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魏一帆
外國人讀不懂的中國細節(jié)
□[美]魏一帆
ChrisColley
克利斯·卡理(美國)
面子在每個國家都十分重要,甚至在美國亦如此。不過,我們經常用不同的詞匯來描述,如榮譽和尊嚴,使外國人困惑的是中國的“面子經濟”。
比如,武漢市政府揭露了“海南毒豇豆”事件,這很可能會挽救百姓生命,但是生產豇豆的公司的領導卻抱怨說“特別的不理解”和武漢“太不夠朋友”。
而當西方人盲目地批評中國時,克利斯·卡理這樣的人會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去向他們解釋西藏問題這一類事件。
“美國在針對中國的言論中很少指出,盡管在人民富起來的同時造成了不平等,但是在近30年內中國使4億人擺脫貧困?!彼f。
也許最有助于讓沒有經歷過饑餓的西方人理解中國的元素就是貧窮。中國媒體不斷對外展示中國的技術成就和發(fā)展的景象,這導致了外國人很難把握現(xiàn)代中國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幾年前克利斯曾陪同幾個美國朋友游覽中國,并希望他們對中國有全面的理解,所以他除了帶他們去一些發(fā)達地區(qū)游覽外,還想參觀至少一個非常貧窮的地區(qū),但他的中國朋友對此強烈反對。
“他們只想讓我理解他們想讓我們理解的事?!彼f,“換句話說,他們想要外國人看到經濟發(fā)展,想要他們看浦東和長城,但不想讓他們知道在20年以后中國將會有三到四百萬單身男性?!?/p>
JonathanRechtman
喬納森·勒克特曼(美國)
最近有一件讓我絞盡腦汁的事,就是中國人買房子的欲望就像一個堅定的信仰——如果你沒有房子,你就完蛋了。
難以理解的是,中國人不斷地質問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但卻幾乎從不質疑自己對外界的和對自身的看法是否正確。
“那就是中國人的膝關節(jié)反射。只要一被批評,他們就說,你不懂中國。”喬納森說,他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另一個批評是購房壓力。
“最近有一件讓我絞盡腦汁的事,就是中國人買房子的欲望就像一個堅定的信仰——如果你沒有房子,你就完蛋了?!彼f,“對我來說,這種壓力完全是不必要的。”
喬納森說,如果一半80后打算等十年購房,那需求量也會減少很多,而且要改變“只有房主才可以結婚”的想法。
對我來說,這非常合情合理。在美國,兩口子結婚時租房很普遍,現(xiàn)在只有40%的美國人在35歲以下買房子。美國人沒有中國人那樣的購房社會壓力,因為我們穩(wěn)定感的來源不一樣。
不過,美國并不是一直這樣。其實,跟中國類似,美國早期,男人也需要房子才結婚,但因為社會的安全感加強了,人們的心態(tài)也變了。
盡管如此,房子成為目前中國人主要安全感來源的概念還是令我和喬納森難以理解。
喬納森的女友指出西方人可以更獨立思考,而在中國,社會價值取向對個人的影響很大,但喬納森堅持認為,他是對的。
“你沒有身處其境,因此你永遠都不懂,”她說,“一定要買房子的人在用大腦中感性的部分去思考,而不是用邏輯部分?!?/p>
MathiasEneji
馬修斯·厄納吉(非洲尼日利亞)
在檢查和比較中國經濟和精神方面的數據后,我不理解這種不平衡。
“我告訴中國人,在尼日利亞,你幾乎聽不見有人自殺的消息。自殺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很快樂。我們喜歡生活,也享受生活。”馬修斯·厄納吉說。來自非洲尼日利亞的他是中國農業(yè)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外國人來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確是由于近幾十年非凡的經濟發(fā)展。但對信仰基督教的馬修斯來說,這也是一場跟中國同學、同行的精神旅行,他盡量理解他們所居住的精神和心理風景?!八麄冃刨嚹杏鸦蚺?。吃飯、上課、看電影、上網等是他們主要的活動,”他說,“不過,他們似乎掛念父母不如掛念伴侶那么多。”
也許這要看跟父母的個人關系,但據我在中國的經驗,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人們常常沒有足夠的情緒發(fā)泄途徑。
馬修斯說,在尼日利亞他常常參與禱告聚會和查經會,大家彼此傾訴自己的困難,盡量互相扶持。
近半世紀以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尼日利亞發(fā)展非???,跟大多非洲國家一樣。
“中國似乎只對貿易開放了,卻很少關注精神發(fā)展?!痹诩亦l(xiāng)就任經濟講師的馬修斯說,在檢查和比較經濟和精神方面的數據后,他不理解這種不平衡。
他跟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姑娘在校園里哭著,馬修斯看到了她,就前去安慰,他擔心她的安全?!拔以谶@里遇到很多有感情或心理問題的人,很容易導致更大的問題?!彼f,“如果沒有人去跟她說話,不關注她,也許她最終就跑到屋頂跳下來?!?/p>
GerardVonBracht
吉拉德·凡·布拉赫特(荷蘭)
中國人對自己是“歷史受害者”這一自我形象的高敏感度,有時讓外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某些看法彼此看上去不可調和,坦率地說,我真不知道中國人對那些敏感的話題真正的想法如何,因為通常大家都回避?!奔抡f。
“敏感”的概念和談論敏感話題的恰當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可能會有不同理解。不少外國人被問及簡單的私人問題如婚姻狀況和年齡時感到驚訝,覺得太敏感,反而愿意與陌生人辯論社會問題,這一點或許會讓中國人覺得難以理解。
西方人對中國的許多誤解之一是中國不批評自己,也不愛說笑話。中國式深刻的諷刺感和豐富的喜劇傳統(tǒng)在西方不為人所知。幽默確實難以翻譯,但它可以成為軟實力有用的工具,幫助改變中國“臉皮薄”的形象。
國際糾紛發(fā)生時其他國家對中國可能有這種印象,比如跟老百姓交談時,他們說西方侵略中國和鴉片戰(zhàn)爭對現(xiàn)代政治有重要影響。而西方世界多半認為這些事件發(fā)生在另一個年代,與現(xiàn)在無關,因此中國人對自己是“歷史受害者”這一自我形象的高敏感度,有時讓外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吉拉德描述的中國的自我形象定位,我認為大多外國人會同意:“在歷史上受過西方不公正的對待,中國目前在世界上重新獲得公正的地位;不少中國人認為與‘敗壞、自私、帝國主義’的西方文化相比,他們是‘優(yōu)越’文化的繼承者,但同時又采用了西方文化的很多特點?!?/p>
中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們真實想要的是什么,很可能是最讓人困惑的問題。當然大家都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城市,但由于經濟、民族、語言、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多樣性,對這一點有不同的理解??紤]到中國的多樣性,誰能說他們真正地理解中國呢?
“每個人都蓋了一個保護層圍繞著自己?!奔抡f?!暗珜ξ鞣饺藖碚f,穿透中國人(亞洲人)的保護層比西方人的更難?!?/p>
似乎不少中國人更要外國人喜歡和接受中國而不要他們很好地理解中國。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目前的經濟機遇相比,也許只有給他們更多機會進入中國人的家庭和生活,這些人際關系才能最讓外國人喜歡中國文化。
“我發(fā)現(xiàn)在中國很多人把你看作客人,而不真正地接受你為社會成員,這是很大的挑戰(zhàn),”吉拉德說,“社會普遍地要讓你看看花園和房子的外面,但不讓你看房子的里面?!?/p>
(摘自《南方周末》)
book=134,ebook=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