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浪 Hong,Lang
王 洪 Wang,Hong
陳章強 Chen,Zhangqiang
陸林祥 Lu,Linxiang
尹秋林 Yin,Qiulin
賴珩莉 Lai,Heng li
30006 江西南昌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二科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病,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發(fā)病率約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2%~20%。近年來介入技術迅速發(fā)展,經(jīng)導管VSD封堵術已成為部分VSD外科手術替代療法[1-4],但VSD的封堵治療有其較為嚴格的適應證,即要求缺損距主動脈瓣和三尖瓣距離大于 1~1.5mm[4],嵴內(nèi)型室間隔缺損(intracristal 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IVSD)位置較高,距主動脈右冠瓣很近,多數(shù)無距離,因而介入封堵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國內(nèi)外對IVSD的封堵治療報道較少[5-8],而用動脈導管未閉(PDA)封堵器堵閉IVSD尚未見報道,近年來我院心內(nèi)科已用PDA封堵器成功完成20例IVSD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03-06~2009-05在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初步篩選適合經(jīng)導管封堵治療VSD的患者198例,其中IVSD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4~46歲,體重15~60kg。發(fā)現(xiàn)心臟雜音4~46年,一般體力活動無明顯癥狀。無其他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病史。所有患者均在胸骨左緣第 3-4肋間聞及3/6~4/6收縮期噴射樣雜音,彩色多譜勒超聲心動圖發(fā)現(xiàn)室水平左至右分流。大動脈短軸在12點至1點位置可探及5~7mm回聲缺失,各房室腔不大,EF值60%~65%,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胸片示:心左緣圓頓,心胸比例正常。
1.2 方法
1.2.1 超聲心動圖測定 所有患者均通過超聲心動圖(菲利譜Agilent 5500型,美國)檢查初選確診為IVSD患者。IVSD的判斷[6]:①大血管短軸觀室間隔回聲脫落或其分流束位于11~1點(圖1)。②大動脈短軸觀VSD左上緣與肺動脈后瓣根部尚有距離。③胸骨旁左室長軸觀VSD或其分流束上緣多緊鄰主動脈右冠瓣根部。
1.2.2 左室造影測定 經(jīng)皮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動脈成功后靜脈推注肝素3 000U(手術時間每增加1h,肝素追加1 000U)。插入豬尾巴導管經(jīng)主動脈逆行進入左心室 ,分別取 LAO 80°,RAO 60°,LAO 50°+CRA 25°等體位行左心室造影,確定VSD的診斷及分流束的寬度(圖2)。
1.2.3 封堵器的選擇與術中監(jiān)測 根據(jù)文獻報道[8],選擇國產(chǎn)室間隔缺損封堵器(北京華醫(yī)圣杰公司)進行封堵治療。由于IVSD緊鄰主動脈右冠瓣,致使右冠瓣下緣不同程度地影響對VSD大小的判斷,因此封堵器的大小選擇主要依靠多切面超聲心動圖VSD回聲失落的彩色多普勒分流寬度,以及X線造影分流束的寬度等幾方面結(jié)合綜合判斷的方法。一般在上述方法中測定最大缺損口或分流寬度的基礎上選擇大1~2mm的封堵器左右,而個別較大的VSD可選擇大3~4mm的封堵器。
