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少年夫妻甜如蜜,老來夫妻辣如姜。”而我從自己的家庭經(jīng)歷感受到:“少年夫妻甜如蜜,老來夫妻比蜜甜?!?954年秋,我與妻子結(jié)婚,我今年83歲,她76歲,兩人同甘共苦,攜手走過57個春秋,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婚夫婦?;厥淄?歷歷在目。我的事業(yè)與家庭能一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中途雖遇到一些磕磕絆絆,但都能走過來,這與我有個好伴侶分不開。
共渡難關(guān)好幫手
1959年1月份,縣人事局把我調(diào)到縣辦工作。那時,我的工資很低,每月只有三十幾元,家里有五口人吃飯,錢不夠用,總是上月借款下月還。每月到領(lǐng)工資時,除了歸還上月借款,就所剩無幾,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了緩解家庭困境,妻子不愿閑著,主動挑起家庭重擔。她除了要帶好幾個子女和料理家務(wù)外,還砍柴、拔小竹筍、割芒稈去賣,并找零工做,如為一些單位食堂炒菜掙些錢以貼補家用。就這樣,我倆齊心協(xié)力渡過了經(jīng)濟難關(guān)。
勤儉持家賢內(nèi)助
家里條件差,可妻子從不叫苦,不亂花一分錢。1958年,縣里物資緊張,吃米按定量,成人每人每月限定28斤,小孩更少。糧食不夠吃,她就到野外摘野菜、撿蘿卜皮作補充。買豬肉得靠定量發(fā)票,每人每月1斤,每月發(fā)的肉票還要等我從鄉(xiāng)下回來,妻子才會舍得買肉。
她勤勞種菜,我家那時天天都吃自己種的蔬菜。她用大鍋灶撈米飯給孩子們吃,自己只喝米湯,她經(jīng)常在米湯里放點鹽、醬油、腌菜等當菜吃,豬油也舍不得放,葷菜在我家更是難以得見。若炒點好菜,她從不下筷子,總是留給我和孩子們吃。
穿衣方面也是如此,她為我買來布做衣服,她說:“丈夫在外工作,要穿好一點,走出去體面,人家才瞧得起,自己在家里穿差一點沒關(guān)系?!彼惶滓路┒嗄?補了又補,穿到不能再補為止,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她常對我說:“不要看你家中妻,只要看你身上衣,別人就知妻好壞?!痹谒芙滔?幾個孩子不但很聽話,而且還能幫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重病期間見真情
我動過兩次手術(shù):一次是因闌尾炎開刀,另一次是患腸梗阻開刀。后來有一次,我從樓上不小心跌到樓下,摔斷了左腳骨頭。三次住院時間加起來有半年多,每次都是妻子及時把我送到醫(yī)院治療,悉心照料。每次住院,我都是臥床不起,睡在床上動彈不得。她親自喂飯喂水,幫我洗臉擦背,接屎接尿,早晚陪護。后來我跌傷了腿又是她每日早晨扶我走路,做康復治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我很快恢復了健康,而她卻瘦了一圈。有一次,她因勞累過度生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經(jīng)住院治療和家人照料,半年后才恢復健康。這真是:患難夫妻見真情,夫妻恩情重如山。
晚年學習相扶助
1984年,我光榮離休??h老干部局辦起了老年大學。我是個苦命娃,從小沒書讀,但我一直很喜歡寫作,所以有這樣的好機會我第一個報了名。妻子聽說我要上老年大學,很高興也很支持,她特意為我空出一個房間做書房,以便我學習有個安靜的場所,并要我好好安心學習,家務(wù)由她一人承擔。
在生活上,她更加耐心照顧我:天熱時,幫我打開電風扇,噴好滅蚊劑;天冷時,把火盆放在我腳邊,生怕我凍著,真是周到至極。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來,我投送稿件30多篇,被采用20多篇,這讓我大受鼓舞,越學越有勁。妻子看我高興,也與我一同分享快樂,鼓勵我堅持學習。
我和老伴攜手相依幾十載,夫妻恩愛,相敬如賓。欣喜感慨之余,我情不自禁寫下這首打油詩:
夫妻恩愛情意長,酸甜苦辣兩人嘗;
為建家園度時光,日夜奔波碌忙忙;
黨的政策確實好,生活幸福奔小康;
晚年享福感謝黨,兩袖清風壽更長;
共同完成千秋業(yè),相濡以沫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