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南 石國彬 劉 劍 錢力維 張進軍 趙 華
萆苓方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痛風臨床觀察
李中南 石國彬 劉 劍 錢力維 張進軍 趙 華
目的觀察萆苓方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痛風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5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給予萆苓方,對照組予以秋水仙堿、消炎痛劑、別嘌醇;均治療2周。結果兩組總有效率相近,中藥組愈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血尿酸均明顯下降,中藥組效果更優(yōu)。結論萆苓方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痛風有良好的療效。
2型糖尿病 痛風 萆苓方
安徽省中醫(yī)院(合肥230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痛風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糖尿病是由糖代謝紊亂引起,以血糖升高為特征,是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血糖升高。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其特點是高尿酸血癥,痛風急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兩者易同時并發(fā)于同一患者。筆者采用安徽名老中醫(yī)王正雨主任醫(yī)師之經(jīng)驗方萆苓方治療痛風合并糖尿病患者,收到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2月-2009年12月安徽省中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65例,糖尿病診斷符合2007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標準,痛風診斷符合中華風濕病學分會制定的《原發(fā)性痛風診治指南》[1]的標準;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辨證屬濕熱痰瘀痹阻。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34例,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齡30~85歲,平均63.97歲;糖尿病病程0.5~20年,平均9.07年;痛風病程0.5~3年,平均3.11年。對照組31例,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齡32~84歲,平均65.34歲;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 7.15年,痛風病程 0.5~7年,平均 3.4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按原有方案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維持血壓平穩(wěn),并進行糖尿病教育及適量活動,禁食嘌呤含量高的食品。中藥組予萆苓方:土茯苓20g,萆薢20g,澤瀉20g,薏苡仁30g,黃柏10g,蒼術 10g,虎杖 20g,威靈仙 20g,懷牛膝 20g,當歸10g。散劑或湯劑,每日1劑,分2次服用。對照組予秋水仙堿,疼痛明顯加用消炎痛栓劑,疼痛緩解后服別嘌呤醇0.1g,每日2次。兩組均以2周為1療程,共2個療程。服藥期間停服其他治療痛風的藥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身高、體重及治療前、后體質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尿酸、血脂,血壓及主要癥狀及體征積分的變化。痛風療效評定根據(jù)衛(wèi)生部1993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關節(jié)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血尿酸指標正常(<380μmol/L),血沉、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至正常水平。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血尿酸值明顯降低(<416μmol/L)。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關節(jié)功能明顯進步,生活能夠自理,血尿酸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較各方面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及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兩組總有效率相近(P>0.05),而中藥組愈顯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主要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主要癥狀與體征積分改善情況無明顯差異 (P>0.05)。
表2 兩組主要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主要癥狀與體征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下同
n組別中藥組對照方34 31治療前9.12 ± 2.40 9.32 ± 2.61治療1周后6.15 ± 1.54*6.20 ± 2.01*治療2周后5.10 ± 2.73*5.09 ± 2.94*
2.3 兩組體質量、體質量指數(shù)(BMI)、血尿酸、血糖變化比較 見表3。結果示中藥組多項指標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 <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質量、BMI、血尿酸、血糖、血脂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質量、BMI、血尿酸、血糖、血脂變化(±s)
組 別 體質量(kg)BMI 血尿酸(μmol/L)血糖(mmol/L)中藥組(n=34)對照組(n=3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2.70±6.90 70.30±5.80 74.00±8.80 74.20±7.60 25.70±2.49 24.90±2.47 25.90±2.51 25.90±2.51 545.67±89.91 450.72±66.34*△493.35±72.10 418.20±39.85*FPG 6.65±1.71 5.66±1.06*△7.10±1.92 6.90±2.20 PBG 9.97±3.55 6.50±2.80*△12.14±3.86 11.40±2.07
糖尿病、痛風屬于代謝性疾病,與高脂血癥、肥胖密切相關,發(fā)病基礎均可由胰島素抵抗引起。近年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主要與高胰島素血癥有關;胰島素能促進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減少,血尿酸升高。
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常因為血尿酸濃度過高而沉積于人體四肢關節(jié)引發(fā)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急性關節(jié)炎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對癥止痛、抑制血尿酸生成和(或)促進排泄,但其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因無法忍受胃腸道或其他反應而放棄西醫(yī)治療;或因其伴糖尿病肝病、腎病,無法接受西藥治療。痛風屬于中醫(yī)學“痹證”中的風濕熱痹,其本在脾,標在筋骨關節(jié)、肌肉。2型糖尿病合并痛風者大多為形體肥胖的脾虛濕熱之體,加之嗜酒、喜啖膏粱厚味,致臟腑功能失調,升清降濁無權,濕熱壅滯于血脈,難以泄化或兼外感邪氣侵襲經(jīng)絡,致氣血運行不暢,濕濁郁于骨節(jié),客于肌肉筋骨之間,出現(xiàn)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其基本病機為脾腎虛損,痰濁瘀毒內蘊,治療宜以清熱解毒、祛濕瀉濁、活血通絡為主。萆苓方由土茯苓、威靈仙、黃柏、懷牛膝、蒼術、萆薢、虎杖、當歸、薏苡仁、澤瀉組成。方中土茯苓、澤瀉、萆薢、薏苡仁利濕瀉濁,滑利關節(jié);威靈仙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疼痛;黃柏、蒼術、虎杖清熱燥濕解毒;當歸、虎杖活血定痛,解毒利尿;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利關節(jié),與澤瀉合用有利尿通淋之效。藥理研究表明薏苡仁、土茯苓、澤瀉有降低血尿酸作用,可增加水分排泄,可增加對尿毒、尿酸的排泄;威靈仙有溶解尿酸,解除疼痛的作用。本方既有清熱解毒,祛濕泄?jié)?,活血通絡之功,又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引火下行之效。
本觀察表明,萆苓方有顯著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活化和向炎癥部位的趨化。本方對血壓無明顯影響,對血脂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有一定的減輕體質量作用及輕度的降糖作用。
[1]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原發(fā)性痛風診治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3):178 -18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
[3]中華人民共和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S].1993:210.
R587.2
B
1004-745X(2010)09-1487-02
20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