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君 胡雪
(山東省淄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山東淄博 255000)
腦卒中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使腦卒中患者盡早、盡好的恢復語言、肢體等功能,我科通過對84例腦卒中患者進行肢體訓練、語言訓練、心理指導等康復護理,對其取得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
自2005年至2009年,首次發(fā)病,1周內入院,經頭顱CT或MRI確診的84例腦卒中患者,男47例,女37例;出血性腦卒中患者3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48例;年齡45~78歲。平均(58.5±8.6)歲。
入院后康復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均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給予控制顱內壓、防止再出血和預防并發(fā)癥等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給予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等治療??祻徒M增設肢體訓練、語言訓練、心理指導等康復護理。其中康復組為46例,對照組為38例)。
(1)被動功能鍛煉:在急性期,需保持患者癱瘓肢體處于正確、適合的體位。常見的姿勢有患側臥位、仰臥位、半臥位等。進入穩(wěn)定期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一般情況良好,在基本護理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可行適量的康復訓練。此階段主要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2)主動功能鍛煉:當被動功能訓練達到一定熟練程度,患者上下肢肌力有所改善后,可在物理治療師和護士的指導下行循序漸進的主動功能訓練。包括翻身訓練、坐起訓練、站位步行訓練及上肢舉起訓練[1]。
表1 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的比較
表2 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時療效的比較
指導患者行四肢精細協(xié)調及手的技巧性訓練。如洗漱、穿衣、吃飯、握筆、如廁等。
(1)矯正患者發(fā)音口形,給患者示范,并指導患者對鏡練習,用視覺矯正發(fā)音器官的錯誤;(2)刺激患者唇、舌、軟腭、喉部及其他肌肉協(xié)調運動,小毛刷刷面部,促進肌肉收縮;(3)加強讀寫訓練。
護士要正確、及時地進行引導、安慰、鼓勵,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多與患者進行交流,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康復知識、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使其對疾病有正確、理性的認識。鼓勵患者面對現(xiàn)實,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配合治療。在關注患者的同時,要加強對家屬的心理疏導,解除家屬的消極情緒,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配合患者治療。
康復治療是一個長時間的治療過程?;颊叱鲈汉笠獔猿钟柧?醫(yī)生護士協(xié)作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確定復查時間。囑患者遵醫(yī)囑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入院24h內及出院前24h對患者肌力情況進行評定。肢體肌力評分按6級分級法[2]。
采用秩和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時康復組與對照組肢體肌力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出院時2組患者肌力均有所提高(P<0.01),治療后康復組與對照組的肌力比較,有差異(P<0.01),且康復組肌力恢復較好(平均秩次:康復組50.67,對照組32.61),見表1、2。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損傷后具有在結構上或功能上重新組織的能力。及早進行康復訓練,可預防患者出現(xiàn)廢用和誤用綜合征,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提高生存質量。早期給予正確體位擺放,可有效預防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避免血栓形成?;颊咄ㄟ^早期、長期、反復進行的康復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刺激神經營養(yǎng)功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語言功能的恢復,減少傷殘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勵,樹立戰(zhàn)勝疾病勇氣和信心[2],可使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提高生活質量,在此過程中,護士扮演的角色是護理者、咨詢者、指導者、健康訊息傳遞者,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鐘紅梅,張蓮娣.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及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20):2537.
[2]陳文彬.診斷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