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音,吳林海
(江南大學 商學院,江蘇 無錫 214031)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的一些沿海地區(qū)就較早地嘗試農業(yè)耕地流轉,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的農業(yè)生產方式[1-4],引導農戶參加農業(yè)合作組織[5]。經過多年的演化發(fā)展,一批農業(yè)種植大戶從分散小戶中分離出來,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組織形態(tài)。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進一步發(fā)現,農產品種植面積不同的農戶間農藥施用行為有著一定的差異。由于教育和認知的原因,農民時常出現過量使用相同的農藥、使用不合理配比的混合農藥等問題。農戶的年齡、種植經驗和受教育年限顯著影響其農藥的施用行為。家庭的經濟狀況影響和改變了農戶對農藥新技術的采用,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影響了農戶對農藥品種的決策。雖然影響農戶的農藥施用行為的因素非常復雜,但學者們一致的觀點是,種植面積也影響著農戶的農藥使用。一些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戶,為了節(jié)約時間往往用混濁的溝水稀釋,甚至沒有充分混勻就噴灑,或直接取下噴霧器的噴嘴大水量地沖灑農作物。有研究發(fā)現,家庭種植面積大小與農戶對農藥新技術采用的可能性呈正相關,生產規(guī)模與模式顯著影響農戶農藥施用行為[5]。由于農戶間的相互模仿,農藥使用行為在同一地區(qū)呈現出某些共性。農戶汲取農業(yè)知識的能力具有異質性,即使在同樣的傳播環(huán)境中,不同生產規(guī)模農戶對于信息的接收速度也有所不同。
基于種植規(guī)模差異的視角,以浙江省安吉縣為例,研究不同規(guī)模的蔬菜種植農戶的農藥施用行為,討論大戶與分散小戶間農藥使用行為的差異,為進一步探索農業(yè)耕地流轉,引導農戶參加農業(yè)合作組織,在源頭上控制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探索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有效組織模式等提供有益的思路。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安吉縣的土地分布格局,地形地貌差異較大。為了研究菜農的施用農藥行為,隨機選取了2個山地自然村高山村、安城村與2個平原自然村昄山場村、孝源村展開調研。
為了確保問卷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減少受訪菜農因文化層次的影響或理解上的偏差,采取與菜農一對一的直接訪談方式進行現場答卷,并由調查人員負責問卷的填寫。在調研過程中所有受訪菜農都具有施用農藥的直接經歷。本次調查采取直接入戶的調查方式。
4個村共發(fā)放試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52份。調查時間2009年8月20日至2009年8月23日。樣本數據處理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用SPSS16.0進行數據的錄入、管理與統計分析。
安吉縣地處浙江省西北部,是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地域特色鮮明,具有良好發(fā)展?jié)摿Φ纳絽^(qū)縣。
安吉縣經過不斷的發(fā)展積累,以蔬菜、筍竹、白茶為主的生態(tài)高效農業(yè)快速發(fā)展,立體化的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格局初具規(guī)模。近年來,安吉縣蔬菜種植面積、生產總量不斷擴大,蔬菜收益水平不斷提高,蔬菜成為安吉縣農業(yè)發(fā)展中的主導產業(yè),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路徑。尤其是近年來在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為代表的綠色貿易措施效應持續(xù)放大的背景下,安吉縣出口蔬菜種植面積仍然穩(wěn)中有升,出口量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 (圖1)。
