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彬
銀柴退熱湯治療外感發(fā)熱50例
林國彬
目的觀察自擬銀柴退熱湯治療風熱型外感發(fā)熱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外感發(fā)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給予銀柴退熱湯,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療程3d;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的改善及退熱時間。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退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結論銀柴退熱湯對風熱型外感發(fā)熱療效確切。
外感發(fā)熱 銀柴退熱湯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深圳518133)
外感發(fā)熱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多由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所致。筆者根據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自擬銀柴退熱湯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風熱表實證50例,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5-11月我院發(fā)熱門診患者100例,病程1~3d以內。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15~75歲,平均33.25歲。對照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14~73歲,平均32.75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訂。(1)中醫(yī)診斷為外感風熱證,主癥為身熱較著,微惡風,有汗,咽燥,或咽喉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脈浮數(shù);次癥為頭脹痛,咳嗽,痰黏或黃,口渴欲飲,舌苔薄黃,邊尖紅。(2)西醫(yī)診斷(取中度發(fā)熱以上病例):局部癥狀為噴嚏,鼻塞,流涕,有時咳嗽,咽痛,聲嘶,流淚;全身癥狀為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頭痛,頭昏,四肢腰背酸痛;白細胞正常或偏低。中度發(fā)熱38~39℃,高熱39.1~41℃。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即可納入觀察。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銀柴退熱湯:金銀花15g,連翹15g,柴胡 15g,黃芩 10g,青蒿 20g,葛根 15g,牛蒡子 10g,貫眾 15g,荊芥10g,生甘草6g。惡風明顯者加防風10g;咽喉腫痛明顯者加玄參15g;咳嗽明顯者加射干10g。共煎藥2次,每次取汁200mL,每劑分4~6次溫服,每3小時服1次。服藥期間禁忌辛辣、油膩之物,宜清淡飲食。對照組服用奧司他韋膠囊每日2次,每次75mg;配合解熱鎮(zhèn)痛劑口服或加服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兩組均3d為1個療程。
1.4 觀察內容 兩組治療后體溫、主要癥狀(如發(fā)熱、鼻塞、咳嗽、頭痛、咽痛、肌痛、疲乏等)改變情況以及不良反應。體溫測定方法:首次服藥后1h開始測體溫,采用腋溫,測量時間5min,并記錄,每隔1h測量1次,連續(xù)4次,以后每4~6小時測定1次,至觀察期結束(72h),并作好記錄。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1]擬定。痊愈:用藥48h內,體溫恢復正常,癥狀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用藥72h內體溫恢復正常,主要癥狀大部分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接近正常。無效:體溫無下降,癥狀無明顯改善。
見表1,表2。結果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其退熱時間亦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50例無1例出現(xiàn)明顯相關副作用;對照組50例中3例出現(xiàn)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2例出現(xiàn)失眠。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退熱時間比較 (h,±s)
表2 兩組患者退熱時間比較 (h,±s)
n組別治療組對照組50 50平均退熱時間21.27 ± 6.42△28.67 ± 6.52
外感發(fā)熱多是由感受風熱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所導致。風熱之邪侵入皮毛,或從口鼻而入,郁遏衛(wèi)陽,正邪相爭于體表,或熱毒盛于體內。故治宜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銀柴退熱湯中金銀花、連翹既有辛涼透邪宣散之力,又有芳香辟穢解毒之功;柴胡、黃芩及葛根清熱解肌,和解表里;荊芥助金銀花、連翹開皮毛而解肌逐邪,溫而不燥,既利于逐邪,又不悖辛涼之旨;青蒿性寒氣香,解暑清熱,與黃芩配伍既解表熱又清里熱;貫眾性寒味苦,清熱解毒為用;牛蒡子發(fā)表退熱以利咽喉;甘草調和諸藥兼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諸藥合用,共奏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之功。研究表明,金銀花與連翹配伍能夠降低體內IL-6的含量,并抑制其生成從而起到一定解熱作用[2]。柴胡主要成分為皂苷、甾醇等揮發(fā)油,其中皂苷具有退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炎等多種藥理作用[3]。動物實驗證明葛根中含的葛根醇有擴張血管、降溫作用[4]。
邪、毒、熱是高熱證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臨床上必須堅持解毒祛邪才能達到祛除高熱的目的。本觀察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退熱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因此銀柴退熱湯退熱效果顯著,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價值。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8-60.
[2]段紅妍,馬成.金銀花與連翹配伍退熱機制的實驗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1):1214-1216.
[3]王袖珍,李潔,林先毅.柴胡口服液治療外感發(fā)熱142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2,11(4):239 -240.
[4]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9:2.
R254.9
B
1004-745X(2010)09-1594-02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