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林
(武夷學院體育教研室,福建武夷山,354300)
2008北京奧運啦啦操參賽隊伍調查與分析
張國林
(武夷學院體育教研室,福建武夷山,354300)
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參加北京奧運啦啦操的隊員及教練員進行了調查.旨在針對啦啦操發(fā)展現(xiàn)狀提出相應對策,以促進我國啦啦操運動快速、健康發(fā)展.
啦啦操 隊伍 現(xiàn)狀 分析對策
目前,世界上擁有啦啦操項目的國家大約有32個,而且大多數(shù)盛行于歐洲、北美、大洋洲等的發(fā)達國家及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和2000年后的中國大陸,其中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作為這個項目開展最好的國家,擁有相當多的協(xié)會、組織與各類表演、比賽的公司.在我國啦啦操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自傳入就很快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確立了相關的評分規(guī)則[1].并且在全國的很多賽事中都可見到啦啦操的表演.本文通過對北京奧運啦啦操參賽隊伍的調查,分析討論啦啦操隊伍所面臨的問題及相關因素,為啦啦操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建議.
在北京奧運啦啦操的參賽隊伍中隨機抽取10支隊伍,對其隊員及教練員進行調查.
1.2.1 問卷調查法
對參加北京奧運啦啦操的10支隊伍的隊員及教練員進行調查.發(fā)放隊員問卷126份,回收119份,回收率94.4%,其中有效問卷117份,有效率98.3%;發(fā)放教練員問卷27份,回收2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文獻資料法
本文查閱歷年來與啦啦操運動及其它與運動競賽有關的國內外的文獻資料,重點查閱了近5年的體育核心期刊,為本研究奠定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EXCEL.2003.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了常規(guī)統(tǒng)計與分析.
2.1.1 參賽隊伍
報名參加北京奧運啦啦操比賽的共有24支代表隊.從參賽的隊數(shù)和人數(shù)看,高校參賽隊20支,人數(shù)達226人,而其它俱樂部等社會團體的有4個代表隊,參賽人數(shù)42人,以高校參賽隊居多.在我國,由于啦啦操最早是在高校開展的,并且在“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健美操、藝術體操協(xié)會”的支持下,連續(xù)舉辦了幾屆高校啦啦操比賽,因此在我國各類高校開展相對較好.
2.1.2 啦啦操在全國的開展狀況
在所有參賽隊所屬的省市分布數(shù)量中,廣東和北京各有4支參賽隊,廣西和山西各有3支參賽隊,四川、上海、河北、湖北各有2支參賽隊,山東、新疆各有一所學校參賽.在2005年之前,廣東和廣西省都舉辦過啦啦操的比賽,因而參賽隊伍較多,而其它地區(qū)開展啦啦操相對較晚,但經(jīng)過近幾年的發(fā)展,舞蹈啦啦操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起來.
2.2.1 運動員性別、年齡特征
本次調查的啦啦操運動員中,男、女人數(shù)分別為23人和94人,男、女比例為1:4.09.在我國,啦啦操分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兩支.由于技巧啦啦操難度高,以多群體造型和空中人體拋接的高難度動作為主.因此,該項目在國內尚處在萌芽狀態(tài)[2].參賽隊伍多為舞蹈啦啦隊,在運動員的選擇上更傾向于女生,所以男隊員明顯少于女隊員.從年齡結構上看,參賽隊員年齡主要集中在21歲到23歲,且大多數(shù)是高校學生,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對動作和音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2.2.2 運動員的來源特征
啦啦操要求運動員具有很好的柔韌素質、力量素質、心理素質、爆發(fā)力、控制力、音樂感受能力等綜合素質.它與健美操、體操、藝術體操等同屬于難美技能類項群,在技術特點上有相似甚至相同之處[3].由于健美操運動在我國已經(jīng)得到普及,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因此啦啦操運動員很多來自健美操項目,另有通過學校選拔出來的其他優(yōu)秀個人,大部分也曾接受過健美操或藝術體操的專業(yè)訓練,這部分運動員占到全體參賽隊人數(shù)的87.18%(見表1).
