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群,周定球(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柳州市 545005)
膽道感染作為一種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手術前需經(jīng)驗性抗菌治療。筆者對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確診為膽道感染的235例患者進行膽汁培養(yǎng)和藥敏分析,對檢出的病原菌組成以及藥敏試驗結果作一回顧性調(diào)查研究,以期為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
2006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肝膽外科住院的膽道感染患者235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13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35.1歲。由臨床醫(yī)師無菌采集膽汁后送檢。
采用美國德靈公司Microscan Autoscan-4分析儀對細菌作鑒定和藥敏分析。革蘭陽性球菌采用PC20陽性板,革蘭陰性桿菌采用NC31陰性板,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
采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表型確認試驗,嚴格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2008年版的標準操作[1]。藥敏紙片由英國Oxoid公司提供。
在235份膽汁中,有145份培養(yǎng)出病原菌,檢出率為61.7%。共檢出病原菌167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99株,占59.3%;革蘭陽性球菌65株,占38.9%;假絲酵母菌3株,占1.8%。167株病原菌構成情況見表1。
表1 167株病原菌構成比Tab1 Constituent ratio of 167 pathogenic bacterias
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性見表2。
產(chǎn)ESBLs的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屬細菌分別為21株、9株,產(chǎn)ESBLs總陽性率為37.5%(30/80)。
正常情況下,人的膽汁無細菌生長,但膽道感染患者的膽汁大多有細菌感染,這些致病菌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腸道,經(jīng)Vater壺腹逆行入膽道,也可經(jīng)血液或淋巴道進入膽道而致膽道感染[2]。本資料膽汁病原菌檢出率為61.7%,部分患者手術前已使用抗生素,故實際感染率遠高于此數(shù)。細菌構成比中,前4位病原菌分別為腸球菌屬、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表明膽道感染的病原菌以腸球菌屬為主,其次為大腸埃希菌,與以往報道[3]一致。造成腸球菌屬日益增多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3,4]:(1)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腸球菌的耐藥性較高;(2)手術放置T管、內(nèi)窺鏡下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術后被腸道細菌污染,形成反流性腸球菌膽道感染。
表2 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率(%)Tab 2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s to common antibiotics(%)
表2結果顯示,腸球菌屬對萬古霉素、氯霉素、氨芐青霉素、青霉素、高濃度慶大霉素敏感;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對亞胺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頭孢西丁、妥布霉素、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敏感;銅綠假單胞菌對阿米卡星、亞胺培南敏感。產(chǎn)ESBLs菌不僅對青霉素類、頭孢類和氨曲南耐藥,而且對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磺胺類藥物呈交叉耐藥,所以其耐藥率普遍高于非產(chǎn)ESBLs菌[5]。
膽道感染時合理應用抗生素對控制感染極為重要,建議膽道感染經(jīng)驗用藥時應結合本院病原菌分布特點、藥敏譜、抗菌藥物在肝臟中的分布和膽汁中的濃度以及對肝臟的毒性作用等因素綜合考慮。尤其應注意致病菌隨抗生素的長期應用而產(chǎn)生耐藥性,且菌種呈不斷增多的趨勢。
[1]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Standards:Eigh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2008:M100~S18.
[2]葉國良,陳會松,盛 紅,等.膽石癥并膽道感染患者膽汁與血細菌培養(yǎng)比較及藥敏分析[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5,25(9):805.
[3]項 領,陳秀平,任 葦,等.膽汁標本腸球菌的分布及藥敏分析 [J].江西醫(yī)學檢驗,2006,24(2):103.
[4]孟澤武,陳燕凌,唐南洪.膽道感染的病原菌組成及藥敏變化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117.
[5]許建成,周 琪,黃 晶,等.我院近5年臨床分離克雷伯菌屬的耐藥變遷[J].中國藥房,2008,19(32):2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