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秋模 胡永春
(江西乳腺??漆t(yī)院 南昌 330009)
乳腺增生(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被稱之為婦女的現(xiàn)代疾病,病因復雜,類型繁多,多見于30~50歲中年婦女,占育齡女性40%左右,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0%~80%[1]。其本質雖非炎癥也非腫瘤,但臨床的重要性在于其連續(xù)、漸進的演變過程,發(fā)生癌變的幾率比健康婦女高1.3~2.69倍[2,3]。為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21世紀初作出了“提前干預乳腺增生”的戰(zhàn)略決策,備受世界各國矚目筆者采用乳痛核散顆粒2號沖服治療乳腺增生,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門診診斷明確的患者共1 200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5歲,病程最短1周,亦有數(shù)月數(shù)年不等,以1~5年者居多。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脹痛、刺痛或隱痛,可觸及數(shù)量不等的增粗腺體,呈結節(jié)狀、條索狀、片塊狀或混合型腫塊,其中雙側病變占90%以上,多位于外上象限或兩個以上象限。痰瘀互結型患者伴見眩暈、惡心、胸悶、胃部脹滿、食少、大便稀、咳吐痰涎、身體有重著感、舌苔白膩、脈滑。所有入選病例均經(jīng)臨床觸診、三算子掃描、彩色B超、鉬靶X線、細胞病檢等2~3項檢查明確診斷,排外其它乳房惡性病變者[4,5]。1 2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0例,兩組病例年齡、婚育情況、病程長短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沖服乳痛核散顆粒2號:柴胡、丹參、當歸、白芍、黃芪、薏苡仁、桔梗、枳殼、青皮、全瓜蔞、海藻、香附、延胡索。每次10g,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1.2.2 對照組 口服三苯氧胺片(國藥準字H32021472)每次10mg,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于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用藥期間忌服辛辣、油膩及刺激性食品,經(jīng)期停服,用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2.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判斷。臨床治愈:乳痛、增粗腺體、腫塊基本消失;顯效:乳痛消失,增粗腺體、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有效:乳痛有所減輕,增粗腺體、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到1/2;無效:乳痛不減,增粗腺體、腫塊最大直徑未縮小或增大變硬,或有惡化傾向。
2.2 臨床療效 見表1。經(jīng)χ2檢驗,兩組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乳痛核散顆粒2號與三苯氧胺片均是治療乳腺增生病的有效制劑。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例(%)
2.3 毒副作用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未見明顯毒副反應,僅有極少數(shù)胃病史者出現(xiàn)胃脹、胃部不適感,改餐后半小時服藥可緩解或消除癥狀。對照組三苯氧胺片可干擾月經(jīng),表現(xiàn)為經(jīng)血減少,月經(jīng)推遲或提前。
乳腺增生主要是乳腺小葉在成熟或周期變化中發(fā)生的增生與復舊不全所致的改變,現(xiàn)代醫(yī)學多認為本病與內(nèi)分泌紊亂、免疫力降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關,關鍵為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失衡所致,癥狀輕重不一,虛實互見。治療多以激素途徑干預為主,常用三苯氧胺等對抗雌激素,作用機制主要是與雌激素競爭結合ER,從而阻止雌激素對乳腺細胞的刺激增生作用,短期效果雖較明顯,但停藥后易反跳,且副反應較大,可造成月經(jīng)紊亂,甚或深靜脈栓塞,長期用藥還有誘發(fā)子宮內(nèi)膜增厚和癌變的危險[6],故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中醫(yī)歷代醫(yī)家多將本病“責之于肝”[7],若患者氣機不暢長期得不到緩解,則日久氣郁化火,煉液成痰,氣滯痰凝血瘀,形成乳房腫塊,歸屬“乳癖”、“乳痞”、“乳中結核”范疇。治療組所用乳痛核散顆粒2號以疏肝理氣、化痰行瘀為大法,臨床用于痰瘀互結型患者,療效和對照組相當,在用藥過程中未觀察到該藥對心肝腎功能、血液系統(tǒng)的異常副反應。方中柴胡、桔梗、枳殼、青皮、全瓜蔞、香附、延胡索諸藥兼具疏肝理氣化痰的功效;黃芪補氣扶正加強化痰行瘀的功效;白芍柔肝止痛,又可防上藥疏散過度而傷肝陰薏苡仁、海藻加強健脾化痰散結的功效;丹參、當歸活血散瘀:諸藥共用,標本兼治。
總之,乳痛核散顆粒2號制劑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可靠,使用方便,重復性好[8],經(jīng)濟實惠,療效與乳安片、三苯氧胺相當,但無三苯氧胺的副作用,且治療后病情不容易反復,對降低和防范乳腺癌的發(fā)病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5
[2]林毅,唐漢鈞.現(xiàn)代中醫(y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91
[3]黃家駟.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3.367
[4]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nèi)外疾病診療標準[S].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9 807
[5]雷秋模.乳康片治療乳腺增生病1 365例臨床觀察[J].腫瘤防治雜志,2001,8(6):691-692
[6]王莉,雷秋模.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癌[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58-61
[7]馬宏光,郭改會,潘瑞芹.乳腺增生病的綜合治療[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5,19(5):263
[8]姚毅,黃慧成.乳寧顆粒質量標準的研究[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14(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