1992. Metaphor and Cognition: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London:Kluwer Academic Press,1997.
[4]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koff,G. 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koff,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ed)(p202-25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7]Littlemore,J. Metaphoric Intelligence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irmingham,UK:Pilgrims Ltd,2000.
[8]Lynne Cameron & Graham Low(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Ortony,Andrew(ed.). Metaphor and Thought(2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Peter Skehan.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6(1):38-62.
[11]Sacks,S.(Ed.). On Metapho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12]Swain,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Gass,C Madden(Ed.).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235-253). Rowley,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
[13]Swain,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rook & B. Seidlhofer(E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p125-1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4]Swain & Lapkin,Problems in out 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1995:371-391
[15]Tarone,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 Variationist Framework.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MS,1993.
[16]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7]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8]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9]文秋芳.從全國英語專業(yè)四級口試看口語教學[J].外語界,2001(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ack of Variety in the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 r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taking postgraduate English majors as subj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and corporal the concept of variety competence and variety performance was put forwar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variety is neglected by most subjects, their variety performance is poor and their variety competence is at a low level.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after further analysis of some corpora collected from the subjects, believe that metaphor can be used as a bridge to variety.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 variety; metaphor
劉云飛(1978-),男,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生,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