1.2.4 封堵方法及其隨訪 左心室造影后,從股動脈送入6F右冠狀動脈造影導管及其泥鰍導絲經(jīng)VSD口入右心室并送至肺動脈,經(jīng)股靜脈送入抓捕器至肺動脈抓捕泥鰍導絲,將泥鰍導絲抓捕后拉出股靜脈,建立股動脈-VSD-股靜脈軌道。再沿泥鰍導絲送入7~12F輸送長鞘通過VSD至左室到升主動脈,根據(jù)術前經(jīng)胸超聲(TTE)測量的缺損大小及術中造影所示的分流束寬度,選擇相應大小的封堵器(選用北京華醫(yī)圣杰VSD封堵器)沿輸送長鞘管緩慢送入,在升主動脈打開封堵器左室傘面,回撤封堵器及輸送鞘至VSD處使左室傘面緊貼VSD左室面,固定輸送鋼攬回撤輸送鞘打開右室傘面,使封堵器左右傘面分別夾于VSD的左右室側(cè)。重復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檢查和左心室造影,確定封堵器位置良好(圖3、4),無殘余分流,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動脈瓣無明顯反流,右心室流出道無狹窄。即可釋放封堵器,拔除血管鞘,手術結(jié)束。術后靜滴抗生素3天預防感染;口服腸溶阿司匹林 100m g(兒童3m g/kg),每天1次,連用6個月。術后1周內(nèi)每日復查心電圖,72h復查超聲心動圖。術后3個月、6個月、1年復查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顯示VSD直徑5~7mm,平均6.5±0.5mm,主動脈短軸切面上缺損位于12點半至1點鐘位,缺損距主動脈瓣2~3mm,平均2.5±0.5mm,而且均為單孔型,未見室壁膨脹瘤,所有瓣膜未見異常。封堵器的直徑7~10mm,平均8.5±1.5mm,20例嵴內(nèi)型的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術后雜音消失或明顯減弱(4/6級降至1~2/6級),左心室造影無分流現(xiàn)象,心臟彩超檢查其中一例出現(xiàn)微量主動脈瓣反流,其余無明顯主動脈瓣反流,無穿膈血流。X線透視時間14.7~52.6(37.3±5.5)min,手術時間39~130(74.2±15.6)min。隨訪5個月~6年(平均36±12個月),無明顯主動脈瓣反流和傳導阻滯等并發(fā)癥。
圖2 左心室造影顯示嵴內(nèi)型VSD位置。
圖3 封堵器釋放后經(jīng)胸超聲示封堵器位置良好。
圖4 左心室造影顯示封堵器位置良好
1988年 Lock等首次報道經(jīng)導管封堵術治療VSD[9]。此后隨著導管操作技術的提高和封堵器的改進以及國產(chǎn)封堵器的誕生,VSD的介入治療得到迅速發(fā)展,其具有不開胸、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療效好的優(yōu)點而倍受患者所接受[5]。VSD通常分為四型:①膜部和膜周部缺損;②肌部缺損;③干下型缺損,缺損位于室上嵴上方,肺動脈瓣下,與肺動脈瓣無肌肉和纖維組織分隔,肺動脈瓣即為缺損上緣;④嵴內(nèi)型缺損,位于室上嵴肺動脈瓣下,其上緣與肺動脈瓣之間有肌性組織分隔,且距主動脈瓣較近,故易引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穿孔等并發(fā)癥。目前VSD介入治療的類型逐漸從肌部VSD、膜部VSD到嵴下型VSD,而嵴內(nèi)型的VSD封堵國內(nèi)外報道較少[5-8]。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從2003年1月開展經(jīng)心導管VSD封堵術以來共完成198例,其中嵴內(nèi)型20例,經(jīng)PDA封堵器治療成功,無殘余分流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們的體會是:①IVSD較膜部VSD位置偏左,過隔血流方向從右后向左前,左心室造影時采用左前斜50°~60°加頭25°和右前斜 45°~60°加頭 25°的體位時,正好處于切線位,缺損開口部分重疊于心影中,其大小、位置與主動脈的距離均不能顯示清楚,僅能較清楚地顯示由后向前的分流束。我們的體會是為了充分顯示分流束的寬度,左心室造影時所選擇的角度要大,一般要左前斜或右前斜位60~90°,再結(jié)合頭位或足位25°。左心室造影對IVSD僅能起診斷作用,對于判斷缺損的大小、位置無較大作用。IVSD大小的判斷及封堵器的選擇應以經(jīng)胸或經(jīng)食道超聲心動圖來確定。②膜部室間隔缺損封堵器腰長僅2mm,而IVSD四周均為較厚的肌肉組織,甚至有的IVSD在肌肉中斜行穿過。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左室面直徑較腰部大2~3mm,腰長7mm,相對更適合IVSD。由于IVSD特殊位置,動靜脈軌道向前向左與缺損成角彎曲,釋放封堵器時會產(chǎn)生“解紐扣”現(xiàn)象,造成封堵失敗。選用直徑較大長腰的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不易從左心室滑脫,增加手術成功率。