圖1 2005-2007年安吉縣蔬菜的種植面積及產量
農藥殘留是影響我國蔬菜安全與出口的主要因素,但安吉縣近年來實現了出口蔬菜零批次退貨的良好發(fā)展格局。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安吉縣在蔬菜生產中的農藥平均使用量呈下降趨勢 (圖2),蔬菜質量安全例行監(jiān)測結果為100%的合格率。安吉縣蔬菜生產 (包括出口)的主體仍以分散經營的農戶為主,不同規(guī)模的蔬菜種植農戶呈現多樣化的格局,但蔬菜種植規(guī)?;邪奶卣髅黠@。
圖2 2005-2007年安吉縣蔬菜的收益和農藥投入
2.2.1 基本特征
調查的152位蔬菜種植農民的家庭和個人的特征統計情況見表1,男性133人,女性19人,分別占樣本數的87.5%和12.5%;平均年齡為50歲,>40~60歲年齡段的有為114人,40歲以下的中青年與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共有38人,分別占樣本數的75% 和25%;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7人,初中層次文化程度的63人,高中 (含)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2人,分別占樣本數的50.66%、41.45% 和7.89%。家庭年收入小于1萬元與高于5萬元的分別占樣本數的20.39% 和15.13%,而家庭年收入在 >1萬 ~5萬元間的占樣本數的64.48%。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
2.2.2 種植面積
這些從事蔬菜種植的菜農及其家庭既有分散農戶,又有參與農業(yè)合作社的農戶;農民本人既有專職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純農民,也又兼職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流動職業(yè)者;所種植的蔬菜面積有較大的差異,既有一般的小戶,也有種植大戶。以蔬菜種植面積為標準,將受訪菜農及其家庭劃分為0.33 hm2以下、>0.33 ~0.67 hm2、>0.67~1.33 hm2與1.33 hm2以上4種類型 (為方便分析,分別簡稱A、B、C、D類型)(圖3,表2)。從表2分析,不同蔬菜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其家庭的經濟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A類農戶。有76人,占樣本數的50%,平均可種植的蔬菜面積為0.183 hm2。其蔬菜種植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用,蔬菜的市場化程度比較低,農業(yè)收入往往并非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B類農戶。有21人,占樣本數的13.81%,平均可種植的蔬菜面積為0.557 hm2,人口相對較多,勞動力富余且缺乏其他的生產技能,除種植自有耕地外,委托代耕他人閑置的耕地或農村自由地,無需承擔任何耕地使用或租賃費,耕地的產出歸自己所有,采取自產自銷的蔬菜生產經營方式并獲得經濟收益。
圖3 不同種植規(guī)模菜農的蔬菜種植面積比例
C類農戶。有25人,占樣本數的16.45%,平均可種植的蔬菜面積為0.995 hm2,往往擁有較為成熟的農業(yè)生產經驗,已初步具有規(guī)?;a經營的理念,通過租賃本村多余耕地種植經濟作物來提高收入,但由于家庭勞動力數量有限以及受資金約束且擔憂自然災害等風險,通常在勞動力基本自給和確?;臼杖氲那疤嵯逻x擇適當的種植規(guī)模。
D類農戶。有30戶,占樣本數的19.74%,平均可種植的蔬菜面積為4.01 hm2,這些農戶的蔬菜種植區(qū)域不局限于本村,探索規(guī)?;?、標準化的蔬菜種植模式,同時組織當地或外地人員通過契約形式成為其蔬菜種植的雇工。這一部分的農戶自身不再直接從事蔬菜種植,扮演著技術、生產與經營管理等多重角色。
2.2.3 生產方式
不同規(guī)模的蔬菜種植農戶參加農業(yè)合作社組織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A類農戶參加農業(yè)合作社的比例最低,只有6.58%。隨著蔬菜種植面積的增加,農戶參加農業(yè)合作社的比例不斷提升,D類農戶中有75%參加了農業(yè)合作社。農戶蔬菜生產積極性與種植規(guī)模高度相關,A類農戶對從事蔬菜生產的積極性不高,而D類農戶積極性普遍高漲。在A、B、C、D 4類菜農及其家庭所種植的蔬菜既有出口的,也僅在當場市場銷售或自己食用的,D類農戶中有78.57% 的農戶生產出口蔬菜,而A類農戶中只有2.63% 的農戶出口蔬菜 (表2)。
