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旻 ,黃曉燕
(1.湖南省郴州市人民醫(yī)院,湖南郴州 423000;2.廣州市番禺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廣州 511470)
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療效觀察
黃 旻1,黃曉燕2
(1.湖南省郴州市人民醫(yī)院,湖南郴州 423000;2.廣州市番禺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廣州 511470)
目的:觀察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等方面的影響。方法:將168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84例和對照組84例,早期康復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照組僅采取常規(guī)治療。比較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療效。結(jié)果:早期康復組恢復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結(jié)論: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
腦卒中;早期康復訓練;療效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致殘率可高達70%以上,這其中有15%的患者甚至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據(jù)以往資料顯示,腦卒中發(fā)病率達(109.7~217)/10 萬,死亡率為(116~141)/萬。 但是,隨著近年來診療技術(shù)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救治率明顯提高,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所以,在治療之后如何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變得尤為重要。選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綜合治療的168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168例腦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早期康復訓練組(治療組)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齡42~83歲;對照組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齡39~8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住院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同時治療組患者根據(jù)病情輕重給予如下早期康復訓練指導。
1.2.1 心理指導 腦卒中患者一般多發(fā)病急,患者容易產(chǎn)生焦慮、恐懼、悲觀、煩躁、抑郁等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療。此時需要向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教,給予其鼓勵,使患者認識到疾病的治療不能僅僅單純依靠醫(yī)院的治療。更需要自身保持心情愉快。心情舒暢能夠加速康復,向患者反復講解和強調(diào)肢體早期康復訓練及長期鍛煉的重要性,在家屬的理解和配合下完成運動康復計劃。
1.2.2 訓練方法 ①兩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康復組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即開始綜合康復訓練,平均時間為2周左右,每次1 h,1個療程為6周。②良肢體擺放:患者在急性期,肌張力低要保持良肢體位。要求患側(cè)上肢處于伸展,下肢為屈曲位。③床上訓練:患者各關(guān)節(jié)的被動運動。健、患側(cè)翻身練習,強調(diào)肩關(guān)節(jié)的前伸及骨盆旋轉(zhuǎn)。搭橋練習,腕、踝關(guān)節(jié)的背伸練習以提高各關(guān)節(jié)的控制能力及穩(wěn)定性。④站立平衡訓練:雙手及雙上肢前傾,頭與軀干前傾重心前移至雙足上,然后抬臂部、髖、膝伸展而站起,治療者在患側(cè)給予幫助,逐漸增加時間。⑤步行訓練:強調(diào)患側(cè)負重能力及膝關(guān)節(jié)屈肌和踝背屈肌的訓練,馳緩期強調(diào)正確的姿勢,痙攣期強調(diào)痙攣肌肉的放松訓練及誘導分離運動的訓練。⑥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⑦電針治療,選穴:體針廉泉、人迎(雙)、頸后夾背穴(雙)、風池(雙);頭針取口舌吞咽區(qū)(雙側(c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將廉泉、人迎接電針儀正極,余穴接負極。電針儀為G-6805電針儀,施以連續(xù)波,頻率150 Hz,20 min后出針。10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⑧心理暗示與精神鼓勵涵蓋于整個治療過程中,以增強患者早日康復的自信心。
此外,對照組未給予任何早期康復訓練。當然,不排除部分患者及其家人存在著自行活動的現(xiàn)象。
日常生活動能力用Barthel指數(shù)法評定,①基本治愈:各項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勝任原有工作。Barth指數(shù)>90分。②顯效:Barthel指數(shù)>75分,生活基本自理,癱瘓肢體明顯好轉(zhuǎn)。③有效:Barthel指數(shù)>55分,癱瘓肢體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生活部分自理。④無效:訓練前后無明顯改變??祻陀柧?周后評定療效。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計量資料進行P檢驗,對樣本率進行卡方檢驗。
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BI評分比較(n)
由表1可見,治療1個月后,Barthel評分已明顯高于治療前,而且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3個月后,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1個月和治療前(P<0.01)。
見表 2。3討論
表2 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缺陷程度改變的比較(Barthel指數(shù))(n)
有資料證實,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患肢的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明顯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康復療法。所以只要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楚,神經(jīng)學體征不再進展,48 h后就可行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降低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復發(fā)率及致殘率,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提高生活質(zhì)量,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同時康復訓練對腦功能重組有促進作用。并且,康復訓練進行的越早,越有利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ADL的恢復,使肢體運動功能再現(xiàn)。進行早期、科學、合理的護理和康復訓練,不僅能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較好挖掘損傷的修復潛力;患者及早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抑制痙攣,阻止連帶運動等,降低了繼發(fā)性并發(fā)癥,達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zhì)量的目的。本研究表明,治療組在臨床效果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0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腦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 [l]李秀霞.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指導[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5,26(15):79. [2]肖碧云,康亞嬋.醫(yī)療體操訓練對提高早期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24. [3]王興翠.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10,13(2):113-114. [4]燕鐵斌.現(xiàn)代康復治療學[J].廣州:廣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4:361. [5]方定華,陳小梅.腦血管病臨床與康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0:39-45. [6]馬惠莉,楊靜.顱腦損傷患者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4,10(10):1751. [7]曾麗,賈秀萍,馬淙,等.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11):6-7.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observation HUANG Min1,HUANG Xiaoyan2(1.The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zhou City,Hu′nan Province,Chenzhou 423000,China;2.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Guang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147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to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moto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mplications.Methods:168 cases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84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84 patients,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for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only to conventional therapy.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early resump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Conclusion:Early rehabilitation can promot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to improve daily living and quality of life. Stroke;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Effect R743.3 A 1674-4721(2010)11(c)-032-02 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