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本梅,岳建芳
(山西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山西省黃綿土分布區(qū)屬黃土高原的組成部分,位于黃河中游晉陜峽谷東岸,為山西省境內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是黃河泥沙的主要發(fā)源地。
據(jù)在呂梁地區(qū)調查統(tǒng)計,全區(qū)1km以上的大小溝道1.3萬余條,溝壑面積占該區(qū)面積的40%,水土流失面積達129.912萬hm2,占總面積的61.8%,其中坡耕地流失面積占總流失面積的40.8%,全區(qū)面積是全省總面積的13.5%,而年侵蝕量占全省年侵蝕量的29.8%,占黃河北干流年輸沙量的8.9%,全區(qū)土壤每年有0.52cm厚的沃土流失。
黃土丘陵溝壑區(qū):主要分布在呂梁山主脈以西,黃河沿岸西山九縣大部分地區(qū),占全區(qū)總面積的50.5%。水土流失面積占該區(qū)總面積的79%,侵蝕模數(shù)1萬~1.4萬t/km2,是呂梁山區(qū)主要產沙區(qū),年侵蝕量9225.76 萬 t。
土石山區(qū):主要分布在呂梁山主峰兩側,海拔1500m以上,面積8325.13km2,占全區(qū)總面積的39.6%,水土流失面積占該區(qū)總面積的40.8%,侵蝕模數(shù) 100~1000t/km2,年侵蝕量 237.76 萬 t。
黃土丘陵階地區(qū):總面積904km2,占全區(qū)總面積的4.3%,水土流失面積占該區(qū)面積的61.1%,侵蝕模數(shù) 2000~4000t/km2,年侵蝕量 138.09 萬 t。
沖積平原區(qū):面積1177.3km2,占全區(qū)總面積的5.6%。侵蝕模數(shù)100t/km2以下,年侵蝕量6.56萬t。
土壤侵蝕強度分為四個等級:輕度侵蝕:侵蝕面積約60.23萬hm2,占總面積的28.65%,土壤侵蝕方式以網狀、細溝狀為主。中度侵蝕:侵蝕面積21.48萬hm2,占總面積的10.22%,土壤侵蝕方式以淺溝、切溝為主。強度侵蝕:侵蝕面積20.47萬hm2,占總面積的9.74%,土壤侵蝕方式以溝蝕為主。極強度侵蝕:侵蝕面積27.73萬hm2,占總面積的13.19%,以陷穴、溯源侵蝕,溝坡重力侵蝕為主。
呂梁地區(qū)農業(yè)用地約87.454萬hm2,其中坡耕地占65.3%,坡耕地年均流失表土3367.09萬t,每公頃年均流失表土58.96t,隨之帶走氮、磷、鉀等養(yǎng)分。把流失的養(yǎng)分折算成減產糧食,每公頃耕地損失糧食750kg,直接影響當?shù)剞r民的經濟收入。
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生產力劇降,致使當?shù)剞r民大量墾荒,廣種薄收,自然植被被嚴重破壞,土壤沙化,風、水蝕加劇,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日益惡化。
全區(qū)15座500萬m3以上水庫已淤積3500萬m3,占總庫容量的13%,平川河流大量沙石淤積河槽,使河道形成懸河。
一是堅持以林牧為主,走農、林、牧、工、商并舉的道路,大力發(fā)展林牧業(yè),促進糧食和多種經營的發(fā)展,徹底治理水土流失現(xiàn)狀,使該區(qū)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齊頭并進。二是堅持按流域集中綜合治理:采取多年來的水土保持工作經驗,如修地植樹、攔水開路、緩坡修梯田、陡坡種草樹,發(fā)展灌木和經濟林。三是執(zhí)行黨的農村政策:堅持黨的農村經濟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采取經濟承包措施,扶植農民逐步向林牧過渡。