需要指出的是,統計發(fā)現,盡管A類農戶占樣本數的1/2,但這些分散農戶蔬菜種植的總面積僅占所有受訪菜農蔬菜種植總面積的8.13%,而只占樣本數19.74% 的D類農戶的種植面積占有所有受訪菜農種植面積的70.44%。
表2 不同種植規(guī)模的菜農家庭經濟特征
A類、B類農戶雖然在蔬菜種植面積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兩者間的生產方式、勞動力供給方式基本類似,仍保持著分散傳統家庭式的蔬菜生產特征,把此2類農戶歸并為分散小戶。C類、D類農戶不同程度地具備了蔬菜種植規(guī)?;⒓s化的特征,與A類、B類菜農的生產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將此2類農戶歸并為種植大戶。
研究分散小戶、種植大戶的農藥施用行為的差異性,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行業(yè)標準GB/T 20014.5—2008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第5部分——水果和蔬菜控制點與符合性規(guī)范以及GB/T 18407.1—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huán)境要求,針對植保環(huán)節(jié)影響蔬菜質量安全的主要問題,重點選擇農藥品種的選擇行為、農藥劑量的施用行為、殺蟲劑混合復配的行為、安全間隔期的選擇行為等4個角度,對分散小戶與大戶的農藥施用進行比較分析。
2.3.1 品種
農藥品種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到蔬菜的農藥殘留量。影響農藥品種選擇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殺蟲效果、農藥殘留感知和農藥價格 (表3、4)。受訪的分散小戶與種植大戶對農藥品種的選擇行為具有較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在:分散小戶對于殺蟲效果的偏好明顯強于農藥殘留水平,分別為80.41% 和13.40%;而種植大戶對于殺蟲效果與農藥殘留的關注程度則基本持平,分別為50.91% 和49.09%。農藥成本占蔬菜總成本的比重并不高,且不同品種的農藥價格差距不明顯,因此農藥價格應該不是影響菜農農藥品種選擇行為的主要因素,僅有6.19%的分散小戶會依據農藥價格選擇農藥品種。
2.3.2 劑量
對于農藥劑量的施用行為,發(fā)現菜農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對農藥用量效果認知相似,62.89% 的分散農戶和70.91%的種植大戶認為多使用農藥并不一定或不能提高害蟲防治水平 (表5)。二是對害蟲產生農藥的抗藥性認知較高,分別有為81.44%的分散小戶和83.64% 的種植大戶認為多用農藥不能提高害蟲防治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抗藥性(表6)。三是對農藥防治害蟲效果不佳時的主要處理方法類似,主要為事后多次反復噴灑農藥,增強噴灑頻率,事前在標簽標識用量的基礎上加大劑量噴灑,采取這種做法的分散小戶有69.07%,而種植大戶則相對較少,所占比例為54.55% (圖4)。由此可見,分散小戶與種植大戶對于農藥用量的認知與行為選擇具有相似性,相比之下分散小戶更具有功利心理,往往對蔬菜的安全帶來隱患。
表3 影響菜農農藥品種選擇行為的主要因素
施用生物農藥或綠色農藥有利于降低蔬菜的農藥殘留。進一步的調研發(fā)現,所有的菜農均表示不使用高毒農藥,但在生物農藥或綠色農藥的使用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僅有7.22% 的分散小戶選擇使用,而種植大戶的這一比例高達43.64% (表4),種植大戶相較于分散小戶在農藥品種的選擇行為上更具有理性。
表4 不同種植規(guī)模菜農使用的農藥品種
表5 菜農對農藥使用多防治效果就好的態(tài)度
表6 菜農對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將產生抗藥性的態(tài)度
2.3.3 混配
