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蓉 林菲 唐桂春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婦幼保健院 潮州 521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約50%的患者有月經(jīng)過多和壓迫癥狀,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子宮能產(chǎn)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zhì),并有內(nèi)分泌功能,參與體內(nèi)生殖、生理及病理過程。手術切除子宮不但會導致卵巢衰竭和更年期提前,而且?guī)Ыo患者心理上的痛苦。我們在臨床上采用米非司酮合宮瘤清治療子宮肌瘤,并與單用米非司酮進行對比?,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婦科檢查及B超診斷為子宮肌瘤患者335例,子宮大小如孕50d~3個月,瘤體直徑2~6cm(B超診斷結果),年齡30~52歲,未生育14例,均自愿要求行藥物治療。無心、腦、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無其它臟器腫瘤或可疑病變,無使用米非司酮禁忌證。隨機將335例患者分為觀察組198例和對照組13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臨床癥狀、子宮及子宮肌瘤大小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口服米非司酮片(國藥準字 H20010633,每片 25mg)12.5mg/d,口服宮瘤清片(國藥準字Z20050250)3片/次,3次/d,連服3個月。對照組:口服米非司酮片12.5mg/d,連服3個月。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肌瘤消失,子宮恢復正常大小。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肌瘤比原來縮小一半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瘤體比原來縮小或無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瘤體沒有縮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均療效肯定,但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顯著性。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 閉經(jīng)及月經(jīng)恢復情況 兩組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期間均有不同程度的閉經(jīng),15例(年齡>45歲)停藥后6個月仍無月經(jīng)來潮,其余停藥3~8周恢復月經(jīng)。兩組之間經(jīng)期和經(jīng)量比較無明顯差異。服藥1個療程后3~6個月復查,對照組有69例子宮及肌瘤比治療1個療程后檢查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觀察組僅有11例比治療1個療程后稍有增大。
子宮肌瘤是生育年齡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據(jù)統(tǒng)計,至少有20%育齡婦女患有子宮肌瘤[1]。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除子宮和保守治療。子宮切除會導致卵巢衰竭和更年期提前,使年輕女性失去做母親的權利,同時必須承擔麻醉風險及出血、感染、盆腹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全子宮切除可使陰道縮短,影響正常的性生活。因此,藥物治療是子宮肌瘤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
子宮肌瘤是性激素依賴性腫瘤,在肌瘤組織中發(fā)現(xiàn)雌、孕激素受體含量明顯高于周圍正常組織。研究證明孕激素在肌瘤生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2]。米非司酮是孕激素受體拮抗劑,可以使子宮肌瘤組織中的雌、孕激素受體明顯下降,從而有效阻斷孕激素,使肌瘤組織和肌瘤組織內(nèi)的血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化,使肌瘤細胞體積明顯縮小,細胞質(zhì)變淡,細胞核固縮,肌瘤組織內(nèi)血管腔縮窄,血管內(nèi)皮細胞變性,從而影響肌瘤細胞的能量代謝,使肌瘤出現(xiàn)缺氧性壞死,肌瘤縮小[3]。米非司酮還可以抑制孕激素的活性,使卵巢黃體溶解,體內(nèi)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同時還可以抑制肌瘤細胞的表皮生長因子的基因表達[4]中醫(yī)認為,子宮肌瘤的形成,多與正氣虛弱、血氣失調(diào)有關,或由經(jīng)期產(chǎn)后,內(nèi)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悲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所致。宮瘤清(熟大黃、土鱉蟲、水蛭、桃仁、蒲黃等)采用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治療原則達到治病求本、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本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能有效縮小肌瘤體積,顯著改善肌瘤患者常見的經(jīng)期延長、月經(jīng)量過多等癥狀,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米非司酮合宮瘤清治療子宮肌瘤治愈率高、療程短、復發(fā)低、安全,患者易于接受,是子宮肌瘤患者理想的首選治療用藥。
[1]樂杰.婦產(chǎn)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69-272
[2]鄭淑蓉.米非司酮用于婦科疾病的治療[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06,22(2):72-74
[3]廖愛華.米非司酮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 [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1994,10(5):15-16
[4]楊幼林,鄭淑蓉,張志文,等.米非司酮對于子宮肌瘤組織中表皮生長因子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1998,3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