③IVSD緊臨主動脈瓣,以往認為置入封堵器,易發(fā)生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本組20例病例從X線影像下觀察,封堵器置入后緊靠主動脈瓣,但僅一例出現(xiàn)輕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可能的原因是IVSD上緣與主動脈瓣瓣根有一定距離,主動脈瓣關閉時與瓣根存在一弧型三角間隙[5],封堵器位于此間隙中,不影響瓣膜的啟閉功能。④IVSD位于右心室流出道,位置較高,靠前靠左,動靜脈軌道向前向左呈S型扭曲,輸送長鞘頭端推送入左心室心尖幾乎不可能,我們通常采用升主動脈內(nèi)釋放封堵器的方法進行封堵,操作時動作應輕柔,伴隨主動脈瓣的開啟逐漸回撤封堵器,以免損傷主動脈瓣。⑤封堵時我們多采用帶導絲操作,術中保留動靜脈軌道,確認封堵成功后即可撤除導絲。帶導絲操作的好處在于保留了動靜脈軌道,如果封堵器型號不合適可沿原軌道更換封堵器重新封堵,而不需重建動靜脈軌道,避免重復操作,縮短手術時間。帶導絲操作時輸送長鞘的選擇應較常規(guī)偏大,如果有主動脈瓣脫垂或主動脈瓣中重度關閉不全則不能進行封堵。⑥在建立動靜脈軌道時,鞘管過室間隔時導絲要拉緊以便于操作順利完成。⑦IVSD位置離傳導束有一定距離,封堵后引起傳導障礙的少見,本組20例患者均未見束支阻滯或房室傳導阻滯的發(fā)生。
總之,嵴內(nèi)型室間隔缺損作為相對少見的一種特殊室間隔缺損類型,其介入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和風險,我們認為只要無主動脈瓣脫垂或關閉不全以及缺損直徑8mm以內(nèi),頂部距主動脈瓣距離2mm或以上,有足夠支撐傘的邊緣,使用PDA封堵器封堵治療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我們觀察例數(shù)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尚需要更大樣本及長期臨床隨訪進一步評估。
[1]周達新,葛均波,陳灝珠.室間隔缺損封堵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5):330-333.
[2]李軍,張軍,姚志勇,等.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對室間隔缺損封堵術的選擇標準和方法學研究.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3,19(8):584-587.
[3]胡海波,蔣世良,徐忠英,等.經(jīng)導管室間隔缺損封堵術與外科手術治療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對比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5):398-401.
[4]H oltzer R,Balzer D,Cao QL,etal.Device closure of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Amplatzer muscu lar ventricu lar sep tal defect occluder:immediate and mod-tern resu lts o f a U.S registry.Am co ll Cardiol,2004,43(7):1257-1263.
[5]孫萬峰,張國培,崔婷,等.國產(chǎn)偏心室間隔缺損封堵器在嵴內(nèi)型室間隔缺損封堵中的臨床應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3):232-233.
[6]張軍,李軍,石晶,等.超聲心動圖在嵴內(nèi)型室間隔缺損封堵中的作用.心臟雜志,2005,17(3):275-278.
[7]秦永文,趙仙先,吳弘,等.嵴內(nèi)型和肺動脈下型室間隔缺損的經(jīng)導管封堵治療.介入放射學雜志,2004,13(6):486-489.
[8]劉瀚雯,華益民,朱琦,等.經(jīng)導管治療嵴內(nèi)型室間隔缺損和膜周部室間隔缺損的對比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0):886-887.
[9]Lock JE,Block PC,M ckay RG,etal.T ranscatherte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 t.Circulation,1988,78(2):36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