表1 運動員來源情況
2.2.3 參加訓練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主觀動因.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運動員參訓動機主要是個人愛好、為將來就業(yè)和培養(yǎng)競爭意識,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 62.39%、18.80%和9.40%;其次是提高交際能力和讓他人羨慕.可以看出運動員參賽動機比較單一,對啦啦操運動項目有很大的興趣(見表2),這將有利于啦啦操的進一步發(fā)展.
啦啦操運動員參與訓練和競賽的過程,實質就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不僅能提高運動技能,而且能廣交朋友,適應社會.成為不少運動員參與訓練、競賽的目的.隨著我國進入市場經(jīng)濟后專業(yè)運動隊的俱樂部制和運動員的職業(yè)化,國內運動員參加國際賽事的增多,比賽模式上與國際接軌,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自我的空間[4].
表2 運動員參賽動機一覽表
2.2.4 運動訓練情況
從運動訓練的系統(tǒng)性來看,大多數(shù)普通高校并沒有建立完善的訓練計劃,有的是為了比賽臨時組隊,也有部分組隊了但僅在賽前集訓,這將會影響到啦啦操水平的提高;同時運動訓練是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運動水平的提高需要時間作保障,而高水平運動員每周訓練時間必須達到15 h以上,否則是不可能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5].通過對啦啦操運動員訓練時間狀況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有52.14%的訓練隊每周訓練5~6次,有70.09%的運動員每次訓練時間不超過2 h,可見當前較多的隊伍沒有達到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時間(見表3).
表3 運動員每周訓練情況一覽表
2.2.5 對待訓練與學習的態(tài)度
運動員對待學習和訓練的態(tài)度反映他們的主體意識傾向,直接影響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統(tǒng)計顯示,所調查的參賽隊員對待訓練的態(tài)度分別是感興趣61.54%,比較感興趣22.22%,僅有個別運動員對訓練不感興趣,表明運動員對訓練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而參賽隊員對學習感興趣的僅占15.38%,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啦啦操運動員對待訓練的態(tài)度比對待學習更積極,應提高對運動員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
2.2.6 訓練和文化學習中的主要困難
了解運動員在訓練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有助于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提高運動員的訓練和學習效率,緩解他們學習與訓練的矛盾.調查表明,運動員在訓練中面臨的困難有基本功不夠扎實、身體素質差、訓練提不起勁和場地設備條件太差等.反映了當前啦啦操隊訓練時對基本功和身體訓練缺乏重視,訓練手段創(chuàng)新不夠,訓練質量有待提高.每天的學習時間恒定不變,訓練時間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學習時間的減少,因此要求教練員必須在盡量少的訓練時間里提高訓練的效率.
巨型災害保險是指應對不可避免的、突然的且造成的危害特別嚴重的事故進行保障的一種風險分散機制。一般巨型災害會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農(nóng)戶生活,并由于農(nóng)業(yè)的基礎地位乘數(shù)放大了這種損失,因此保險公司通常沒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擔巨災風險,導致我國農(nóng)業(yè)巨災損失后救助方式仍以政府救助為主導,缺失相應的巨災市場救助機制[2]。
啦啦操的發(fā)展離不開一批文化素質和運動技術水平較高的教練員隊伍.教練員既是運動訓練的設計師和訓練效果的檢驗者,也是運動員成長的管理者.他們不僅指導運動員從事各類項目的技術訓練,還在塑造運動員健全人格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他們的言行對運動員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練員除了要有深厚的本專業(yè)基礎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運動和競賽經(jīng)驗,要有本項目較高的技術水平,要熟知本運動項目的訓練和競賽規(guī)律,才能編排出既適合本隊特點,又有新意的啦啦操[6].
