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長春市兒童醫(yī)院 吉林長春 130000)
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近些年來已成為小兒肺炎的常見病原菌。支原體肺炎病程隱匿,肺部體征輕,臨床癥狀不明顯,容易造成誤診和漏診,延誤病情治療,導致多系統(tǒng)、多臟器等嚴重并發(fā)癥,所以早期確診病原菌是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重要手段,對治療有很重要的意義[1]。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56例肺炎患兒進行血常規(guī)及血清IgM、IgG檢測,確診肺炎支原體,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分析如下。
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5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男31例,女25例,年齡11個月~7歲,平均5.2歲,病程3周~2個月。所有患兒均出現發(fā)熱、咳嗽癥狀,咳嗽、咳痰17例,頭痛11例,嘔吐8例,12例肺部可聞及啰音。同時與我院正常體檢的兒童55例作為對照,2組進行血常規(guī)及血清IgM、IgG檢測,比較2組的檢查結果。2組小兒均肝、腎功能正常。
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確診肺炎支原體感染:(1)有明顯的呼吸道癥狀,以咳嗽、發(fā)熱為主;(2)血冷凝集素≥1∶64和(或)肺炎支原體補體結合(補結)抗體≥1∶64或早晚期雙份血清補結抗體≥4倍;(3)血MP-IgM抗體陽性(1∶40為臨界值,滴度≥1∶80者為陽性)[2]。
2組小兒均進行血常規(guī)、血清IgM、IgG檢測、胸片和尿常規(guī)檢測。將2組血常規(guī)及血清IgM、IgG檢測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采用t檢驗。(1)血常規(guī)檢測?;純喝∽换蚺P位,取靜脈血化驗,抽取2mL,采用日本SYSNE-XT-1800I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自動分析。(2)支原體抗體檢測取靜脈血,采用ELISA法檢測,MP-IgM、MP-IgG抗體。
外周血象:感染組白細胞<4.0×109/L 3例,4.0~10.0×109/L 15例,>10.0×109/L38例,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抗MP-IgM抗體于病程4~10d出現,13~21d達高峰,滴度≤1∶40為正常,≥1∶80為陽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體感染。
表1 感染組與健康組比較
由表1中看出,感染組白細胞總數明顯升高(P<0.01),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淋巴細胞比例降低,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正常,血清IgM檢測感染組增高,正常組為陰性(P<0.01)。
肺炎支原體感染是臨床上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起病緩慢,臨床主要與咳嗽為主要癥狀,劇烈而持久,大部分患兒可由于肺部體征輕或沒有,確診較為困難,不及時治療可延誤病情造成多器官、多系統(tǒng)損害。肺炎支原體感染侵入呼吸道后,產生的過氧化氫與菌膜毒性成分引起宿主細胞膜損傷,使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增生,引起呼吸道及肺部感染。
早期的確診和治療極為重要,但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早期診斷不能僅靠臨床表現是遠遠不夠的,采用實驗室檢查和病原體檢測和血清學等方法進行確診。血常規(guī)和血清IgM、IgG檢測對早期確診肺炎支原體有重要意義。人體在感染肺炎支原體后,大量的支原體進入小兒體內,使體內炎性介質不斷增加,而且產生特異性IgM和IgG抗體。IgM類抗體一般在感染后6~7d出現,2~4周達高峰,以后緩慢下降,由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潛伏期較長,患兒出現癥狀就診時,IgM抗體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由于IgM抗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作為支原體急性期感染的診斷指標;IgG相較于IgM出現晚,在發(fā)病第五周后才達到最高峰,也是晚期肺炎支原體感染可靠指標。如明顯升高提示近期感染,明顯降低提示為感染后期[3~4]。所以,血常規(guī)及血清IgM、IgG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診斷率,提高有效治療的目的,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1]董林,李明,張元英.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細胞因子測定的探討[J].放射免疫學,2002,15(1):1~2.
[2]黃紹光,陳巍.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與治療[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3,20(4):256.
[3]劉喻,余春濤,董宗祈,等.住院患兒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兒科雜志,1999,17(2):86~87.
[4]徐桂芳,費德瓊,李敏.兒童呼吸道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病趨勢及臨床特點[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