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萍
(河南省??h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河南??h 456250)
膽堿酯酶是一種催化?;憠A水解酶類,具有降解膽堿酯并在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肌肉運動系統(tǒng)中起神經(jīng)傳遞的功能,它存在于血清、肝、大腦、腎、腸及胰中,對其檢測常被用于有機磷中毒患者的輔助診斷[1]。由于CHE是由肝臟生成后分泌入血的,能反映肝實質(zhì)細胞損害的程度,因此,它是一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的肝功能檢測指標。為探討血清CHE水平測定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中的臨床意義,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對168例肝病住院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活性的測定,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住院肝病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男103例,女65例,年齡33~76歲。其中急性肝炎組61例,慢性肝炎組20例,肝硬化組64例,肝癌組23例,全部病例均經(jīng)臨床結(jié)合B超和實驗室檢驗證實或病理檢驗證實。正常對照組為我院健康體檢者60例,無心、肝、腎等內(nèi)臟疾病,肝腎功能,超聲,心電圖等檢查均正常。
采用濕化學法測定,血清標本在清晨空腹采集,立即分離血清;儀器采用日本產(chǎn)OLYMPUS-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按項目方法要求選用速率法分析;檢測用試劑均采用日本OLYMPUS產(chǎn)品,同時采用日本OLYMPUS質(zhì)控血清做室內(nèi)質(zhì)控;在測血清膽堿酯酶的同時,所有病人標本均用上述儀器檢測其它肝功能指標。
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測定結(jié)果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對不同病例組之間指標的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的t檢驗。
表1顯示,各類肝病組CHE活性均降低,與對照組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肝硬化組與另外3組肝病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可見CHE活性以肝硬化為最低,肝癌次之,再次是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
肝臟是脂類和載脂蛋白代謝的中樞器官,合成并釋放脂蛋白及脂蛋白酶類。肝臟在脂代謝中具有攝取、轉(zhuǎn)運、合成、轉(zhuǎn)化及降解作用。血清膽堿脂酶(CHE)是主要由肝臟合成后釋放到血液中的非特異性酶,半衰期約為10d,較白蛋白半衰期21d短,因此,能夠敏感而特異性反應肝臟合成代謝功能及儲備能力,它的檢測是評價肝細胞蛋白合成功能的靈敏指標[3]。當肝臟發(fā)生實質(zhì)性損害時,CHE活性常呈下降趨勢,該指標下降程度對肝細胞的合成功能及預后判斷有幫助。人體內(nèi)CHE由乙酰膽堿酯酶(ACHE)和擬膽堿脂酶(PCHE)兩部分組成,二者均能催化乙酰膽堿水解,生成膽堿和乙酸。ACHE來源于神經(jīng)細胞和新生紅細胞,PCHE主要來源于肝臟、胰腺、腦,血漿中PCHE,含量甚微,當肝細胞損害時,肝細胞變性壞死,間質(zhì)炎癥細胞侵潤,纖維組織和結(jié)締組織增生,導致血清白蛋白和CHE合成減少,甚至CHE比白蛋白在反映肝臟合成功能方面還要靈敏[4~5]。
各型肝病患者都會發(fā)生肝細胞變性壞死,不過程度不一樣。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還出現(xiàn)大量的纖維組織和結(jié)締組織增生,肝細胞受到嚴重破壞,從而影響了CHE的合成,導致其活性下降。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各類肝病組CHE活性均降低,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CHE活性以肝硬化為最低,肝癌次之,再次是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從以上結(jié)果可以看出,不同肝病CHE活性改變不盡相同,其降低程度與肝臟損傷程度以及受累面積是相關的,因而反映了肝臟病變的程度。
總之,CHE能較敏感地反應肝病病情程度,故CHE活性測定是監(jiān)測肝實質(zhì)細胞損害及癌癥病程發(fā)展的有力指針。CHE檢測指標是判斷肝功能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于鑒別急慢性肝炎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肝癌、肝硬化時血清中CHE顯著降低,在肝功能測定中加入CHE項目檢測,對于臨床診斷和治療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但CHE不是肝病的特意性指標,一些肝外疾患,如肺癌、腸癌等其他癌癥,有機磷中毒,重度營養(yǎng)不良等,均可引起CHE活性不同程度的降低,臨床應根據(jù)病情進行具體分析。
表1 CHE檢測結(jié)果的比較(x-±s)
[1]靳敏,李瑞祥,粱余莉.肝病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檢測臨床意義的探討[J].廣西醫(yī)學,2002,24(6):816~818.
[2]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
[3]張秀明,李健齋,魏明競,等.現(xiàn)代臨床生化檢驗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杜,2001:1086.
[4]王靜,高錦孝,白永澤,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膽堿脂酶臨床研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1):68.
[5]孫宏勛,謝永富,胡建峰,等.血清丁酰膽堿脂酶與白蛋白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級中的價值比較[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27(8):507~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