2.3.1 教練員年齡、性別現(xiàn)狀
我國啦啦隊教練員性別結構男女比例差距不大,女性教練員18人,占66.67%,男性教練員9人,占33.33%.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國高校啦啦隊教練員年齡分布在30~35歲的有19人,占70.37% (見表4).這些教練具有一定的教學和帶隊經(jīng)驗,在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中起著重要的骨干作用,正是精力旺盛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年齡段.
表4 教練員性別、年齡狀況
2.3.2 教練員學歷、職稱結構
我國啦啦隊教練員文化結構比較合理,本科學歷23人,占總人數(shù)85.19%,研究生學歷4人,占總人數(shù)14.81%,在學習和掌握啦啦操訓練理論、探索訓練規(guī)律方面不會有困難.教練員的職稱調查顯示,助教11人,占總人數(shù)的40.74%,講師15人,占總人數(shù)的55.56%,副教授1人,占總人數(shù)的3.70%(見表5).從年齡狀況與職稱狀況結合分析,說明我國啦啦隊教練員是一支精力旺盛,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年輕隊伍[7].
表5 我國高校啦啦隊教練員學歷和職稱統(tǒng)計表(n=27)
2.3.3 教練員原始專業(yè)、參加啦啦隊培訓班及帶隊經(jīng)驗情況
啦啦隊的教練員仍以健美操專業(yè)的教師為主,由于我國啦啦操開展較晚,競賽水平相對滯后,不提倡難度動作,以舞蹈動作為主,這賦予了啦啦操的動作編排更大的自由空間來進行個性化的發(fā)揮,因此有的隊除了啦啦操的教練以外還配有舞蹈、形體等方面的教練.調查結果顯示,教練員此前都曾參加過啦啦操的教練員培訓班.有18.52%的教練是第一次帶隊參加啦啦隊比賽,77.78%的教練有過2~3次帶隊經(jīng)驗[8].所以應加強對教練員的專業(yè)素質培訓,提高執(zhí)教能力.
2.3.4 帶隊動機
對啦啦操教練員的帶隊動機情況調查分析表明,發(fā)展啦啦操運動、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是教練員的主要動機,占37.04%;其次是個人興趣占29.63%;排在第三位的是為學校參加比賽、爭得榮譽.大部分教練員對于啦啦操訓練的工作目的有較正確和較全面的認識,能把個人愛好和興趣與為發(fā)展啦啦操運動、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聯(lián)系起來,這為發(fā)展啦啦操運動提供了有利的心理動因.
2.3.5 教練員業(yè)務學習情況
啦啦操屬于新興運動項目,但發(fā)展迅速,當今世界啦啦操運動已進入新、難、穩(wěn)、巧、美的全新時期.作為優(yōu)秀教練員一方面要熟悉新的競賽規(guī)則,了解世界動態(tài);另一方面要擁有足夠的信息量,在編排中積極創(chuàng)新,獨樹一幟,在訓練中積極提高訓練水平.但是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大部分教練員有積極學習、交流的愿望,但是由于經(jīng)費短缺等原因,他們參加培訓及帶隊比賽的機會很少,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積極性.
2.4.1 家庭方面
家庭對子女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獨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現(xiàn)使得子女教育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獨生子女大部分長期獨處,加上家庭的厚愛,使得他們的個性強、自我意識明顯,但缺乏頑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團隊精神.調查顯示,家長認為參加訓練和比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使子女的心理和生理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另外,比賽設在假期里,既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又可以給孩子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還可以出去增長見識,既經(jīng)濟又實惠.除此之外,發(fā)展個性、結交朋友、讓親朋羨慕也是一些家長支持的原因.
