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鳴
專 欄
商家,請把握好你的“分寸”
■文/林 鳴
以前,如果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出言不遜或禮數不周,常會被長輩斥責為“不懂分寸”。要知道,這句指責的份量是相當重的。如今,由于某些商人的不懂分寸,讓消費者不僅花了錢,還要生一肚子氣。報載,本想熱鬧地為父親過大壽的李女士在一家蛋糕店買了一個20寸的大蛋糕,蛋糕拆封端上桌時,家人都感覺明顯“不足寸”。拿皮尺一量,只有15寸左右。李女士找蛋糕店理論,店員說20寸是包裝盒的尺寸,并非蛋糕實際尺寸。她認為此理由太牽強,又找到了蛋糕店經理,經理給出新的說法:“我們這兒的20寸實際上是指20英寸?!睒I(yè)內人士透露:一般地說,目前蛋糕店里標注的“寸”實際上就是指“英寸”,而且這種做法已經成為行業(yè)“潛規(guī)則”。
看到這兒,讀者方才恍然大悟:這鴨頭不是那丫頭,此英寸不是彼市寸。本場官司的糾結,就出在商家有意混淆概念上。針對商家的強詞奪理,法律人士稱,我國目前對蛋糕制作尺寸到底是按傳統的“市寸”?還是國外流行的“英寸”?尚缺乏明確規(guī)定。因而很多蛋糕店在確立價目表時往往尺寸含混,一般只含糊標注“寸”,而不說明到底是“英寸”還是“市寸”。鑒于市寸和英寸都不是法定計量單位,有關人士呼吁從業(yè)商家,在銷售商品時應使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即厘米、米等。可是,由于蛋糕是舶來品,而且制作蛋糕的模子也是從國外引進的,所以這個行業(yè)制作蛋糕時一直慣用的是英寸計量。從業(yè)人員辯稱:“標注‘寸’主要是為了消費者容易理解。現在有幾個消費者知道英寸到底有多長,與市寸有多大區(qū)別呢?有些店在標注的時候會使用‘’,代表英寸,但用這個字很麻煩,有些消費者不認識還會問來問去,所以為了讓大家好理解,有些店印制宣傳頁或在蛋糕模型旁邊直接標明‘寸’了。”然而,事實上在用料相同的情況下,蛋糕表面標注“寸”實則使用“英寸”作為計量單位,會為商家?guī)砬那牡睦麧?,而這恰恰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此外,依據《合同法》第62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就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履行;沒有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按照通常標準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履行。這就是說,蛋糕產品符合顧客要求,只能拜托商家的良知。眼下,受消費時尚的影響,中國已經成為蛋糕消費大國。在這種情況下,吃到嘴里的蛋糕也就可能變了滋味兒。
心理學家稱:分寸又稱尺度,民間又稱火候。若是將這個普通的詞運用好,有著很深的奧妙和學問。無論人際交往,還是做生意,都需要把握恰當的分寸,如果分寸不當,就會影響雙方關系,或者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煩。那么,又該如何正確把握市場上的“分寸感”?這既是人生的學問和積累,更是來自商家對顧客的一份尊重。類似蛋糕行業(yè)不懂分寸的現象,在其他賣場上也經常見到。日前,在京城一家著名家電商場,一位銷售人員正向顧客推介某款新型液晶電視。說著說著,此君掉轉“槍口”,開始激烈抨擊其他品牌,把人家貶得一無是處。而且,言語之間還不時爆出粗口。他可能不知道,就是自己這副過份的囂張模樣兒,把送上門的客戶給轟走了。所以,商家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分寸感。因為它不僅事關產品計量,更是一種相當微妙的心理現象。只有合情合理的分寸感,才可能會把顧客的“芳心”勾住,讓彼此建立起一種溫馨關系。就目前而言,盡管熟練掌握分寸并不是每個商家都能正確把握的,但在實踐中大家應該不斷總結,摸出規(guī)律。請記住,市場上最重要的分寸感,只能是尊重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