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平,朱鐵英,王宵偉
(1.吉林大學第三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33;2.吉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胃黏膜病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
張英平1,朱鐵英2,王宵偉1
(1.吉林大學第三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33;2.吉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本文對260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進行胃黏膜病變及其Hp感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如下。
1.1 對象均系 2000年4月至2009年02月收治的本院病人,男184例,女76例,年齡21-69(平均45.2)歲。全部病例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三組。急性肝炎組86例,其中甲型肝炎(以下簡稱甲肝)36例,戊型肝炎(以下簡稱戊肝)30例,病原未明20例。慢性肝炎組116例,肝硬化組58例,兩組均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物陽性病人。各型肝炎的診斷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且胃鏡檢查前1月內均未接受過鉍劑、質子泵抑制劑和抗Hp治療。
1.2 方法
1.2.1 化驗檢查檢測肝功能、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
1.2.2 超聲波檢查包括肝、脾大小,肝實質回聲,門靜脈寬度。
1.2.3 胃鏡檢查①組織活檢,常規(guī)病理學檢查;并作Giemsa染色。②抗Hp-IgG血清學檢測。
1.2.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χ2檢驗。
①經肝功能、病毒性肝炎血清學標志物、影像學檢查確診。②胃鏡檢查按胃黏膜慢性炎癥評價標準,各組胃黏膜病變詳見表1,乙肝后肝硬化組中伴門脈高壓性胃病32例。
表1 3組病人胃黏膜病變發(fā)生率
3組胃黏膜病變伴萎縮或腸化者分別為16.3%(14/86),56.9%(66/116),62.1%(36/58),與急性肝炎組胃黏膜病變發(fā)生率比較:慢性乙肝組(χ2=4.97,P<0.05),乙肝后肝硬化組(χ2=9.01,P<0.01)。胃鏡下表現(xiàn)為胃黏膜黏液增多,小斑片狀,線狀發(fā)紅,充血水腫,黏膜反光強,蒼白。伴門脈高壓性胃病鏡下表現(xiàn)為黏膜淤血,呈猩紅熱樣疹,蛇皮樣改變,重者呈櫻桃樣變。
有炎癥者胃黏膜Hp感染率急性肝炎組59.3%(36/54),慢性乙肝組82.1%(92/112),乙肝后肝硬化組60.0%(36/54),見表2。
表2 各組有胃炎者胃黏膜Hp檢測結果
目前,急性肝炎病人和正常人群的胃黏膜病變發(fā)生率相似,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胃黏膜病變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急性肝炎病人和正常人[1]。本文顯示,急慢性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病變,慢性乙肝組和乙肝后肝硬化組不僅胃黏膜性炎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急性肝炎組,且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比例亦顯著高于急性肝炎組,但兩組間則無顯著差異。
慢性肝病病人的胃黏膜損傷的機理尚未闡明,研究認為與環(huán)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人群體質有關,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群即發(fā)病。慢性肝病的胃黏膜病變高于急性肝炎病人,與慢性肝病的肝臟病理改變有關。肝硬化合并門脈高壓性胃病與胃黏膜血液動力學異常有關。與高循環(huán)血流量,黏膜缺血缺氧,多種激素分泌異常,胃腸蠕動減慢等,肝硬化合并內毒素血癥,低蛋白血癥,免疫失衡等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證明[2],乙肝病毒與胃黏膜有較強的親和力,在復制中參與慢性肝病胃黏膜病變的過程。Hp感染在慢性肝炎病人胃黏膜病變發(fā)生中的作用尚有爭論,Siringo等[3]檢測153例肝硬化病人,Hp感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肝炎組Hp感染率顯著高于急性肝炎組,乙肝后肝硬化組與急性肝炎組無差異,這結果提示慢性乙肝的胃黏膜病變與Hp感染有一定的關系,而在乙肝后肝硬化的胃黏膜病變則與伴門脈高壓性胃病、胃腸功能紊亂、胃腸道內菌群失調以及胃腸肽等因素關系密切。因此,在慢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中,應加強對Hp的檢測和治療,可能會減少胃黏膜病變的發(fā)生。
[1]張亞歷,賴卓勝,王繼德,等.幽門螺桿菌感染病人胃黏膜組織學炎癥評價依據及診斷標準的探討[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811.
[2]陳乃玲,白 玲,鄧 濤,等.慢性肝病胃黏膜乙型肝炎病毒表達及幽門螺桿菌感染[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5):278.
[3]Siringo S,Vaira D,Menegattim F,et al.High prevalence of heficobacter pylori in liver cirrhosis:Relationship with eilinical and endouscopie features and risk of peptic ulcer[J].Dig Dis Sci,1977,42:2024.
1007-4287(2010)06-0931-02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