2.4.2 學校方面
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是培養(yǎng)和造就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所需后備人才的學習園地,同時,也是體現(xiàn)我國青少年人文素質的一個櫥窗.不少學校支持學生參加啦啦操的訓練,并且把該項目當作落實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主要是希望通過全國比賽取得優(yōu)異成績?yōu)閷W校爭得榮譽,擴大學校的知名度或提高升學率.在一些大的賽事中就有一些名牌大學到比賽現(xiàn)場來招人.在全國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學校,更是擴大了學校的影響,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更可喜的是,還可以直接向全國知名高校直接輸送人才.因此,家長和學校的支持也為啦啦操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啦啦隊運動自2001年正式引入我國后,在各高校開展較好,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起來.但是普及程度仍不夠,需要繼續(xù)加強啦啦操隊伍和運動員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
2)我國啦啦操雖有一定的發(fā)展,但是與世界強國相比我國高校的啦啦隊競技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人們對啦啦操競賽的了解還處于啟蒙階段,在我國高校啦啦操競賽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競賽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fā)前景.
3)我國高校啦啦隊運動員主要來源于健美操、體操項目的學生,運動員以高校學生為主,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對動作和音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4)我國高校啦啦操教練員相對比較年輕,男女結構較合理,有利于啦啦隊運動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目前高資歷、高學歷的教練員不多,影響啦啦隊運動向高層次發(fā)展.
1)加強啦啦操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將啦啦操運動由各高校引入中學,組建中學生啦啦操隊,并推薦高水平啦啦操運動員進入高校學習、深造,調動中學生學習啦啦操的積極性,培養(yǎng)更多高水平的后備人才.
2)在我國,高校啦啦操競賽水平及普及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積極開發(fā)高校啦啦操市場,引導啦啦操消費,將啦啦操運動滲透到一些大型、熱門的運動項目和一些商業(yè)活動中去,如高校與一些休閑企業(yè)、體育俱樂部,甚至其他行業(yè)達成互惠協(xié)議,借助企業(yè)贊助增加啦啦操隊訓練經(jīng)費,改善訓練條件.以擴大啦啦操隊的規(guī)模,促進啦啦操競賽的市場化.
3)完善教練員培訓制度,加強教練員之間、教練員和裁判員之間的交流,提高教練員的整體水平.可有計劃地培養(yǎng)啦啦操專業(yè)教練,選派優(yōu)秀的教練去競技水平較高的國家學習,或是把國際知名的專家請到我國進行講座、培訓,盡快提高教練員的專業(yè)水平.
4)在加強學校對啦啦操隊投入和建設的同時,不斷完善比賽機制,多組織比賽和表演,通過競賽加強各隊之間的交流,互通信息,從而促進啦啦操項目的進一步開展和提高.
[1]孟憲軍,邱建鋼.中國學生動感啦啦操競賽評分規(guī)則(2版)[S].中國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協(xié)會,2004.
[2]任平,劉琳.我國啦啦操運動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07(8):209.
[3]孫鐵明,李惠娟.我國啦啦操運動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6):85-87.
[4]朱佩蘭.教練員訓練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5]趙秋爽,周衛(wèi).啦啦操的音樂和動作選編初探[J].體育科學研究,2004(3):89-91.
[6]王麗鵑.論我國開展競技啦啦隊訓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3):117-122.
[7]李鴻.我國啦啦隊運動的開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2):89-91.
[8]黃楚姬.啦啦操的概述與編排[J].體育科技,2003(2):40-43.
Absract:Use of literature,survey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research the players and coaches upon which statu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ymnastics Cheerleading Team will be decided.To obtain the direction and aim of the Gymnastics Cheerleading Team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Use of strategic analysis to find methods for resolving present situation issue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ymnastics Cheerleading.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ymnastics Cheerleading in China.
Key words:gymnastics cheerleading;troop;present situation;strategic analysis
〔編輯 李?!?/p>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 Gymnastic Cheerleading Team
ZHANG Guo-l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 Fujian,354300)
TD352+.3
A
1674-0874(2010)03-0075-04
2010-02-03
張國林(1962-),男,河北清苑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