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物種瀕危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對于如何施以保護社會各界始終在建言獻策,但多是千篇一律,無非是減少對中藥品種的主動破壞。本次“兩會”,有委員提議通過發(fā)展養(yǎng)驢業(yè)來保證阿膠的產量,雖然乍聽之下覺得有些滑稽,但細析之下,筆者認為,此言既有新意,更有深意,既道出了名貴中藥資源面臨危機的主要癥結,又指明了保護中藥的鮮活思路。
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驢的存在價值有所下降,那么數(shù)量減少也在情理之中,但驢少了,驢皮也就少了,阿膠煉制也就成了“無米之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很多優(yōu)質的中藥資源就是在歷史前進的車輪中不斷消亡的。比如牛黃,取自牛的“結石”,可現(xiàn)今的養(yǎng)牛業(yè)對飲水、飲食極為講究,結果牛患結石的幾率大幅下降,相應地,天然牛黃無從取材,不得不以人工牛黃替代。再如中藥人中白,系由尿堿提取而來,用治口腔潰瘍極為有效,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坐便代替了蹲便,尿堿再難以收集,人中白也就逐漸為人們所淡忘。
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而且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中藥成為歷史前進的犧牲品。不難想象,當后人翻看中藥歷史時,只有咋舌慨嘆。因此,我們惟有改變固有的觀念——中藥保護不僅需要消極的不破壞,更需要主動的作為。固然我們不能阻止歷史前進的步伐,但曲徑通幽,多一些“發(fā)展養(yǎng)驢業(yè)”的作為,或許就能多挽救一些瀕危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