水土保持應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yè)耕作措施三結合的原則。三項措施是有機整體,各有所長,不能取代。只有全面治理,才能充分發(fā)揮水土保持的經濟效益。
3.2.1 修筑梯田
凡有坡的地方都要修筑梯田。其優(yōu)點是投入少、易興辦、適應性廣、一般不產生徑流。對梯田的要求是田面外高里低,橫向等高。地埂要運載硬,高出地面20cm;田面放寬,適宜機耕;活土層26.67cm(8寸)以上,增施有機肥料,加速生土熟化;培肥土壤,種植綠肥,3~5年有機質含量可達1%以上,每公頃產量3000kg以上。3.2.2 農田退耕
一般25°以上陡坡地應全部退耕,丘陵區(qū)人多地少坡陡,應將20°以上陡坡地的一部分修成梯田,土石山區(qū)人少地多,小于15°較緩坡耕地,也需退一部分。同時,應將退耕還林和農田基本建設結合起來。對人均耕地大于0.67hm2的地區(qū),可采取先退后建方法;對人均耕地0.33~0.67hm2的地區(qū),可采取邊建邊退方法;對人均耕地小于0.33hm2的地區(qū),可采取先建后退方法。為保證糧食穩(wěn)定增產和收入穩(wěn)定增加,退耕初期可實行林糧、林菜、林油間作的過渡措施,待樹木大多郁閉后再完全退掉。
3.2.3 種草育灌
在地處陡坡、陽坡上復被較差、土層較薄的地方,目前暫不宜直接植樹造林,應首先繁育牧草來護坡、保肥、增厚土層,增加植被覆蓋度。解決固土蓄水問題,可以采取先牧草后灌木再喬木,近期牧坡、遠期林牧的發(fā)展措施。3.2.4 植樹造林
根據(jù)實際情況,以水土保持林為主,并與防風固沙林、經濟林、薪炭林、放牧林和四周綠化結合起來。營造水保林要喬灌結合,防蝕效果好。造林要與工程措施結合,輔以魚鱗坑、水平溝、水平階、反坡梯田等蓄水保土措施。經濟林要輔以水保措施。
3.2.5 水保工程
河道治理本著大彎就勢、急彎取直原則,采取以壩束水方法進行。固定河道要做到大澇水不出槽,達到開發(fā)利用荒灘、保護平川水地和坡鄉(xiāng)居民點安全的目的。普通溝壩地的淤地,通過以戶承包完成,力爭達到3km2以下流域基本川臺化。同時修建骨干淤地壩,50km2以下的大部分小流域,每條流域配套1~2座骨干壩,使土不下山,水不出溝。
依據(jù)不同氣候特點和土壤類型,建成三個林帶。
紅棗林帶:分布于黃河沿岸,北起興縣南至石樓縣,面積約40.12余萬hm2。
核桃林帶:北起交城縣南至交口一帶,面積約38.65 余萬 hm2。
平川農業(yè)防護林帶:以保證糧食發(fā)展為前提,營造農田防護林、護路林、果園等,山、水、田、林、路兼治,樹種以楊、柳、榆樹等為主。
用材林區(qū):沿呂梁山主峰兩側,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更新發(fā)展為用材林區(qū),面積32.81萬hm2。陰坡樹種以油松、落葉松、樟子松等為主。陽坡以側柏、沙棘、山杏、山桃為主。
經濟灌木林區(qū):分布于天然喬木林區(qū)邊緣的廣大土石山區(qū),面積17.99萬hm2,以山桃、山杏為主。
果園林區(qū):黃土丘陵紅棗林帶外的廣闊地帶適宜發(fā)展蘋果、梨、杏、桃等果園。
放牧防護林區(qū):面積約占該區(qū)總面積的46.2%。
建立起適應不同類型區(qū)的草地12.51萬hm2,并采取人工補種禾本科和豆科優(yōu)良牧草。適應不同類型區(qū)草種:
丘陵溝壑區(qū):沙打旺、小冠花、紫花苜蓿、檸條、紅豆草、冰草、無芒雀麥。
土石山區(qū):冰草、老芒麥、紫花苜蓿。
階地區(qū):紫羊茅、葦狀羊茅、雞腳草、無芒雀麥、小冠花。
平川區(qū):紫花苜蓿、無芒雀麥、紅豆草,林草面積占治理面積的79.22%。
新建河壩300余km,新增灘地0.47余萬hm2,完成50萬m3以上的大中型淤地壩56余座,坡面減少沖刷3.89億t,通過實施水保工程,涌現(xiàn)出一大批泥沙不出溝的典型流域。