并非所有的殺蟲劑都能混合復配使用,能否混配使用取決于其有效成分間是否產生化學反應,以及反應效果是否利于農作物生長;同時還有一個混配方式的問題,不正確的混配方式可能增強殺蟲劑的毒性,危及農產品安全。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菜農殺蟲劑使用的基本行為是:一是較為普遍地采取混配方式,分散小戶和種植大戶的混配使用殺蟲劑的比例分別為90.72% 和72.73%(表7)。二是混配過程不講究劑量配比,菜農通常直接憑借經驗估計,依據規(guī)范要求而使用量筒操作的菜農比例很低,分散小戶的比例是3.09%,種植大戶的比例也不過為16.36% (表8)。三是混配方式出現較大的差異。由于所有受訪菜農均以噴霧桶為混合容器,因此最基本的操作要求是在水中倒入單劑攪拌后再混入第2種單劑 (稀釋液混合方式)。但調查顯示,僅有3.09%的分散小戶采用這一混合方式,而種植大戶采用這種方式的比例則高達50.91%,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表8)。由此可以看出,雖然菜農混配使用殺蟲劑行為的規(guī)范性都有待提高,但種植大戶明顯好于分散小戶。
圖4 不同種植規(guī)模的菜農農藥使用劑量情況
表7 菜農采取殺蟲劑混配使用的方式
表8 不同種植規(guī)模的菜農農藥混配的計量方式
2.3.4 安全間隔期
農藥藥性與毒性的釋放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最后一次噴灑農藥到蔬菜上市食用的間隔期長短直接影響到農藥毒性揮發(fā)的程度,因此對施用不同的農藥品種都有不同的安全間隔期要求。調研發(fā)現,不同的菜農對安全間隔期有不同的選擇行為,具體是分別有40.21%、38.14%、21.65%的分散小戶,10.91%、60.00%、29.09%的種植大戶所采用的蔬菜安全間隔期為1~2 d、3~5 d和7 d以上 (圖5),分別對應殘留有較高毒性、毒性基本揮發(fā)、毒性完全消除的蔬菜質量狀態(tài)。因此,總體而言,種植大戶比分散小戶具有較安全的間隔期選擇行為。
圖5 不同種植規(guī)模的菜農安全間隔期的行為選擇比較
通過對安吉縣152戶不同種植規(guī)模菜農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分散小戶與種植大戶的菜農其農藥施用方式既有共同特征,更有差異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在農藥品種的選擇、農藥劑量的施用、殺蟲劑混配的方式行為、安全間隔期的確定等方面,種植大戶明顯好于分散小戶,種植大戶的蔬菜質量必然高于分散小戶。產生農藥施用方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種植大戶通過直接接觸市場,或通過農業(yè)生產組織的相互自律等,比分散的菜農更廣泛地了解到市場對于安全、高質量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能夠憑借其資本優(yōu)勢、農業(yè)生產經驗以及專業(yè)技術人員指導,可以規(guī)?;a出品質優(yōu)良、健康環(huán)保的安全蔬菜,并獲得更客觀的比較利益。
由此可見,在當前引導農戶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利用政策引導、經濟手段等,創(chuàng)新機制,繼續(xù)推進耕地在農戶間的適度流轉,鼓勵不同種植規(guī)模的農戶參加農業(yè)合作組織,規(guī)范農戶的農藥施用行為,努力在源頭上提高農產品質量,這應該成為今后在實踐中探索與發(fā)展農產品安全生產模式的重點與方向。
[1]涂軍平,黃賢金.區(qū)域農地流轉與農產品商品化關系分析:以江蘇省寶應縣農戶調查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7(2):35-39.
[2]衛(wèi)新,丁賢劼,楊祖增,等.浙江省農戶糧田規(guī)模經營實踐與探討[J],浙江農業(yè)科學,1996(4):151-154.
[3]徐志明.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建設[J].農村經營管理,2009(9):14-16.
[4]張征.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狀況調研報告[J].宏觀經濟研究,2009(1):50-55.
[5]郭紅東,蔣文華.影響農戶參與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行為的因素分析:基于對浙江省農戶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4(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